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法对高原地区慢阻肺患者机械通气后获得性衰弱的干预作用研究
2020-11-25王玮
王玮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 青海 西宁 810012)
慢阻肺全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在老年人群中高发,突发慢阻肺时必须及时进行机械通气,来保持患者的基本供氧,缓解其呼吸肌力情况,属于ICU 病房中的常见病症之一[1]。本次探讨行动研究法对高原地区慢阻肺机械通气患者通气后获得性衰弱(ICU-AW)的干预作用。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6 月—2020 年5 月呼吸内科收治的40 例高原地区慢阻肺机械通气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 例患者。观察组:男性14 例,女性6 例,年龄46 ~78 岁,平均年龄(58.48±6.47)岁,合并其余疾病患者包括:高血压5 例、糖尿病8 例、慢性支气管炎4 例、肺源性心脏病3 例。对照组:男性11 例,女性9 例,年龄47 ~79 岁,平均年龄(57.14±5.91)岁,合并其余疾病患者包括:高血压4 例、糖尿病5 例、慢性支气管炎9 例、肺源性心脏病2 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干预内容主要包括常规的临床护理,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定时检查机械通气设备是否在正常运作,日常输液管理,日常生活护理等。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行动研究法干预,具体方法为:(1)护理人员在患者没有反应机械通气的时间段,应制定对患者四肢活动的护理工作,主要为患者关节的被动屈伸活动、按摩患者肢体肌肉等,一个部位循环按摩10 次,23 次/d,早对患者进行四肢训练过程中还应兼顾患者病状,保证生命体征处于正常水平;(2)当患者意识开始恢复时,应对其进行互动活动,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开展仰卧运动,但一切活动都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而定,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床上活动、平衡位置保持等;(3)病情稍微好转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对其展开行走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为10min,所有活动都需在医生的监督下进行。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转入ICU 病房后获得性衰弱(ICU-AW)发生率以及患者的肌力情况进行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获得性衰弱(ICUAW)发生率以及肌力情况评分对比。肌力情况评应用医学研究委员会(MRC)进行评分,评分范围为0 ~60 分,0 分表示患者四肢瘫痪,60 分表示患者肌力处于正常状态,等分越高表示患者肌力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得所有项目数据资料均纳入SPSS21.0 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获得性衰弱(ICU-AW)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肌力评分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转出ICU 时ICU-AW 发生情况比较
3.讨论
慢阻肺是一种慢性疾病,就现目前来说还没有完全根治此病的方法,并且常伴有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出现,突发慢阻肺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必须进入ICU 对其进行治疗[2]。机械通气是当今常用来诊治慢阻肺的方法。为了保持慢阻肺机械通气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正常状态,预防通气管脱落的情况发生,必须要对其采取一定的制动措施,但同时也会对患者的意识以及神经肌力造成一定的损伤。慢阻肺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并且常会合并多种心肺疾病,这类人群统称获得性衰弱(ICU-AW)人群,这类高危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肌力萎缩、四肢瘫痪、反射减少等[3-5]。所以此类患者在ICU 进行机械通气时,医护人员不仅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还要重点注意其呼吸、肾脏以及循环等系统功能的维护。
本次研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行动研究法护理干预,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鼓励其进行自主活动,床上活动、平衡位置保持以及仰卧运动等,医护人员在患者进行自主活动时在旁加以记录,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获得性衰弱(ICU-AW)发生率明显降低,低于对照组,患者肌力评分情况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行动研究法对高原地区慢阻肺机械通气患者通气后获得性衰弱(ICU-AW)效果明显,利于降低患者获得性衰弱(ICU-AW)并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