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精准教学的实践探究

2020-11-25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精准法治道德

(荣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四川·自贡 643000)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育不断地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教育资源在大数据时代实现着交互共享,大数据的渗透促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加剧。发展智慧课堂,开展精准教学,已经成为信息通信技术条件下教育改革的潮流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殷切希望。然而,从平时工作和调研中发现,我县道德与法治学科师资相对较弱,其对大数据开展精准分析、做到精准教学的能力很低,这极大地落后于当今信息化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与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定位不相匹配。为此,结合县域教育发展实际,探索大数据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精准教学显得迫切而必要。

1 我县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整体上把握我县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师资和教学的基本情况,课题组以该学科教师和义务段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形式,共计抽样调查教师89人,学生5769人,涉及全县不同类型27个义务段学校。问卷共计20题,这些问题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学科认同、学科教学、考试评价和师资等现状,从中可以透视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现状与临的问题。

1.1 课前准备方面

教师备课不充分。80%以上的教师备课时能使用网络资源、教辅资料、县域内备课室资料与教材知识结合。68.5%的教师对学科课程标准有一定研究或比较熟悉,31.46%的教师对课程标准知道一点或者不了解,60.6%的教师对学情不够了解,表明教师缺乏对教材系统研究和对学情的针对性分析,对课程标准研究不足。

对学生能力与发展重视不够。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展示时间大于10分钟的仅占16.85%,34.68%的学生认为老师没有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重视不够。

1.2 检测评价方面

检测评价方式单一。53.87%的学生认为课后检测评价以做题为主。开放性实践活动仅占 8.9%。评价多以分数为标准,较少对学生面批面改或者课后辅导,更难有通过学生得分失分的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及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补充和纠正。

1.3 师资方面

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我县教师年龄50岁以上占47.78%,31-40岁教师仅占11.11%。学科专业不对口。道德与法治学科任课教师专业对口率仅为11%,大多数教师都是跨学科跨学段教学,部分乡镇学校特别是初一、初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是由小学音乐、美术或者体育教师代上。教学能力偏弱。数量众多的非专业教师在专业理论、教学理念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年龄偏大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能力较弱,不具备相应的数据素养,特别是2017年秋季起,全国初中起始年级统一使用部编教材,与之前的教材相比内容变化较大,教学难度增强。尤其新增的八年级下册法治专册,具有突出的专业性特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让众多道德与法治教师难以胜任大数据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精准教学。

2 大数据背景下精准教学对策与建议

2.1 构建网络数据平台,重视数据采集与分析

由于我县为川南农业县城,经济不够发达,智慧校园基础设施不完善,多数学校没有条件对教师、学情、课堂、检测等相关信息进行即时收集,为此,县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协调教研部门和教育技术部门协作,做好教师教学数据、学生行为数据、检测结果数据等的采集与分析,为实现精准教学,提高我县义务段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教师教学数据,主要是教师基本信息和任课信息。教师基本信息如姓名、单位、身份证信息(用于判别每个人,相当于唯一ID),上班时间,毕业院校、专业、学历、职称级别等,不同的字节在统计分析中都有不同的作用,如专业字节可判断专业是否对口,还可判断该教师后续的学习能力等指标。教师任课信息,每一学期教师的任课信息必须收集,包括所有任教学科,从这些方面一可追踪该教师的教学发展轨迹,还可判断该教师是否可培养为全科教师。

学生行为数据,主要指学生的学校、年级、班级、考号等基本信息和学生的学籍信息、家庭信息。

检测结果数据,主要指学生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数据和知识点数据。考试试卷在扫描识别前需要分块,每一次检测教师或者教研员标出每一块(每一小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这样有助于根据数据判断学生每一个知识点的过手情况。

2.2 整合大数据应用,助力学科精准教学

(1)县教育行政部门构建精准教学资源库。2018年开始我县成立52个义务段学科首席备课室,根据我县各学段各学科师资及教学情况,编制符合我县实际的学科资源,构建县域教学资源库,通过县域资源平台提供我县教师免费使用。其中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3个备课室,根据课程标准和我县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年龄偏大、专业水平不够高的教学现状,编制了符合我县道德与法治学科实际的教案、导学案、课件、试题、教学素材等全套学科教学资源,供老师们选择使用。

教研部门对教师、学生可以清楚掌握各片区、各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发展情况,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送教下乡等教研活动,对农村薄弱学校实行定点帮扶。

(2)学校优化教师结构,助力教师成长。学校每学期及时将教师、学生、检测结果三类数据上传到平台,根据动态分析数据库中如分校道德与法治检测整体情况、班级小题答题情况、学科标准得分情况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师所教学科在县域内整体的教学发展轨迹,据此作为教学工作安排特别跨学科跨年级工作安排的一个依据,优化任教学科教师配置,强化队伍管理。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结对帮扶和专业培训,助力教师成长。

2.3 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数据素养

教师是立教之本,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精准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关键还是靠教师,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教学对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完备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数据素养,要对教育教学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重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教学设计和精准教学实践,要有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服务与精准辅导的能力,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各种学习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发挥大数据更大的价值。

2.3.1 精准学情分析,助力学生成长

大数据背景下,根据动态分析数据库信息如“部分学生小题答题情况,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学习发展轨迹,了解到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教师调整和实施后续教学内容提供依据,为精准教学和精准辅导指明了方向。教师可以数据反映的情况开展有针对性教育引导和课后辅导,对成绩波动很大的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对掌握不够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讲解,对学有困难学生实施帮扶,为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延伸,有的放矢,凸显实效,真正做到精准辅导,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2.3.2 精准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观察动态数据分析库,对某年级道德与法治试题检测主观题答题情况和班级小题答题情况认真分析,同时借鉴县域首席备课室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编制导学案学,设计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实效。一是重视自主预习。结合学生学情和知识要求,分层布置预习任务和要求,指导预习方法,可使用预习案进行预习,保障预习效果。二是强化学生主体。教师要强化学法指导,建立学习合作小组,创建情景,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获取知识,着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三是突出问题导向。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树立开放的教学资源观,拓展知识素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直观教学、过程推演,精准讲解,提高实效。四是注重效果监测。教师要组织多样的检测评价形式,如时政分析、模拟法庭、社会调查等活动,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过手检查,也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

2.3.3 善用比较分析,助力自我提升

根据动态分析数据库信息,教师可分析所教学科及学生情况,总结反思教学得失,及时补充,并与其他学校、班级教师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对标学习,不断提升数据素养,提高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精准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精准的打铁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精准扶贫二首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