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D模式下基于BIM的水运工程项目风险协同管理
2020-11-25王春梅宋亚军
王春梅,宋亚军
(1.天津城建大学,天津 300384;2.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7)
0 引言
为适应新时代水运工程建设和交通强国建设需要,水运工程正朝着大型化、深水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但是,水运工程由于投资巨大,施工条件差,施工工种多,季节影响大等特点[1],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程度较高,使得水运工程项目各参与方在项目前期及项目实施过程面临很大的风险[2]。现阶段水运工程风险管理主要是以各参与方自己的项目管理人员检查和监管为主,缺少各参与方风险管理的相互协同[3],风险管理信息化程度低,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和传递困难,影响风险管理的效率。
针对现阶段水运工程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在IPD模式下运用BIM技术进行水运工程风险协同管理。在IPD模式下,各参与方之间共建多方协议,基于共同的风险管理目标和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协同风险管理。利用BIM技术,将风险维度与建筑成本、进度和质量等信息关联,既可以将实时风险信息在各参与方之间共享,降低各部门风险管理资源的浪费,又能保证项目各目标的协同控制,使得风险管理符合各参与方利益。
1 IPD模式下水运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1.1 IPD模式概述
在建筑行业,最常用的项目交付方式是设计-投标-建造(DBB),项目各阶段的参与方不同,按照经济人假设,各参与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为了自身利益会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给项目正常实施带来很多困难,比如设计方的设计图纸无法在施工中使用,招投标周期太长影响项目总体进度[4]。随着建设项目的专业化及集成化发展,综合项目交付(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 IPD)模式将项目各阶段、各参与方以及各种资源集成到一个管理平台,所有参与者信息是共享的,实现项目约定绩效是参与方的共同目标[5]。IPD模式很大程度上改进了传统交付方式的不足,极大地提高了参与方之间的合作水平和信息共享能力,降低了资源浪费[6]。在合约方面,IPD模式建立了协作式合作伙伴关系,项目各参与方基于共同的目标,前期参与、过程沟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通过伙伴合约实现收益最大化[7]。传统模式各方只关注自己的收益,而IPD模式的核心是合作与信任,各参与方在共同努力下实现项目的整体最优化。
1.2 IPD模式在水运工程项目的适用性分析
IPD交付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把项目的各个参与方组成一个集成联盟体,在联盟体内,各参与方的个体目标与联盟体的整体目标是一致的,因此,IPD交付模式可以更有效的实现目标。但是,IPD模式也有适用的范围[8],本文将工程项目按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分为三类,如图1:I类项目复杂程度低、不确定性低,该特征项目适合采用DBB模式;II类项目复杂程度高、但不确定性低,该特征项目适合采用DB模式;Ⅲ类项目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也高,该特征项目适合采用合作性强的模式。
通常水运工程项目多为邻水工程或者近水工程,施工条件差,技术要求高,施工工种多,因而工程任务艰巨,复杂性较高,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程度较高,再加上水运工程多是划分标段施工,使得项目参与方在项目前期及项目实施过程中通力合作、相互信任、风险共担。IPD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各参与方早期介入、相互信任、共同决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等,因此,Ⅲ类项目运用IPD模式最合适。建设初期各方早期加入有利于方案设计,并为后续工作提前准备,虽在前期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但减少的项目整体建设成本或提升的其他性能将带来巨大收益。
1.3 IPD模式下风险管理的特点
基于IPD模式的特征,将IPD模式应用于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可形成新型的风险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风险共担。在IPD模式中,通过协作式伙伴契约将项目风险分配到各参与方,按照获得收益与分担风险相匹配的原则,各参与方也可获得相应的收益,这使得参与方实现个体目标的同时促进了项目绩效的提升。
2)团队协作制定共同风险管理目标。由各参与方组成的IPD项目团队运用各自的知识和能力,对可能的风险因素及时沟通,实现彼此间有效的互补,实现风险的全过程预防及控制。IPD模式要求各参与方建立共同风险管理目标,在共同目标约束下,各参与方有了协同风险管理的动力,会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3)相关参与方早期介入。在IPD项目团队内部,各参与方在早期组成项目团队即介入到项目建设中,由于有了共同的风险管理目标,可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计变更,施工方在项目前期就可以提出风险控制要点及风险应对措施,提高整体执行效率,保障项目的成功实现。
4)注重过程控制。基于多方协作的IPD模式,可以随着项目的逐步进行同时开展风险实时动态监控,根据检测数据,对比计划方案,对风险进行事前控制。而且,项目各参与方较早地介入项目,可以提高项目建造过程中风险控制水平。
2 IPD模式下基于BIM技术的水运工程项目风险协同管理研究
2.1 IPD与BIM的协同性分析
IPD模式通过参与方高度信任下的协同合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项目团队,以最大限度提高项目绩效。而BIM将所有信息融合到一起,为实际建筑场景提供一个模拟实施的平台,实现了所有项目参与方全生命周期信息的共享。IPD模式与BIM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集成应用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1)BIM技术为IPD模式实施提供技术支持。除了工程对象的三维几何和拓扑结构外,BIM还包含完整的工程信息,如设计信息、施工信息、维护信息及关联信息,不同用户可以从BIM数据平台获取所需的信息[9]。BIM中对象信息是一致的、相关的,相同信息可以进行关联,无需重复输入。此外,这些信息模型可以自动演化,模型对象可以在不同阶段方便地修改和扩展,不需要重新创建,从而减少了信息不一致的错误。
2)IPD模式为BIM技术应用提供良好的土壤。目前,我国BIM技术使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BIM建模难,可能的致因是建筑行业参与方众多、建设周期长、涉及的资源要素复杂多样,使得BIM的建模复杂、信息的存储要求高、信息的传递困难;施工管理BIM应用难,可能的致因是设计和施工由不同参与方开展,由于施工方缺乏合适的工具,不能对设计方出具的BIM模型集成相应的施工现场管理信息,导致BIM技术无法真正的指导施工实践[10-12]。IPD模式创造性地构建出新型契约关系,建立了协作式合作伙伴关系;项目参与方拥有共同的目标,基于项目价值进行决策、互相信任和尊重,实现各参与方早期介入、全过程真诚沟通、信息和利益共享以及风险共担,这为BIM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环境保障。
3)BIM技术的核心价值和IPD模式的核心思想都是以实现协同应用为目的。BIM技术将三维数字技术和信息数据库融合到一起,并将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在各参与方之间实现共享,保证了项目管理的效率,降低了各种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BIM技术与IPD模式在项目管理中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协同应用提高了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实现了信息的融合与共享。
2.2 IPD模式下基于BIM技术的水运工程项目风险协同管理模型
为了使IPD模式和BIM-5D能够成功结合,实现项目信息的融合与共享,对于工程项目风险做出有效地控制,本文构建了IPD模式下基于BIM-5D的工程风险协同管理模型,如图2。
图2 IPD模式下基于BIM技术的水运工程项目风险协同管理模型Fig.2 Collaborativerisk management model for waterway engineering project based on BIM under IPD mode
3 结语
当前,我国水运工程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信息技术对水运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BIM技术构建了IPD模式下的水运工程风险协同管理模型,提高项目各参与方协同风险管理的效率,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希望本文建立的IPD模式下基于BIM技术的风险协同管理模型对我国水运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