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田野调查的农村青少年数字脱贫研究
——以天津静海为例
2020-11-25吴先敏
◎文/王 明 刘 美 吴先敏
近些年来,教育学领域的研究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解决现实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等一些实证研究方法被应用于课题研究中,并进行论文、研究报告的撰写。然而问卷调查法、实验的方法等一些实证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我们研究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尤其是调研对象是广大的农村居民,其中包括农村青少年。田野调查法又称之为 “田野工作(field work)”最近几年被教育学专家学者逐步由社会学领域引入教育学研究领域。这一研究方法的引进帮助教育工作者在做农村居民的相关调查时找寻了一种新的途径。
一、田野调查法简介
田野调查是指人类学研究者在进行调研时,要深入一线,并且通过参与、访谈(个别访谈以及焦点小组访谈)以及观察等具体的方式来获取原始资料的研究过程。所谓“参与”就是指研究者要真正参与到被调查者的现实生活中,感受其现实生活,做到亲身体验。“访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一对一访谈,称之为深入访谈;另外一种是焦点小组访谈,这就需要由访谈者以及多个访谈对象共同完成。“观察”是指研究者要参与研究对象的生活中,在生活中观察研究对象,从而获取原始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田野调查在天津农村青少年数字不平等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2019年7月15日至7月24日,我们对天津静海区的两个村庄展开了实地调研,采用一对一深入访谈、参与观察以及焦点小组访谈三种方法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此次调研主要考察天津静海区农村青少年在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使用上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重点考察了农村青少年在数字使用上的特征,他们在数字使用中处于贫困状态的原因,以及社会资本如何帮助农村青少年跨越数字鸿沟。通过10天的田野研究,走访了两个村庄的80多名农村青少年,并开展了两次焦点小组访谈,最终通过对录音资料的详细整理,共获得访谈资料近5万字。
(一)天津静海区村庄青少年数字访谈研究
1.农村青少年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缺失
信息素养包含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三个方面。此次调研,发现农村青少年数字信息素养普遍不高,主要原因是学校在此方面的教育落后。对两个村庄的80名青少年的访谈中获悉,由于一些青少年所在学校硬件设施落后;大部分青少年都承认学校开设了微机课,但绝大部分时间微机课都被那些所谓的主课,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占用,或者微机课只是简单的打字练习,而缺乏深层次的教学。访谈中得知当地农村孩子所获取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不是源于学校教育,而是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或者自己在网上搜索相关知识。有些孩子由此走进了“黑网吧”,在网吧玩游戏、看电影,甚者获取一些不良信息。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受访的农村青少年普遍存在信息意识薄弱的问题。当与孩子们进行焦点小组访谈时,问大家平时都使用网络做什么,受访的青少年大部分使用网络进行聊天;一些青少年用电脑玩游戏;少部分青少年使用网络进行购物;只有极少数的孩子使用电脑查资料,以此辅助学习。
受访的农村青少年同时也存在获取信息能力较弱的问题。在与一名初中青少年交流中,他告诉我们,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里比较贫困,没有电脑,尽管学校也开设了微机课,但只能练习打字。另外一个受访少年告诉我们,他经常使用手机上网,但最近一次在使用手机下载时,无法正常下载,后来就去找自己同学帮忙解决。
受访的孩子们在信息伦理道德方面普遍存在缺失现象。当问孩子们在网络上获取资料的用途时,大部分孩子的答案是查作业、抄作业。由此可见,农村青少年在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2.农村青少年在ICT接入中倾向利用内部社会资本解决问题
社会资本的含义是社群成员凭借其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获取存在于社会关系中各类资源的能力;具体包括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前者指从组织或社群内部获取资源,后者指从组织或社群外部获取资源。在受访的农村青少年中,发现绝大部分的农村青少年依赖内部社会资本解决在ICT接入中遇到的问题,而少数的青少年,则使用外部社会资本解决ICT使用中的问题,还有的青少年自己解决遇到的数字问题。
通过访谈发现,手机客服运营商、电脑维修人员这些外部社会资本是少数受访青少年依赖的对象,而学校、教师则不在学生寻求帮助的范围之内。
但在调研时也遇到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无法顺利接入ICT的青少年。其中一位受访青少年表示,她家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孩,一个男孩,父亲生病后丧失劳动能力,家里只能靠母亲的微薄收入支撑,因此使用电脑等ICT设备对于这个家庭的孩子们来说是个梦想。
3.家长对数字设备的偏见,造成了农村青少年接入ICT设备困难
此次调查发现,当地大部分农村青少年之所以未能顺利接入ICT,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孩子使用电脑等数字设备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区。通过走访的大部分成年村民认为,孩子们利用电脑就是玩游戏,他们担心孩子拥有电脑后,会把时间花在游戏上,从而影响了学习。因此即便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也不愿意给孩子买电脑;有的家庭虽然有电脑,但因为上网需要每月缴纳一定的费用,就没有开通网络。调研中,只有极少数家长对孩子使用电脑持肯定的态度,而且鼓励孩子利用电脑进行学习。
三、研究对策
(一)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互联网等软硬件设施的建设
调研中,高额的上网费用是阻碍农村青少年接入ICT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应该利用发展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契机,加大对农村信息网络的规划与建设,保障村村能上网。同时,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居民的调研,根据农村居民网络接入需求,给与农村居民互联网接入方面的政策优惠,并建立电信服务基金,鼓励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从而提高农村青少年ICT的接入。
(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监管
网络信息时代,青少年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关系着我国人才队伍的培养,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中,发现许多学校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经常让位给那些所谓的主课,剥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权利,阻碍了农村青少年数字信息素养的提高。因此,首先,教育主管部门首先应该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相关建设,要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确定为中小学必修课,而且作为升学考核课程之一,另外,要定期或不定期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评估,做好监管工作,从而保证该课程的顺利开展;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财政投入,为农村中小学提供必要的计算机等硬件设施,保障农村青少年在校能顺利接入ICT。
(三)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农村学校中,许多老教师对信息技术存在排斥的心理,他们热衷于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法,缺乏多媒体设备使用方面的技术。近些年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多媒体教学方面的考核,虽然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计算机使用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但仍未达到预期的要求。因此,面对这种状况,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发展,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相关课程培训,培训要理论结合实践,重视教师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升。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聘任年轻大学生充实到农村教育一线,整体提升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为农村中小学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学队伍,保障农村中小学生接受到全面的、过硬的信息技术教育。
(四)借助农家书屋,打造农村的社区技术中心
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消除农村青少年数字不平等是不够的,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比如欧美一些国家在一些地区建立了社区技术中心,为青少年提供使用ICT的机会。欧美一些国家为了帮助那些家庭贫困的人口解决ICT接入问题,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创建社区技术中心(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enters)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美国政府于2002年颁布了从数字鸿沟走向数字化机遇的议案中就涵盖了创建社区技术中心。社区技术中心旨在为贫困居民使用互联网提供全方位的帮助。我们国家在此方面可以借鉴这一理念,利用我国大力发展“农家书屋”之际,打造网络化的农家书屋,并且为农家书屋配置专职管理人员,在管理好农家书屋的同时,为当地农村青少年提供网络技术的培训。
四、结语
农村青少年是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前,加强对农村青少年数字教育,消除农村青少年数字不平等现象,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因此国家要高度重视,各政府部门要通力合作,保证农村青少年在顺利接入ICT的同时,提高其数字信息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