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

2020-11-25丁颖

大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疫情

丁颖

(宁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稳就业、促发展是保持社会经济稳定的重中之重。2020年以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在这种冲击波的影响下,企业的发展空间受限,吸收人才的能力有所下降,导致就业岗位变少,以往的线下招聘更多地变为线上招聘,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高校毕业生,都需要时间来适应短时间内所发生的变化。用人单位的经济发展压力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使就业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的GDP 增长率为-6.8%,这给国民的就业问题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在国内疫情较为严重的2月,统计局数据显示失业率由去年均值水平5%左右大幅上升至6.2%。虽然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随着国家复工复产政策的精准实施,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与振兴,但这并没有明显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工作带来的新影响,以期找到应对措施。

一、疫情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一)就业岗位供需关系紧张

2020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有874 万人,较去年增加了40 万人[1],其规模和数量创下了历史新高,而企业在经济受挫的情况下,能够提供的岗位严重缩水,供需关系面临高度紧张的状态。从供给端来看,受疫情影响毕业生求职窗口期被压缩,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还有来自非毕业生求职者的激烈竞争,增加了就业市场的压力;从需求端来看,由于受疫情的直接影响,很多用人单位都因国民消费水平的下降而发展受重创,对经营方式进行了一些调整,例如缩减岗位的需求以及一些岗位种类的变更,导致企业人才需求量的下降。2020年2月,智联招聘发布了一份关于招聘市场受疫情影响的调研数据报告显示,企业预计招聘人数有所减少。从整体上来看,很多企业都将招聘规模调整到十人以下,规模较大的企业招聘数量也明显减少。就业供需的不平衡发展,使得国内社会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都会使得劳动力市场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影响国家正常的经济发展平衡,影响社会的稳定[2]。

(二)毕业生“有业不就”的现象仍突出,就业恐慌心理加重

疫情对经济发展的确造成了重创,但是部分毕业生择业的价值取向与社会需求存在着反差,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择业的定位都是工作环境优、福利待遇好、风险小、稳定等,大多对政府机关以及事业单位的岗位过度崇拜,对基层工作就业的意愿不强烈,即使有合适的工作岗位,也往往处在观望状态,导致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错失了就业机会[3]。

疫情带来的就业困难所产生的心理焦虑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受疫情影响,许多高校被迫实施“延期复学”的举措来应对。期间,很多毕业生在疫情前所制定的学习计划或将会被打乱,实习工作、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以及各类考试等都不能如期完成。同时,招聘季的延迟、考研复试的等待、求职人数增多、就业岗位减少,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导致毕业生的心理恐慌等焦虑情绪的加重。

(三)信息化短板影响就业工作

现有就业市场的互联网平台存在着数据分散、碎片化,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难以实现市场需求和人才的匹配,疫情导致供需双方的互动从线下转为线上,大批量的云招聘和网络双选上线,对信息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线上洽谈提高了甄别信息的成本,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缺乏深入沟通,也难以建立信任感。

二、后疫情时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

受疫情影响,在经济运行康复的问题上,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应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财政政策方面,应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采取减税降费、贷款贴息等措施,并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等重要举措,缓解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货币政策方面,国家通过精准适度的信贷投放有效地助力经济的复苏。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要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消费观念升级的角度上下功夫,在巩固国有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也要不断采取相应措施来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发展。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经济结构对经济社会的经济周期发展波动更加敏感,如果没有国家的倾力支持,它们很难存活下去。而针对这些企业所采取的扶持措施主要包括减税降费、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金融支持等,这些举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民营企业在疫情冲击下的影响,使其恢复一定的活跃度,让大学生能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另外,要对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毕业生提供一些特殊照顾,出台一系列就业补贴政策帮助他们缓解暂时性失业带来的各类损失,相应延长见习单位补贴期限,扩大政策保障范围,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对外贸、酒店、健身、会展等人流量活跃的产业,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相关专业毕业生应聘跨度不大的工作岗位,比如电商运营、网红孵化、公众号运营等软件产业。

(二)高校应多措并举,科学应对

1.全方位营造就业工作的良性氛围

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积极寻找企业需求方做好对接工作,在各大社交软件上向学生指导布置就业工作,跟进学生就业实时动态,协助他们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组织用人单位与各省高校举办线上视频招聘会,为供需双方提供便捷对接服务。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实时态势,充分利用现有的线上求职平台,如前程无忧、智联招聘、BOSS 直聘、中华英才网、猎聘网等社招网了解各方面就业信息,并迅速找到合适自己的就业岗位。

2.提升信息精准程度,推动高校精准就业

“精准就业”能为学生和用人单位建构统一的结构化素质模型,它能快速适应学生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能力素质模型指标体系,持续赋能,保持精准就业供需双方能力匹配的动态平衡[4]。对毕业生的帮扶要精准,针对暂无就业意愿、就业预期高和考研失利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师要帮助其及时调整就业预期,找准职业定位,树立“先工作再深造,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针对参加公招考试的毕业生,加强考前辅导与指导,努力提高录取机率;针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及时舒缓就业焦虑情绪,分析未就业原因,讲授求职应聘技巧,提升就业能力;倡导毕业生在在线消费、在线办公、在线教育、数字娱乐、数字生活等新业态方面灵活就业、自主创业。

3.强化对毕业生的心理疏导

为缓解疫情给毕业生带来的恐慌心理,学校需对毕业生开展求职心理咨询及情绪疏导工作,继续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帮助其处理好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缓解他们因毕业就业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帮助他们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对学生如何制作简历、如何推销自己等求职技巧进行专场培训,提升学生应聘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到人才市场与多方用人单位进行交流,为自己的就业寻求更多的机遇。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就业大众化”的就业观念。

4.增强和用人单位的双向互动

对高校而言,要不断密切关注用人单位与学校间的供需关系,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实现“毕业生”与“求职”的最佳匹配,尽可能减少因疫情因素带来的供需矛盾。学校要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作用,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多方收集信息,确保信息能真实准确地传达给毕业生,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多渠道开拓用人市场,同时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回访,以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5.加强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保障作用

后疫情时代,借助“互联网+”的云招聘、云就业等灵活应聘和就业方式逐渐增多,在这种特殊背景下,要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力求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招聘服务、就业签约等一站式平台,保障就业渠道流程的畅通,同时要探索大数据管理模式,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状况以及用人单位评价的大数据管理,为学科结构优化调整,不断开拓毕业生就业路径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5]。

三、结语

总之,新冠疫情在短时内的确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就业产生不利影响,然而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是长期向好的,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有一些行业也会迎来一定的发展机遇,新产业、新业态会不断被开发出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个人形成通力协作的网络,政策上的扶持、学校的助推、社会的重视、毕业生本人的努力,在多方联动作用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将逐步摆脱疫情所带来的不利局面。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疫情
战疫情
伤心的毕业生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关于与特殊岗位劳动者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的责任分析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这32种情形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到分公司任职工龄可连续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