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佛教建筑的传入对日本神社的影响及其本土化过程

2020-11-25申凯文

时代人物 2020年20期
关键词:佛寺神社古建筑

申凯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佛教建筑;日本神社;比较

一、日本神社建筑的开端

日本神社是日本本土的传统宗教祭祀建筑,也是日本宗教建筑中最古老的一种类型。神社也就是日本传统宗教神道教祭拜的地点,同时也被认为是神明所居住的地方。因此,神社是神道教的信仰中心。

古代日本人的信仰主要是以树木神和太阳神这样的自然神为崇拜对象,因此最早的神社的形式主要体现为“御神体”和“磐座”,因此“御神体”和“磐座”是作为古代日本最初的祭祀的重要场所,但其由于过于简陋尚未成为正式神殿也就因此没有算作是一种正式的建筑。但其也的确是古代日本传统神道祭祀象征的开端。也就是日本神社的雏形形式,虽然没有实际的外在形式,但是神社的理念却已经逐渐形成了,如“磐座”代表了神的居住地,是人所禁止踏入的地盘,在空间上已经与外部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界限,同时“磐座”和“御神体”作为一种祭祀场所虽然简陋而融汇于自然,但是却包含了人与自然合一,追求自然本真的这样一种理念雏形,对于后来神社的出现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古代的神文时代,人们主要以狩猎和捕鱼为生,最初的建筑形式表现为“歇山式”的木屋构造,也就是日本所称的“切妻式”模式,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屋顶为人字形、山形、坡形等形状,同时房屋一般是属于立柱支撑的悬空式建筑,其较好的适应了日本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地表潮湿而多雨的特征。因此这种建筑类型成为了古代日本建筑的雏形。

经过了神文时代和弥生时代的发展,中国铁力牛耕技术的栓如,人们逐渐由狩猎捕鱼的生活方式转向了稳定的农耕生活方式,因此建筑模式上也出现了一定的滨化和发展,虽然“歇山式”建筑模式并没有彻底改变,但是建筑群落却逐渐发展扩大,并且由原先的立柱悬空的建筑形式逐渐向接触地面的建筑形式发展。

总的来说,神文时代和弥生时代的建筑模式成为了后来日本古建筑的开端,歇山式的屋顶以及逐渐接近地面的建筑模式成为了日本古建筑发展的基础。而“磐座”这样的祭祀场所则成为了神社建筑的开端。

二、日本神社基本模式的确立与中国传统佛教建筑的传入

1、日本神社基本模式的确立

飞鸟时代是日本建筑发展史上一个较为重要的时代。飞鸟时代的日本,国家开始统一,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同时,中国的传统佛教建筑开始传入,并且日本本土的神社建筑也开始出现,佛教的传入和日本本土的传统信仰开始融合发展出了原始的神道。从日本本土神社发展这一方面来看,“鸟居”的出现标志着神社建筑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鸟居”最早是用来标识祭神的领域而存在的,其外在形式受到了中国传统牌坊建筑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祭神的入口处左右立两根木柱,并在两根木柱的上方横架一根笠木。其下用一根横梁将其连接,这就是最初较为简单的“鸟居”。而神社也开始出现,如住吉大社、大神神社、其中较为出名的就是大神大社,其后改称为“伊势神宫”,其被认为是在当时最具日本古典综合艺术美的神社建筑。伊势神宫的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自然木材和芭茅,整体上属于木结构,屋檐屋脊毫无曲线和弯度,全由直线构成,并且不凃以任何染料,保持木材的原色,这种建筑模式也就被称为“神明式”,除了“神明式”之外,还有“大社式”,其代表为出云大社,这种形式的神社根据不同地点的环境发展出不同的建筑形式,因地制宜,以出云大社为例,其为高台式建筑,屋顶属于人字形,呈现出非对称的格局,同样的,建筑材料也是选用自然的原木,保持了建筑自然的风貌。处于大阪的住吉大社同样也是当时神社建筑的代表,其屋脊大梁上放置了五根“X”形交叉长木和装饰用的园木。山墙门是纵长平面,檐板都是直线的,这种建筑模式也因此被称为“住吉式”。由此,飞鸟时代总共形成了三种主要的神社建筑形式,也就是“神明式”“大社式”以及“住吉式”,后代的神社建筑便以此三种建筑形式为标准不断加以发展和创新。

2、中国传统佛教建筑的传入

飞鸟时代除了神社的出现外,中国传统佛教建筑也开始传入,这种来自于中国的大陆式建筑相比起日本本土的建筑来说便显得宏伟壮阔得多。这种佛教建筑不仅每个建筑单体都庄严雄伟,并且多变的建筑总体布局以及出神入化的构成之美,是超乎当时日本人想象的。传入日本的佛教建筑通常是多个单体建筑构成的建筑群落,其采取了一定的布局模式,在当时,这种普遍的佛寺建筑格局被称为“伽蓝配置法”。早期的伽蓝布置主要表现为“四天王寺式”和“法隆寺式”。“四天王寺式”的布局是典型的中国式,而“法隆寺式”的布局则是佛教建筑本土化后的日本式。其二者差别主要体现为对称与非对称,“四天王寺式”布局采取的是标准的对称模式,而“法隆寺式”则采取了非对称式的布局格式。

