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融入中学教育的着力点探析

2020-11-25杨柯柯甘玲

大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中学生

杨柯柯,甘玲

(河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中学时期是劳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一些中学生的劳动观存在问题,对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表现为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尤其是体力劳动。比如,公共场合随意扔垃圾,浪费粮食不收拾餐具,对待清洁工避而远之,鄙视农民工等。新时代要继续加强劳动教育,追溯其理论渊源,把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融入中学教育中去,找到其着力点,使中学生的教育更具有人文性、整体性。

一、出发点:理解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精髓

(一)劳动教育的人学意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不管是作为对异化劳动及剥削制度的抗争形式,还是作为无产阶级及社会主义教育的一般原则,都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旧式分工和阶级分化使社会在对立、斗争中发展,劳动因分工不合理丧失专业性,人本身也成为了片面的、孤立的、异化的人,消除劳动异化是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其次,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使一般劳动力的价值越来越低,只有培养出可以熟练运用机械、化学等工具的高质量劳动者,才能提高工农业的生产水平,现实的生产实践和劳动教育能够消除旧式分工,这不仅利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于劳动者个人才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马克思从社会本体论的角度肯定了劳动对于人的思维能力、个性发展的意义,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证明思维的真理性、有用性,提高对生命的认知程度,提升生命活动的境界,开阔眼界打开思维,扩展活动范围,完成人性化塑造。最后,劳动重塑人的价值,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普遍状况是自幼成为机器的“奴隶”,融入没有情感的机械体系,只学会了服从,劳动教育的作用也在于使人重新认识自己,看到人之为人的价值。

(二)中学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马克思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与新时代的“五育”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指向人的价值的回归。把劳动教育纳入“五育”不仅要改变学生对劳动的认知,重新树立起对劳动的尊崇,更重要的是“以劳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劳动教育所应遵循的价值导向。

因此,学校首先要改变重智力轻劳育的传统观念,宣扬劳动之于人生存的一般意义和对中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价值,并意识到青少年的科学劳动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其次要适当进行激励。中学生是正处于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青少年群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状态,对于积极参与班级建设,为班级做出过某方面贡献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劳育”。除此之外,教师的素质和态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对劳动的重视程度。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宣讲的仍然是“分数至上”的唯分数论,大力宣扬考上知名院校的“模范生”,把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固定在了分数上,这样的环境使学生很难把视线从“分数”转移到“劳动”本身。学校有必要纠正教师的劳动观念偏差,重视师资的教育和培训,让科学劳动教育理念深入教师内心,从而教育学生。

二、关键点:发挥劳动教育之于社会进步的作用

(一)劳动的社会效用:生产力的变革和发展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生产力由三个要素组成,劳动者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生产资料被劳动者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劳动产品。马克思把机器作为切入点来研究资本的运行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他区分了机器本身与利用机器生产的差异,机器是生产力发展的物化表现形式,本应是减轻人的负担,但异化为与劳动者对抗的反动力量。马克思指出影响生产力发挥的因素,社会因素诸如工艺、技术水平是容易把握的,自然因素却容易被人忽略。通过劳动教育,工人进行系统的劳动学习,提高劳动能力的职业化水平,从而将劳动能力的片面性转化为优势,掌握、控制机器,理解自然力对科技的节制作用,尽可能地弱化和消解技术的资本主义特征,促进新生的生产力发展。另外,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决定了工人阶级要想获得解放,就要获得孕育在旧社会的新因素即科学技术,科技是生产力也是革命的动力和基础,用教育和劳动结合的方法,可以激发革命力量,从根本上变革社会经济结构,让科技成为服务于人民的能动力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中学劳动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超越个体的人上升到人类社会发展层面,阐明了劳动之于社会的价值。“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中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如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拜金主义等的影响,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过程中要针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解读与价值引导。

首先,学校要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身份,适当对他们进行党性教育。中学是迈入成年的关键时期,教师要使学生把自身的成长与社会进步融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意识,确立人生目标。其次,择业观要进入课堂。中学阶段学校要适当引导学生的就业观,帮助他们学会理性、平等地对待各类职业,客观地评价自己。马克思所认为的劳动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脑力劳动不应该被过分拔高,体力劳动也不能被轻视,学校宣扬的劳动价值观不应该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各类合法的劳动成果都应该被尊重。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需要各行各业的人为之奋斗,学校应灌输平等就业的理念,使学生树立刻苦钻研、艰苦奋斗的劳动观和价值观,敢于挑战艰苦的工作,乐于成为“大国工匠”。另外,家庭的劳动教育是学生科学劳动观形成的关键一环。现阶段部分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过劳动教育,有的家庭的劳动教育甚至与科学劳动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家长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尊重各类劳动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职业,不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

三、切入点:促进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一)劳动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在劳动中体现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该思想的核心,劳动教育又是两者结合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所认为的教育是“使儿童和青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适用于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和技能”[3],所以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同时马克思明确了劳动的内涵,将劳动上升到存在论层面从人的本质规定性定位劳动,“为了吃饭就必须劳动是普遍的自然规律”[4],这意味着进行劳动符合人类生存规律,是人的需要。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5],两者的结合符合社会良俗和人类理性的价值诉求,致力于解决劳动者被剥削和压迫这种畸形、不合伦理的异化现象,让劳动解放生产力,让教育重新构建人的生命意义,回归人的本质。一方面,社会大生产的复杂性要求进行劳动教育,参与生产劳动才有机会接受教育,这个过程是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交替和结合。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是工人阶级反抗剥削压迫和宣扬自己主张的武器,工人阶级只有掌握了技术,提高了劳动素质和技能,反抗剥削、消除异化才能产生可能性。

(二)与时俱进推进中学劳动教育

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是学校进行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新时代学校不但要深入理解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精髓和内核,还要廓清不同时期劳动的概念。作为处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常态下的劳动教育,更应该适应新时代实践发展的要求,劳动教育的方式也应多样化、更具包容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首先,中学思想品德课程要渗入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让中学生理解什么是劳动以及为什么要劳动;另外还要对我国的优秀劳动文化进行广泛宣传,中国自农业文明时期就有崇尚劳作的观念,诸如“男耕女织”、“农勤于耕、士勤于学”等。其次,在教学形式上,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可以采取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动讲授,推荐学生观看诸如《大国工匠》等有教育意义的纪录片。另外,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是教育的必然选择。在班级、学校里可以开展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活动,通过选举学校里的“劳模”以示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营造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比如针对此次“抗疫”,学校可以开展宣讲活动,让师生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逆流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气节,让当代的“劳模”和“平民英雄”走进学校,进驻学生心中。最后,要挖掘社会劳动教育资源。中学生价值观并不成熟,对于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活动并没有主动参与性的自觉性,因此社会要承担责任,提供机会和场所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比如植树活动、社区义务劳动、去敬老院或者福利院等。

四、结语

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是中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对于部分中学生存在的劳动观问题,需要以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开展中学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马克思劳动中学生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