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三甲医院降糖药的门诊处方分析

2020-11-25林玮玮庄淑娴林毅峰许可珍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6期
关键词:糖苷酶年龄组降糖药

林玮玮 庄淑娴 林毅峰 许可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以血糖持续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DM的患病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1-3]。机体持续性高血糖症主要是由胰岛分泌障碍和(或)周围靶组织对胰岛素产生抵抗引发,随之而来的长期代谢紊乱可引起全身组织器官损害[1-3]。DM患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糖尿病眼底病变[6]、糖尿病足[7]等。统计表明,近几十年是DM发病的高增长时期,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3.8亿DM患者,且大部分集中于发展中国家[8]。截止2013年,我国成人DM患病率已达到11.60%。DM已成为继高血压、高血脂之后的又一个临床常见基础疾病,且现阶段患者知晓率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目前,DM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两大类: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制剂。口服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类、非磺脲类苯茴酸类衍生物促泌剂、磺脲类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α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等。注射制剂主要指胰岛素及其类似药物以及新型降糖药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等。随着DM病程的进展,各类型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降糖药物的使用逐步从单一到联合。保证临床DM患者的合理用药一直是临床药师的工作重点。本研究通过整理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门诊处方降糖药使用情况的数据,了解漳州地区DM群体的发病和用药情况,为DM的药物监管提供相关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DM患者的相关处方数据,数据库处方结构包括病案号、性别、年龄、药物、处方数、处方金额、药品联用等方面的信息。

1.2 方法 按年龄分层进行分组,共分为9组:组1(0~17岁)、组2(18~27岁)、组3(28~37岁)、组4(38~47岁)、组5(48~57岁)、组6(58~67岁)、组7(68~77岁)、组8(78~87岁)、组9(88~101岁)。对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情况等进行数据统计。计算排名前十的药物的限定日剂量(def ined daily dose,DDD)、用药频度(def ined daily doses,DDDs)、限定日费用(defined daily cost,DDC)。其中,DDD的确定是通过查阅《新编药物学》(第17版)[9],根据该书推荐的剂量确定DDD,对《新编药物学》未收载的药物,则结合相关指南、药品说明书来确定DDD。DDDs=某药物的总量/DDD,DDC=某药用药总金额数/某药DDDs[9]。

1.3 观察指标 分析各年龄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降糖药的处方出现频率分布情况、不同种类降糖药的处方出现频率分布情况;降糖药单药及联合用药处方分布情况;我院销售量居前十位降糖药的应用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年龄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DM患者共计10167例,其中,男性5358例,女性4809例。根据年龄进行分组,DM患者年龄数据成偏态分布,集中于48~77岁年龄段。其中,组1与组2、组3、组6、组7患者男女比例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组2与组4、组5、组6、组7、组8、组9患者男女比例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组3与组4、组5、组9患者男女比例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组4与组5、组6、组7、组8患者男女比例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组5与组6、组7、组8、组9患者男女比例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组9与组6、组7、组8患者男女比例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图1和表1。

图1 各年龄组患者数量分布图

表1 各年龄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2.2 各年龄组患者降糖药的处方出现频率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的我院降糖药处方总量为93560张,患者使用的降糖药共计28种,总降糖药的处方出现频率为217455张,其中,降糖药的处方出现频率排名居前六位的药物分别是: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卡波糖片、伏格列波糖片、瑞格列奈片、阿卡波糖片、盐酸罗格列酮片。18岁以下患者多采用胰岛素为主。见表2。

组1与组2、组3、组4、组5、组6、组7、组8、组9患者不同种类降糖药的处方出现频率分布情况比较,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图2和表3。

2.3 各年龄组患者降糖药单药及联合用药处方分布情况 组1与组2、组3、组4、组5、组6、组7、组8、组9患者降糖药单药及联合用药处方分布情况比较,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二联用药占降糖药处方总数的38.07%,三联用药占降糖药处方总数的27.05%,四联用药占降糖药处方总数的14.01%。见图3和表4。

