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人才”的现实发展

2020-11-25仉文平

时代人物 2020年20期
关键词:毛泽东人才国家

仉文平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自古以来人才就备受大家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对于人才培养方面也是越来越重视。“人才”一词出自于孔子及其弟子的《易传》,原文是“《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无论是哪一个国家,要想促使其自身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一定的建树,必定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

一、 马克思对人才的理解

王宏亮于《人才强国战略》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认为,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它是社会各项资源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1]”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才的叙述并没有将其作为某一著作或革命运动的根本论述点,但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表明无产阶级要想取得胜利必须要号召群眾的力量,团结一致,同时运用有智慧、有才能的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终胜利。换句话说,马克思的人才思想代表了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思想,以为全人类谋幸福为行动指导。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表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到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理论再引申出“现实的人”,马克思从根本上揭穿了资本主义社会时期人们开始出现“异化”的现象,即逐渐沦为劳动的附属物。他指出人之所以与动物有所区别,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人的类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及人的需求。

在自然生活方面,人和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可以制造出许多的劳动工具;动物则单纯依靠自然界的原生材料存活。在社会生活方面,人与人之间要进行交往等一系列社会活动,创造出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基于马斯洛的需求条件理论我们可以看到,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之后,会出现更高层次的需求,人们需求的改变促使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其经历了初建、发展、改革、兴起等阶段才成为现在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庞大队伍。我们国家历代主要领导人基于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才”理论,将其作为发展国家的根本条件之一,强调无论社会出于任何发展阶段,绝不能忽视对人才的培养,绝不能脱离国家的发展基础——人民群众。

二、 毛泽东的人才思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要求全党人民必须做到的。毛泽东同志的生长时期正值于人民饱受摧残的阶段,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奉行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后,经过不断摸索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思想运用的炉火纯青,在革命事业中极大的发挥了人才的力量。

毛泽东同志强调:“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

1. 选才意味着火眼金睛

毛泽东本身就是一名人才,在革命中他充分发挥了卓越的政治智慧以及军事才干。他曾表明要将人才从广大人民群众中挑选出来,而挑选的标准就是看重其德行与才能兼备。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对毛泽东同志的培养人才的思想作了高度概括:“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育人方针[3]”。之后,毛泽东同志不止一次的强调我们任用的人才必须要“德才兼备”。实际上,无论是“又红又专”还是“德才兼备”,简单来说都是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着重挑选那些能文能武的人才,既能在国家军事、政治层面上发光发热,发表独到的见解,又可以在各项问题上具备“专业化”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附以较高的道德素养。因此,在该时期我党要想实现人民解放并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将革命打响、打胜,独具慧眼的将各类人才选拔出来,从而为国效力。

2. 育才意味着从心培养

挑选是一方面,而培养又是不可忽视的一环。马克思列宁主义着重于有关在实践中培育人才的观点和理论,而毛泽东也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继承和发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取决于国家的建设需要,我们要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他鼓励国家兴办学校,倡导年轻一辈努力学习、深造自己,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国家青少年。

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实践论》直至现在依旧被列为是值得学习的理论,通过对马克思倡导的实践思想进行借鉴并结合中国实际,主张在实践中教学,倡导人们将所学应用于实践。青少年应该下基层不断磨练自己,在社会的基础建设中塑造自身,从而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建设社会主义。

相反,如果一味教育知识分子发展理论,将所学所思全部停留在纸上而不应用于革命,这对于国家建设是完全不利的。“纸上谈兵终觉浅”,1964年4月,毛泽东在南昌对当时负责同志说:“死读书本,不从事工、农、商、学、兵的实际工作,造就不了人才。”除此之外,在《毛泽东选集》中,“反对本本主义”等多篇文章都表明毛泽东同志对于知识分子的地位给予肯定,但反对教条化的治国和培养人才。

3. 用才意味着联系实际

在前文探讨完之后,能否将人才更好地任用也是国家需要面临的一大问题。用才并不是说只要有才能的人就可以随意任用,而是所选人才要恰当、要适合,这就要求各级领导人要将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同时掌握人才的闪光点并将二者进行匹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任人唯贤”在毛泽东的人才思想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所谓的“贤”就是在有才能的基础上把道德放在首位,在治国治党方面毛泽东表明我们现在固然需要不断向前发展,但党内干部的廉洁贤能才是决定其道路长远的关键。服从党的命令,遵守党内纪律,无德无才之人我们要剔除,但无德有才的人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这样的人更容易造成不正之风的出现,甚至带来更大的危害。由此就可以引申到人才管理层面,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4]”要求干部要时刻着重关注国家政治,了解时事,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不做有损国家声誉的事,不随意发表言论,从切实的角度理性的看待国家政事,进而树立辩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毛泽东对人才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对干部以及知识分子的任用上,他从三个方面对人才进行区分,无论是哪一方面都可谓是对人才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干部才能的发挥离不开国家这个大的平台,而国家发展也需要对人才的着重培养。事实告诉我们,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胜利发展,主要是从毛泽东同志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思想及其实践那里找源头,他的冷静分析及知人善用,使得我们国家避开了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失败的后果,走出了独属于中国的发展模式。

