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思考
2020-11-25费珏琼
费珏琼
摘要:新冠疫情使全球全人类面临严峻的考验,同时也进一步唤醒了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主题,这种独特的生态智慧对我国生态问题的解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通过转变思想、树立人们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道德意识,并进一步维护和完善生态法治,以实现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大国的目标。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马克思生态思想;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
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2020新年蒙上阴影,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进一步蔓延,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成为全人类当前的头等大事。面对严峻的疫情,我们在抗击疫情的同时,需要深刻反思,人类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全人类有必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成为广大民众的自觉行动。
自然在人类诞生之前已经存在并运行几十亿年,自然界的数百万种各类生物间形成了相互适应的生态系统,具有不依赖于人的运行规律。自然为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空间环境和物质基础。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自然生态构成了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类任性贪婪地掠夺大自然必然遭到报复,这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再一次警示,无论人类这个“万物的灵长”如何进化,人类都不可能超脱自然而独立存在,在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将自身的价值凌驾于自然之上,一旦人类割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出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事情,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
马克思提出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人与自然之间通过社会中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类通过劳动来认知和改造自然,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发展共同体[1]。马克思对自然的基本态度是,要改造自然,又要尊重自然规律;人对自然的改造要有进,又要有退;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人类和自然共享一个地球,人类本应有道德责任和义务保护自然环境,爱惜野生动物和植物,但是人类往往为了满足自己越来越膨胀的需求和欲望,不断向自然界索取,破坏自然,污染环境,使得人与自然产生对立的一面[2]。一些人自信地认为,万物的一切应该臣服于人类的利益,服务于人类的需求,大自然是供人类不断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库。但这种盲目自信,在自然的地震、海啸、飓风、传染性病毒等面前,会瞬间黯然失色。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恩格斯的两段话值得我们深思,他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
目前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现状局部得到改善,但是总体仍在恶化,破坏速度大于治理能力,破坏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甚至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3]。
历史和现实教训一再警醒人类,我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自地球诞生以来,病毒已经在自然环境中存在数十亿年,种类繁多,并在不断的演化过程中与蝙蝠等宿主间形成了互为依托的平衡关系。恰恰是人类的有害行为,不断地打开病毒的“潘多拉魔盒”,让人类深受其害,如鼠疫病毒、天花病毒、登革热病毒、埃博拉病毒等。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源目前虽然还未完全明确,但是在疫情集中爆发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病毒溯源的环境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此次疫情的爆发与野生动物高度相关,而回顾2003年发生的SARS病毒的流行也是类似情况。作为病毒的重要载体,果子狸、竹鼠、獾、蝙蝠、穿山甲等野生動物不大可能主动入侵人类生存空间,传播病毒而危害人类生命,病毒的传播和扩散要归咎于人类自身对野生动物的捕杀、交易以及食用。
马克思生态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出路,具有普遍适用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疫情促使我们审视和反思对自然生态的一些深层认识[4]。
就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而言,首先任务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以生命共同体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意味着对生机勃勃大自然的赞许和肯定,也蕴含着对大自然充满敬畏和热爱的道德情感。此次疫情的全球爆发进一步表明,人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承担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责任。如果缺失对大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责任意识和担当,那么人类将失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前提条件。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除了要求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变革之外,还必须实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传统的发展方式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规模粗放扩张及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问题[5]。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要求我们走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可持续和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就是提倡树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绿色思维观念和行为习惯,抵制奢侈性消费和铺张浪费,倡导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友好型的消费行为,让民众的消费从异化消费走向理性消费。当前,全社会尤其应以这次疫情为戒,视保护珍爱野生动物为荣,视捕杀食用野生动物为耻,杜绝损害生态、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不良行为。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还昭示我们,应按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要求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道德意识,从而推动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生态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表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尊重生命等。如果人们缺少生态意识的支撑,生态文明观念淡漠,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习近平指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6]
此外,在全社会倡导关爱、守护、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促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维护和完善生态法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用法治思维作为保障,综合运用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7]。所谓生态法治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促使广大公民自身增强生态法治观念,提高生态法治素养,充分认识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危害,从而更好地从源头上预防和避免危害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给我们的教训极其深刻,也暴露出我们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的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执法上还有漏洞,要强化立法、执法、普法,形成全社会全体大众的自觉意识。
近代以来,人类活动一直围绕着如何无止境地向自然生态索取更多的资源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追求更高水准的生活这一主题,而这是不可持续的,也是极为有害的。面对疫情带来的灾难和考验,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切实铭记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规律性认识和历史教训,以疫情提出的新挑战为契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转变消费理念、提升生态意识、完善法规制度,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格局而不懈奋斗,让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努力和成果助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徐俊.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J]人民论坛, 2018(02):112-113.
- 白晓梅.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师, 2009(12):29-31.
- 陈智,王立媛.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16(37):28-33.
- 中共中央宣传部.2020年2月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 李艳芳, 曲建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17(12):12-17.
-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6:237.
- 张莽.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 2017(33):18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