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护“理互本联科网生+人”文时素代养的探索*
2020-11-25胡佳婷
叶 敏 胡佳婷 叶 玲
(1 长海医院输血科,上海 200433;2 长征医院,上海 200433;3 海军军医大学国际军事医学交流中心,上海 200433)
在1914年,我国最早的护理专家钟茂芳提出将英文“nurse”翻译成“护士”,以取代“看护”一词。“护”意为照顾和保护;“士”为知识分子。“护士”专指受过护理教育和训练,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知识分子。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人们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员队伍,归根结底是提升护理教育的质量,着眼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或学习)能力。要求护理人员除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1]。从根本上提高护理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或学习)能力,才能保证护理教育的与时俱进,推动构建学习型社会。
在医学教育中,把医学与人文科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医学生明确医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促进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流互补,显得尤为重要。世界各国的医学院校也都开始注重医学生人文精神和素质的培养教育[2]。护理工作者也越来越重视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互联网+”时代为护理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技术,也为护理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国知网(CNKI)统计(根据主题“护理”和“人文素养”检索)共发表207篇论文,始于2002年发表于《护士进修杂志》的《专业护士人文素养现状及对策》。根据主题“互联网+”和“护理”检索,结果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有125篇论文,始于2015年发表于《上海护理》的一篇文章。然而,2019年,该主题的论文数量迅速增长,截至2019年11月底发表的论文有133篇,超过了过去4年的总量。从中可以看出,护理从业者和教育者对“互联网+”时代下护理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的新探索。“互联网+”为护理本科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对海军院校的护理本科生来说,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时代机遇,改变思路,对增强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 “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教学”与护理教育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优化升级,使传统产业呈现出发展的新生态和新动力。“互联网+”时代为传统的医疗和教学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医疗和教育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发展生态。医疗和教育是关系民生的重要产业,关乎个人和社会机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互联网+”的大时代下,产业结构与发展将直接由大众参与决定;而随着大众自主性的提升,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产业互联网”将逐渐取代企业为核心的“消费互联网”,这一变革为存在诸多痛点的医疗与教育产业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3]。
在“互联网+”时代,“智慧化”的医疗和教学是“智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医疗”和“智慧教学”的碰撞和交汇,对医疗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不论是医疗,还是教学,其理念都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满足人的需求,彰显人文关怀。在“智慧教学”的模式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护理本科生来说,在学习阶段,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在走上护理岗位后,他们更能做到换位思考,更加尊重病人的主体地位。
“互联网+”时代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护理人才应该具备熟练的临床护理技能、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护理专业本科生信息素质的本质是护理专业本科生辨识和利用各种与学科发展有关信息的特殊能力[4]。近几年,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慕课,为学习者拓宽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时空维度。近几年,国内涌现了不少优质的慕课平台,课程类型和学习人数增长迅速。2014年3月,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成立,促进了互联网上优质的医学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慕课为医学教育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也为其中的护理教育开辟了新领域。
在充分认识护理本科生信息能力的基础上,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信息能力,尤其是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5]。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技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融入新内容和新模式,通过“做中学”,提升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智慧既包括人透彻地洞见事物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包括获得快乐、幸福人生的理念和方法[6]。基于共同学习目标的学习者和教师之间,通过互动、协作和交流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专业群体,方便知识的分享和传播。“智慧教学”,围绕“以人为本”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如何更有效率地学习,培养人文主义素养,更好地解决与人有关的实际问题,探求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因此,人文素养教育是“智慧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
表1 国内部分慕课平台的护理课程资源
2 海军军医大学护理本科生的学情分析
海军院校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海军的护理事业输送骨干的护理学人才。在四年本科学习阶段,护理学员需要完成一系列课程。其中,学生需要完成一系列的公共必修课,如政治、英语、数学、计算机、语文等科目;本专业的主干学科有基础医学、护理学,如解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营养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学、成人护理学,妇产科,儿科、护理教育学、护理科研、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等。另外,大二的临床见习,大四的临床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也是护理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