三、 邓小平的人才思想

人才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据了很大比重,《邓小平文选》中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文表明“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在这里邓小平着重强调了“人才”的教育培养问题,“在党内一定要形成这样一种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5]”在政治、军事等其他社会发展中,无论是哪一方面都需要用知识来进行理论指导,知识的传承不会给我们的国家带来坏处,相反,抛出知识的构建纯粹搞实践也是不切实际的。

在对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才的培养着重在于“四化”,即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以及革命化。他指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要革命化。[6]”表明革命化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其次要保证人才队伍的年轻化,使得党和国家始终保持新鲜的活力,紧跟时代潮流;同时知识是其发挥自身才干的重要“法宝”,要将所擅长的某个领域的知识熟练运用,将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达到做别人不能做之事,学别人所有之才。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进行了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其中,“四有新人”的提出表明我国在发展教育时要着重将道德培养列为任务的重中之重。一个人素质的好坏会影响一个集体,我们在培养人才时还是要秉承前人的思想,将“德行”放于评判的第一位。

1992年1月,邓小平在视察珠海江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途中指出:“要发展就需要人才,不用人才不行。要鼓励用人才,出人才。”在世界历史上,我国的许多发明都是先于别的国家制造出来,甚至是无法复制的,令他国叹为观止,证明了我们国家的人才并不比其他国家的少。所谓“高手在民间”,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在选拔人才、挖掘人才方面要加大力度。“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见”,只要善于发现,人才不会短缺。

四、 习近平的人才思想

习总书记表示国家对于人才会加大力度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而且对于国外先进技术以及人才引进方面也会进一步重视。

首先要重视最大限度的调动人才的创新性,使人才能够各尽其能,尤其在科学技术方面。近几年我们国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深度钻研科研事业,形成强大的军事后盾,使得国家能够在世界上绽放光彩。因此,我们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也要保证极大力度的培养和挑选有才之士,为我们国家的科技事业打上一剂强心针。

其次,我们要保证为人才提供一定的平台,使其能充分发挥真才实学,同时要注重其管理方式,构建良好的组织管理机制,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设施,尽量解决其后顾之忧,人性化、条理化的实施人才队伍建设。

在《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习总书记的人才观值得我们细细品味。2018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的时候,他谈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习总书记引用《资治通鉴》中的话目的就是为了表明在選拔干部时一定要注重个人德行,这也是从古至今我国一直秉承的做人原则,且干部尤为重要。

自2013年开始,习近平在多处会议或讲话过程中谈到国家对于人才的培育问题,6月28日,习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表明“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强调在治党治国方面始终要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如今义务教育的相继普及可以保障社会的基本素养能够达标,教育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值得被关注的,而对于人才的培育更是需要国家花费一定的心血。习总书记继承马克思人才思想理论,充分发挥高素质劳动者、高端创新人才等各级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同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

五、 当代人才的培养

自我们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对于人才的汲取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习总书记秉承唯物史观中“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造出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的思想,继承了前领导人们对于人才的看法,同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难题的实践经验,将人才观在各大会议以及讲话中都做了进一步的说明。除此之外,他还要求各级干部将其落实,从小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在今后的育人育才方面要注意:

首先我们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人才,注重学校教育中德育的宣传落实力度。“人无德不立”,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传达给每一位学子,在教育知识的过程中以“德”为评判标准,在个人品质上要使其称为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四有”新人才,帮助国家建设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文明的世界大国。从反向来看,这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要求,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不再只是像以前一样照本宣科,而是要结合实际,使学生能设身处地的进行反思。尤其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修养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

其次,在才学培养上,我们要加强各个地方的师资队伍水平,鼓励有才有德之士能够多下基层进行锻炼,一方面可以可以加强他们的实战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使一些地方的青少年得到良好的教育,进而实现“知识脱贫”,使国家能够全方位的均衡发展。之后,对于人才的任用方面也要慎重考虑。知人善用也是领导人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之一,这不仅意味着要了解人才的优势与专业,而且要考虑所需人才的实际情况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二者进行匹配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创新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历代先进知识分子、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在为全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克服困难中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时代中,人才也应努力适应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发挥所长,为国争光。当然,我们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人才、锻炼人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尽量从各个角度来认识人才的特性,鼓励他们坚持将家国天下放在前位,做到对党忠诚、对人忠信、对己忠心。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人才强国战略干部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3.]毛泽东文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6、1999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猜你喜欢

毛泽东人才国家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