奈良时代是佛教建筑涌入日本的重要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隋唐时期,日本派去了大量遣唐使,佛教在日本本土大兴。同时日本的佛寺也开始大量模仿中国传统佛寺建造,早期的六朝式“伽蓝配置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和创新,开始出现了唐式“伽蓝配置法”,即以塔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的新形式。其中以“元興寺”“药师寺”“兴福寺”“大安寺”为代表,统称为“四大寺”。同时,在佛教的蓬勃发展下,日本开始自发的兴建大型佛寺,在“非壮丽亡以扬君德”“造塔之寺乃为国华”的方针下,东大寺得以建造。这是一座旨在赶超中国、印度大伽蓝目的下兴造的大型佛寺。其将佛寺建筑推向了全盛期。

3、中国传统佛教建筑对日本神社的影响

在佛教建筑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神社也开始发生一定的变化,其开始吸收一些佛寺建筑的风格并不断发展。其主要表现为神社由原来的直线型屋顶逐渐转为采用曲线的处理方式,因此檐口和屋顶开始出现反翘的曲线形式,同时在神社的础石上立柱进行建造,并且在柱上设置斗拱,木质的构件上也开始使用色彩。以朱丹色为主。其中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是奈良的春日神社、京都的贺茂神社、以及大分县宇佐的八幡神宫。

春日大社在建筑本体上除了具有佛寺对神社的普遍影响因素外,同时在原有的悬山式山花朝前的神社系统样式上发展,在原来的形式上正面设置雨蓬,防止入门的阶梯因风吹日晒而造成损坏,后来这种雨蓬便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了“抱厦”,也被称为“唐破风”,并且抱厦也采用了反翘的形式,还与正面的屋顶连成一体,同样给外露的木质构件全部涂成朱丹色。

懸山式正面朝前的神社形式则逐渐向“流式”发展。这种悬山式正面朝前的样式代表是原有的“神明式”神社,“流式”即是在其正面的阶梯上加上雨蓬,也就是“抱厦”。流式的代表神社即是京都加茂御祖神社。日本建筑界认为,这种“流式”神社因其流线型的屋顶曲线形式是神社建筑中最优美的。

另一个影响较大即是以八幡宫为代表的“八幡式”神社。“八幡式”神社同样是从悬山式正面朝前的形式发展而来,其不同点在于它是两个神社宫殿相连,前殿和后殿在檐口处互相连接并共用一个天沟进行雨水的承接。其“八幡式”除了屋面坡度的曲线形式、檐口的处理还有反翘的运用外,斗拱和替木的使用都深深的受到了中国传统佛教建筑元素的影响。同时,在这几种神社的内部装饰上同样采用了中国传统佛教建筑的装饰手法,色彩上从原来的朴素自然向浓烈多彩转化。

在平安时代日本与中国的联系逐渐减少并趋于断联,在镰仓时代时这种短暂的断联再次被打破,南宋时的中国建筑再次传入了日本,其中禅宗的引进对建筑的影响同样重要。在禅宗的影响下日本再次兴起了佛寺建筑的修建,但是大部分是以禅宗寺院的形式出现的。第二次对中国传统佛寺的引进进一步掀起了日本本土兴建禅宗佛寺的热潮。

三、日本神佛建筑的融合和本土化

日本本土神社佛寺的融合自从佛寺于飞鸟时代引入之初就逐渐开始了,并在奈良时代得到较大的发展,日本本土的神社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佛寺的建造元素,在传统“神明式”“大社式”“住吉式”神社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春日式”“流式”和“八幡式”的神社形式。这是神佛融合在建筑上的发端。

平安时代,在宗教上正式实现了“神佛融合”,同时由于平安时代中国处于晚唐时期,战乱不断,由极度发达成熟转向颓废,此时日本从唐王朝能够效仿的东西也逐渐减少了,开始进入其独自发展的时期,同时开始了对传入的中国传统建筑大力本土化的过程。日本建筑文化逐渐由奈良时代的全盘“汉风化”向“和风化”转变。

首先值得注意的就是,在建筑格局上,从原来的汉风对称性格局逐渐转向了非对称性的格局,其实这种非对称性的创新早在飞鸟时代便开始出现,法隆寺就是这种非对称性布局的代表。

其次,对于抱厦、鸟居等建筑形式的广泛运用使日本的传统神社逐渐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风貌的形式。以抱厦来说,其虽然被称为“唐破风”,但是纵观中国现有遗留下来的文化艺术古迹都难以找到其类似的物件,虽然“唐破风”的发源来源于何处学界尚有争议,但是日本传统建筑对其广泛运用并加以传承使得这一建筑形式得以保存,并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与其类似的还有对于“鸟居”的运用,“鸟居”在前文中已经提到过,是一种用来标识神社祭祀领域的建筑,其雏形很可能发源于中国的牌坊,同样的,能从古保存至今的传统牌坊在中国已经很难看见了,但是在日本却被很好的保存下来,并与其传统神社建筑结合起来表现出独特的本土化风貌。