在对外交流方面,海军军医大学会定期邀请国外护理学教授来校做讲座,派送教员出国交流访问,输送学员去港大进行交流。此外,远洋实习和访问等活动也开拓了护理专业师生的视野,并锻炼了交流能力。随着海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海军院校的学员、海军官兵、海军卫勤人员对外交流的机会较多,在远洋航行中需要出色地完成实习、训练、联合演习、卫勤保障和访问等任务。在交流过程中,学员的专业技能和交流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但也发现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学员认为人文课程设置不够,国情、军情和社情教育仅仅为普及知识的讲座,没有作为一项重点课程来开设,对于到访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情况了解有待深入[7]。中国海军“走出去”,要为“请进来”做准备。培养海军医学院学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中国军事医疗外交的一张亮丽名片。
3 关于培养护理本科生人文素养的策略探讨
3.1 积极推行混合式学习模式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将传统学习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混合了线上和线下的两种资源、两种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以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在混合式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协助和指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参与到真实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中,并与同伴协同完成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与内省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自我超越[8]。“互联网+教育”为学习者的意义建构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不论是“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法,或是“课前吸收知识+课中内化知识+课后强化知识”的翻转课堂模式,都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学习者认识到学习行为的现实意义。
3.2 重视线下的“情景”教学
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学习阶段的“情境”学习和练习。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应从单一的工具型教学模式逐步向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人文型教育模式转变,在英语教学中树立人文教育观[9]。不仅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或是在护理专业技能训练中,接近真实的“情境”对护理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把具体的“情境”设计看作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激发学生进行有现实意义的知识体系构建。
护士与病人和家属的接触非常频繁,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作为称职护士必不可少的条件。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增强护理学生的移情(换位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对培养优秀的护理人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0]。教师选择最能引起护理本科生情感共鸣的话题,例如日常护理工作、医患沟通和职场交流。通过情景剧、游戏、访谈和辩论等形式,寓教于乐,在一系列交流中实现协作学习和知识体系的构建。
3.3 强化人文教师的师资培训
除医学基础和护理专业知识外,还应该设置护理人文、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等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较强的人际沟通和社会工作能力[11]。课程的完善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所以教师的在职培训尤为重要。重视和组织人文教师的师资培训,鼓励综合性大学的人文学科教师和医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及医院的临床医师参与人文学科建设[12]。除了护理专业的老师外,英语教师在人文素养教育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计算机教师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医学人文课程可以采用P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CBL(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和TBL(以任务为中心的学习),在交流过程中实现有效合作和“意义构建”。
着眼于长远发展,护士应该从临床实践中挖掘研究题材,进一步提高自身科研意识和能力。学习型的学校和学习型的医院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他们的积极性、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操作技能等各不相同,教师应该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的不同程度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13]。作为医学生的老师更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3.4 深入挖掘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内容
护理的对象是人。把外语教育纳入全人教育的视野中,不仅增强了学习者的职业竞争力,而且使他们文化素养和人生境界都得到了提升,起到了让学习者终身受益的效果[14]。护理本科生在大学阶段需要学习两年的英语必修课程。相比其他课程,英语课程学时多,投入多,对职业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如何从耗时耗力的英文课程中获得最大的产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更需要我们把英语小课堂与医院情景以及社会大环境有效结合起来。大学英语课程就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对中西文化异同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15]。
“大学英语”与“人文素养”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在知网上搜索主题“大学英语”与“人文素养”,截至2018年12月底有198篇论文。其中,2010年至2018年间,共有论文183篇,占总数的92.4%。这说明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的功能。此外,近几年的研究也出现了新视角,例如大数据时代和翻转课堂。因此,可以说教育新技术为更好地发挥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属性创建了有利条件。挖掘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针对护理本科生,增加护理英语的听力、口语、写作等教学内容,增强英语与未来工作岗位的联系,提高英语学习的实用性。
另外,教师应该融入西方的人文经典素材和案例、护士医疗主题的原版英文电影赏析、TED关于心理和职业的讲座和社会人文问题热点等素材。通过开展头脑风暴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塑造护理本科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观念有异同。学员在接近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中,体验文化的碰撞,能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异同点,积极构建跨文化的知识体系。跨文化的交流能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护理学员走上工作岗位后具有现实意义。
此外,举办护理本科生的人文论坛,丰富校园文化,突出医学院校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人的健康是护理工作的奋斗目标和价值体现。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学习能力将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当社会进入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阶段,人的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护理工作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