表2 各年龄组患者降糖药的处方出现频率分布情况[张(%)]

图2 各年龄组患者不同种类降糖药的处方出现频率分布图

图3 各年龄组患者降糖药单药及联合用药处方分布图

表4 各年龄组患者降糖药单药及联合用药处方分布情况[张(%)]

2.3 我院销售量居前十位降糖药的应用情况 我院销售量居前十位降糖药中,DDDs值排序居前三位的分别为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德源)、阿卡波糖(卡博平)、伏格列波糖片(倍欣)。注射用胰岛素DDDS值占所有降糖药DDDS值的百分比为10.53%,α糖苷酶抑制剂DDDs值占所有降糖药DDDS值的百分比为30.70%,双胍类DDDs值占所有降糖药DDDS值的百分比为27.26%。见表5。

表5 我院销售量居前十位降糖药的应用情况

3 讨论

本次调查统计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DM患者临床使用降糖药物的相关数据。各年龄分层结果表明,漳州地区DM发病集中于40~80岁人群,且临床用药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对于<18岁的患者,治疗以胰岛素注射为主。这是因为<18岁的患者以1型糖尿病为主,应首先选择胰岛素注射,在使用胰岛素的基础上,如果患者体型较为肥胖,可同时使用二甲双胍,以减少胰岛素增加体质量的不良反应。如果患者餐后血糖较难控制,也可在使用胰岛素的基础上联用α糖苷酶抑制剂,起到“消峰去谷”的作用,即降低餐后血糖的高峰,同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第二餐餐前低血糖的风险。但是,α糖苷酶抑制剂在1型糖尿病中的应用还属于超说明书用法,建议应提交超说明书备案,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注射用胰岛素DDDS值占所有降糖药DDDS值的百分比为10.53%,α糖苷酶抑制剂DDDs值占所有降糖药DDDS值的百分比为30.70%,双胍类DDDs值占所有降糖药DDDS值的百分比为27.26%。口服降糖药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分别是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卡波糖片和伏格列波糖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指出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DM的治疗方案中[10]。目前,由于二甲双胍普通片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大,临床医师更倾向于选用二甲双胍缓释片以减少该不良反应。排在第2位的卡博平、第3位的倍欣、第5位的拜唐苹,这3个药物都属于α糖苷酶抑制剂,能够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我院DM患者临床降糖药处方用量与指南规范的处方用量较为一致。

临床对于使用一种降糖药物而降糖不达标时,通常进行联合用药。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二联用药占降糖药处方总数的38.07%,三联用药占降糖药处方总数的27.05%,四联用药占降糖药处方总数的14.01%。临床对于肥胖的DM患者,常考虑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联用方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作为DM治疗的“基石”,其主要作用是降低空腹血糖;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是降低餐后血糖,二者联用,疗效相加且都有减轻体质量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两药的作用机制都会影响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或吸收,因此,联用时应注意观察是否产生胃肠道的不良反应[11-12]。不同机制的口服降糖药可以三种药物联合使用。如三联治疗后,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9]。而本次调查发现,四联用药占降糖药处方总数的14.01%,过多的药物联合应用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还会降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降糖药合理使用的管控。

综上所述,DM本身是一种慢性疾病,需终身服药。制定DM患者综合调控目标的首要原则是个体化。但是临床医师还应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临床医师应以指南作为参考,但又不拘泥于指南,也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提高降糖药合理用药水平。

猜你喜欢

糖苷酶年龄组降糖药
茶条槭叶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微泡菌ALW1重组β-半乳糖苷酶的异源表达和酶学性质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学分析
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进展
关于口服二甲双胍类降糖药联合长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探究
不同年龄芦苇繁殖特征研究
健康用药:糖尿病患者应掌握好停药日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鄂尔多斯地区2005-2014年无偿献血人群年龄性别分布及其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