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在医学研究生人文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0-11-25肖菊兰刘文婷
方 帆 陈 瑜 王 晶 肖菊兰 刘文婷
(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基于此,“课程思政”理念应运而生,各类课程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指医学技术与医疗服务中涉及的社会、伦理和心理等学科群[2],贯穿于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3],旨在通过人文教育的知识教化、道德熏陶,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伦理观,锤炼尊重生命、守护健康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情操[4],是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组成成分。当前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既往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及管理的弊端和不足逐渐显露,医患关系紧张所暴露出来的医学人文素质缺失日趋明显。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BL)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学习形式与网络学习有机地整合[5],已在多次人文课程改革建设中应用[6,7]。本研究旨在结合混合式学习方法,探究结合国际视野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当前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新思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1月-9月某医科院校公选课程《国际视野下的医学人文纪实与启示》的63名选课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1)本校医学在校研究生;(2)全程参与本课程教学;(3)有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5)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自愿接受调查。排除标准为:(1)旁听或缺课超过三次;(2)有严重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最终回收有效问卷55份,有效回收率87.02%,其中男生15人(27.27%),女生40人(72.73%);平均年龄(23.68±2.29)岁。
1.2 研究方法
本课程采取双向互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共计18学时,授课内容包括:英国、美国、台湾、香港、美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的医学人文纪实与启示。
1.3 实施过程
1.3.1 常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运用多媒体教具,辅以视频、真实照片和文字性记录,结合教师亲身留学经历与感受,传递国内外医学人文教育理念。授课教师团队由护理学、康复学、药学、外国语学、内科学等多学科专家教授组成,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1.3.2 网络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依托爱课网络学习平台,开放新闻讨论区、互动答疑区、课堂剪影区以及教学团队介绍区等平台功能,定期上传多媒体课件、课后自主作业、课外拓展等学习资源,由学生自主控制学习时间、地点及进度。借助云班课手机APP,实时发布线上活动、学习资源,开展头脑风暴、讨论答疑,进行课堂效果及教师评价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查阅资料,进行拓展练习。
1.3.3 综合评定方式采取多样化综合考核方式,不设笔试试卷,总成绩包括考勤10%、网络自主学习20%、人文类座右铭20%、叙事反思20%、小组视频30%。云班课实时签到,学生需在课后完成人文类座右铭、人文叙事反思两项个人作业,以及人文视频创作小组团队作业,融于人文理念于艺术创作、文字叙述以及团队协作当中。
1.4 研究工具
1.4.1 自编课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在查阅大量既往文献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自行编制调查问卷。请相关专家进行审阅及课题组充分研究讨论后,进一步完善和修订,确定调查问卷的正式版。共18条目,每个条目采取Likert5级评分,由非常满意/符合(5分)到非常不满意/符合(1分)程度依次递减,通过自编问卷调查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对本课程及教学方法的整体评价,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对自身人文素质教育帮助程度两部分内容。
1.4.2 焦点小组访谈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的方法,收集纳入对象对本课程的意见、建议及对当前医学研究生人文课程情况的思考和改进策略。访谈内容从文献中总结,共计12个问题,如“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后,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有哪些?”“你认为医学研究生应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素质?”“您认为当前医学研究生人文修养教育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
1.5 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在授课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参与教学与访谈对象建立信任关系,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于本门课程结课后进行访谈。同意参与调查的对象共63人,随机分为6组,每组10-11人。调查开始前,由研究者用统一的指导语向研究对象详细解释本项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等,并强调保密原则,给研究对象约15分钟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完成调查问卷,问卷当场回收。访谈时间为30-40分钟,访谈内容全程录音,同时采取笔记关键词的方法。
1.6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量性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报告频率、构成比。访谈录音24小时内以两人为单位转录为文本记录,逐字稿采用Colaizzi的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提取主题词、副主题词,并向访谈对象核对。
2 研究结果
2.1 课程整体教学效果
92.7%的医学研究生对《国际视野下的医学人文纪实与启示》课程总体满意,且较喜爱课程展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学习后,83.6%的研究生对相关人文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满意。详见表1。
表1 课程教学效果(N=55,n,%)
2.2 自身人文素养获益程度
有超过94.5%的医学研究生认为结合国际视野的学习方式对自身人文素质培养有帮助,其中认为对其人文素质4个层面[8]培养的帮助程度依次为:人文思想、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81.8%的研究生认为“人文叙事反思”的自主学习作业形式有助于培养自身人文素质。详见表2。
表2 自身人文素质教育获益程度调查结果(N=55,n,%)
2.3 焦点小组访谈法结果分析
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共提炼出3个主题,分别为课程效果评价:含“人文理念熏陶”、“人文意识提高”、“人文视野拓宽”3个副主题;人文素质认知:含“人文关怀需求”、“人文素质体现”、“人文修养不足”3个副主题;人文素质教育:含“人文教育薄弱”、“人文教育期望”2个副主题。详见表3。
表3 参课研究生焦点小组访谈结果(N=63)
3 讨论
3.1 学生对结合国际视野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整体评价较高
本研究结果发现本课程学习模式整体满意度高,对促进医学生人文意识提高有一定积极意义,究其原因,其一可能是因为人文素质内涵较宽泛,需融入生活日常[9]与专业实践[10],本课程从国际多维度视野,结合教师亲身经历及专业特征,渗透教师人文理念,有助于医学生开拓人文视野[11],发散人文思维,从专业特征中发掘人文内涵;其二可能是因为混合式学习依托网络学习平台,打破了传统课堂在时间、空间及课堂容量的局限性[11],采用线上、线下交互学习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利用课余的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12]。大部分学生表示会带着这种领悟运用到今后的临床实践当中,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示人文素质培养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打磨与摸索。
3.2 当前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
从焦点小组访谈结果中可发现当前国内部分医学院校仍存在以专业知识学习和临床技能培养作为衡量医学生合格唯一标准的误区,忽视人文素质内涵的重要性,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2,3,13]。当前医学人文课程授课形式较单一,且多为选修课,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课程学时大量压缩,授课内容不足[14];同时医学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度不够,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贯通性不足,专业课程偏重专业知识的讲解,相对忽视人文内涵的渗透[15]。当前医学生由于专业性的影响,对人文素质的认知也较局限,多集中在关怀、共情、尊重等层面,相关人文知识和方法关注度不够[3]。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应局限于“人文课程”的开展,而是应该将人文思想渗透到各医学专业课程当中,从非人文课程中学人文,开展多样化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活动,通过课堂授课、线下讲座、线上网络平台等多层次结合[3,14],打造全体、全程、全课程医学人文素质综合教育形式。
3.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由于调研课程的选修性质,本研究实施随机对照可行性不够,评价方式多为主观评价,下一步的研究拟开展随机对照试验,完善教学评价指标,以获得更加科学客观的证据,为完善混合式学习在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的教学模式,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