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引领,构建互动数学课堂
2020-11-25秦黎静
秦黎静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最近十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驱动信息技术领域的高速发展,也对教育领域产生巨大冲击。我国教育部2012年3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数学学科本身就具有逻辑性强、高度抽象概括的特点,而小学阶段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注意力时间较短。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适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突破抽象难点,调整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效率就成为未来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关键点。结合自身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情况,对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深度融合有几点思考。
1.课前微课任务驱动,助力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数学预习中,教师往往让学生自己翻阅课本,通过浏览看教材内容,批注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这种预习方式有许多弊端。首先,更多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缺少内驱力,只对部分自律性强的学生有效。其次,传统纸笔答题的“导学单”,教师得不到有效及时的反馈,往往第二天才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信息滞后,不能及时根据学情做好教学调整准备。再者,传统预习方式缺失目标导向,学生预习没有方向性,往往只是浅显地看书。
而移动互联的信息连接方式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利用QQ、班级优化大师、小勾学习圈、作业盒子等app平台发布预习任务,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笔者以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编码》一课为例,先利用QQ群发布预习《编码》一课的公告,通过app后台统计已阅家长的人数,了解是否全班都已经接收到预习任务单,再发布利用“问卷星”编制的自主预习任务单,通过问卷星app自主统计问卷结果的功能,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预习任务单采用“问题导向”模式,即问题串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具体做什么。在《编码》一课的任务单中,设置了3个问题:(1)在数学书记录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数一数一共有几位。(2)观看微课视频《编码》,在家长帮助下记录身份证不同数字代表的含义,并拍照上传到QQ群。(3)预习后,你有什么不懂的。任务单与微课的配合,让预习变得“形象鲜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期待第二天的数学课。
2.课中多元互动,助力学生深度学习
自由、轻松、积极的课堂学习环境师建立在新颖丰富的课堂活动、层次分明的课堂设计中。传统的课堂是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一直吸引好奇心强的小学生,因此必须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参与,构建教学的良好互动。
例如:第一环节:课前预习反馈。在了解《编码》学生预习情况后,第二天利用成华区智慧教育云平台的“互动课堂”中的“随机点名”功能(师根据预习情况提填设置好学生姓名),请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预习成果。在等待被点名的过程中,学生既紧张又期待,课堂专注率得到提升。随后学生在讲解“身份证号码数字含义”过程中,利用电子白板中的“批注”、“放大”、“截图”功能,聚焦预习中的困惑难点,对错例进行对比分析。在此环节中,生生互动,合作交流氛围热烈,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身份证每一位数字含义的知识点。
第二环节,根据身份证信息线索推理“罪犯”。在此过程中,没有采取以前教学中常用的手段:app当场反馈答案对错情况的数据统计,而是采用小组协作方式交流“谁是罪犯”。因为本堂课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利用编码信息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如果只反馈对错统计,学生只停留在平台反馈数据的感受上,是浅层次的学习,缺少互动质疑、交流评价等高层次思维活动。教师在学生交流中利用互动课堂的“抓拍”功能,及时记录反馈的思考痕迹。学生上台利用白板批注功能,讲解推理过程,教师开启“录课”功能,在学生讲解后通过回放视频聚焦“推理中的关键”:根据身份证,银行卡的哪条信息排除哪些嫌疑人,锁定谁是罪犯,帮助学生突破推理难点,发展思维的有序性和逻辑性。
第三环节,是检测与练习。练习内容:根据身份证信息快速选择正确答案。针对小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练习设置成了互动游戏化形式:学生答案选择正确,便可得到一颗五角星奖励。课后凭借五角星数量可以兑换一个小奖励。“互动游戏”的设计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并运用知识,不仅实现了课堂的良性互动,也提升了教学效率。
3.对深层融合的认识与思考
3.1 是对相关概念的认识。
(1)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通过查阅文献,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是通过信息技术系统与教学系统双向互动,重构教学结构和变革教学方法的过程。一方面,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将面临变革;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因为蕴含教学价值而改造为教学技术。”[2]
根据个人实践来看,我认为这是教师为实现课堂效益、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在合适时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良好互动,推动课程结构变化的一种现代教学形式。要实现深层次融合就不能把信息技术单作为一种展示手段,而是结合集体讲授、个性化辅导、合作探究学习进行的综合应用。
3.2 对深层融合实施的困惑。信息技术手段与理念的更新带来的变化和冲击很多,比如“互联网+”、“教育云”、“大数据分析”等。在教学中如何把这些理念落到实处,成为一种模式,而不是零散化、碎片化拼凑是我实践中的最大困惑。
“深层融合”中除了课堂教学,还有哪些方面可切实推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培训能否更细致化,由案例可供操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