同时,在佛教建筑传入日本的同时,神佛融合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权现式”神社建筑模式的雏形,所谓“权现”也就是菩萨化身的日本神,这种“权现式”建筑模式主要表现为其前殿和正殿之间由中殿连结的建筑形式。在江户时代,“权现式”建筑形式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介于神社和佛寺之间的灵庙建筑,这是中国传统佛寺和日本本土神社在建筑上融合的最高体现。灵庙中供奉的是神佛融合下的“权现”,也就是“人神”,类似于我国的关公,这些“人神”一般是一些将军或是藩主。东照宫是“权现式”灵庙的代表建筑也是集大成式的建筑。其是为了纪念江户幕府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所建。在其建筑的基本样式上仍然以日本传统神社为基础,但是建筑风貌上一改固有的自然朴素之风,极尽奢华之能事,在色彩的渲染和装饰上追求一种过度的装饰和浮华之美。不能不说,这种细致的装饰风格以及建筑外在形式都受到了前代中国传统佛教建筑的影响。

四、以中国视角看日本古建筑发展过程的启发

放眼当代中国,能够保存千年之久的传统古建筑少之又少,明清之前的建筑在中国已经很难找到了,要是想要调查和研究隋唐两宋时的建筑风貌有时还往往需要前往日本考查,这对于我们本国这一东亚传统建筑的宗主国来说是十分尴尬的。我国很少能够将具有千年之久历史的古建筑保存下来的原因有很多,不得不说,战乱和变革是影响这些古建筑保存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战乱和变革大多数的古建筑已经在动乱的年代消失了,而作为东亚建筑发源地的我们又对其缺少如日本那样的崇敬之心,难以对一个我们自己创造的建筑来全心全意的保护和传承。但是对于日本来说则不一样,古时的中国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传入的建筑和其它艺术文化形式对于日本来说都是珍宝一样的存在。日本对这些传入的建筑加以好好保存并不断加以模仿、创新,使具有千年历史之久的传统建筑得以保存。除了日本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视如珍宝的这一观念因素外,日本自身缺少革命战乱和外国侵略也是使这些传统建筑得以良好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日本在法律上还积极颁布了《国宝保存法》,对现存的大量传统建筑加以保护。不断对传承千年的传统建筑进行及时的修缮,在修缮的方式上采取了“修旧如新”的修缮方式,使古建筑不断保持新鲜的活力,俨然如千年之前建成之初。反观我国,以北京为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古建筑的保存和新建筑的兴建存在着不小的争论,如今的四合院以及胡同都在逐渐的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摩天大厦和高楼。在修缮方式上也是属于“修旧如旧”,对于古建筑的修缮理念与日本有着这一本质的区别。

在本人进行中国明清以前的古建筑进行资料查询的时候发现国内的资料是比较少的,同时,关于日本传统建筑的研究资料同样也不多,不得不说,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明清以前的传统建筑这一领域的研究上是较为缺乏的,我们可以不妨从日本的一些现有文献和现存古建筑入手来窥见明清以前的我国古建筑的风貌。在了解过去的同时,也积极对我们现有的存留的古建筑加以完善的修缮和保护。日本的伊势神宫一直有着“式年造替”的重修传统,所谓“式年造替”就是每隔20年依古法在另一块用地重建社殿并迁祭。通过这样一种按时重修的方式将古建筑以一种动态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可惜我国并没有以这种方式保存下来的千年古建筑,但是伊势神宫这种“式年造替”的传统给予了我们一种启示,一种保存古建筑的启示。总的来说,传统建筑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也是我们认识自身传统的良好媒介,更是我们民族记忆的根脉,在当今这样一个推崇文化自信的时代,对传统古建筑的保护和继承更是文化复兴的重中之重,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将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命脉传承下来。

参考文献

[1]太田博太郎.日本建筑史序说.

[2]叶渭渠.日本建筑.

[3]关野贞.日本建筑史.

[4]宫亚楠、汪 涛.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日本古代建筑的影.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8(02)

[5]甘露.浅析中日传统古建筑之间的异同.时代文学,2015(05)

[6]李嘉予.对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以姬路城、金阁寺以及苏州北寺塔、虎丘为例.美与时代,2016(03)

[7]王森.浅谈中日建筑材质的对比.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7(01)

[8]武云霞.日本传统建筑特征简析.建筑学报,1997(06)

猜你喜欢

佛寺神社古建筑
传统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恢复研究
古建筑文物现代防火保护的有效措施
卖文创
神社的“熊猫”
从敦煌本看日本猿投神社藏旧抄《文选》的版本
中国古建筑
刍议古建筑保护中的档案工作分析
唐代佛寺壁画研究
日本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