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观察
2020-11-25蒋菁薇
蒋菁薇
(成都双流机场医救中心 四川 成都 610225)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属于极危重症,是冠状动脉持续性缺血缺氧所致,患者常在剧烈运动后出现胸骨疼痛情况[1],患者在发病24h 内容易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及心衰等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动过速,疾病短时间段即可达到高峰,发展成室颤,直接危及患者生命,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从2016 年8 月—2020 年3 月在医救中心后续送往上级医院治疗90 例中选取,纳入标准:①对本次研究药物无过敏史及禁忌史;②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未合并恶性肿瘤。排除标准:①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②合并肝肾肺功能不全;③合并精神疾病。采用抛掷硬币的方法将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后,将其中45 例单纯采用利多卡因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45 例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8 例,女性患者17例,最小患者35.1岁,最大患者79.3岁,平均年龄(55.41±3.06)岁;观察组男性患者30 例,女性患者15 例,最小患者35.6 岁,最大患者78.9 岁,平均年龄(54.32±3.11)岁。采用统计学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后,结果显示(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n=45)给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50020038,规格:5ml:0.1g)治疗,首次剂量为1mg/kg,随后10min加入0.5mg/kg,总剂量达到4mg/kg后,进行维持性治疗。
观察组(n=45)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国药准字H20044923,规格:2ml:0.15g)治疗,首次剂量为150 ~300mg,使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10min 静脉注入,以1 ~2mg/min 微量泵维持性治疗,并逐渐调整剂量至0.5 ~1mg/min,同时口服胺碘酮(国药准字H32022397,规格:0.2g),初始剂量600mg/d,而后患者转送至急诊室,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逐渐减少剂量。对患者归转情况进行回访。
1.3 观察指标
(1)疗效评价标准,包括无效、好转、显著等。无效:患者心电图诊断结果显示,心功能未见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好转:患者心电图诊断结果显示心功能得以好转,临床症状出现好转;显著:患者心电图诊断结果显示心功能改善显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治疗有效率=(好转+显著)例数/总例数×100%;(2)不良反应率,包括静脉炎、低血压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等。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20.0 软件系统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检验,当P<0.05 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不同方式治疗后,观察组96.0%的治疗有效率相比较对照组76.0%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
不同方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6.67%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的不良反应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完全闭塞,使得心肌出现严重缺血及坏死现象。临床研究发现,75%~95%的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多出现在发病24h 内,使得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情况,改变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使得心肌缺血情况加重,进而扩大心梗面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临床一般不主张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但患者如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可能引发房颤,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近年来,随着胺碘酮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其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具有1、2 及4 类药物的功效,是一种广谱类药物,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4]。临床建议尽早使用胺碘酮治疗,除了其特殊的电生理作用外,还能扩张动脉血管,减少心肌缺氧现象,能有效缓解心律失常现象[5],与学者研究结果一致[6]。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