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实施方法
2020-11-25孙桂玲
孙桂玲
(新疆博乐市第六中学 新疆 博乐 83340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小学品德课新课程标准》强调:"品德课要具备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只有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只有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实生活,引发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感悟,明辨是非,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也才能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和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效率。在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今天,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纠偏传统教学中脱离学生生活进行知识教学及知识训练的倾向,使课堂教学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以情感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然、人、社会关系,并积极主动生活为目标的课堂教育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用内心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实施方法,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1.视频、动画故事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视频、动画故事法"。运用视频、动画故事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视频、动画故事"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教师可以选取时时热点新闻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情景设计渲染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3.现实演绎法
思想品德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渲染小品的活动场景,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比如我在教学《突发情况怎么办》一课,利用3D打印机为表演《司马光砸缸》的孩子们做了小头饰。思想品德教育需要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4.社会调查法
判断需要信息,信息需要实际调查。可组织学生到网上搜查或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孩子们调查反馈的材料需要在课堂上展现出来,材料的形式可以是录制的视频、调查的表格、拍摄的照片等。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教师应当注意要事先作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