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三部曲
2020-11-25闫明编辑王亚亚
文/闫明 编辑/王亚亚
实践中,过于灵活的套期保值操作往往带有投机倾向,企业应时常按套期保值原则审视自身业务执行情况,及时“纠偏”,让套期保值回归正轨。
据Wind的统计,2020年1—5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6.8398—7.1446区间波动,振幅高达3048外汇点差。疫情叠加中美贸易摩擦,使得人民币汇率波动变幻莫测。面对日益复杂的汇率市场,企业加强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汇率风险管理体系显得尤为迫切。汇率风险管理体系由风险管理政策与制度、风险管理组织、风险管理体系运行三部分组成。就此,笔者结合多年汇率风险管理的实操经验,将相关体系建设心得与读者分享。
提纲挈领 制定风险管理政策与制度
风险管理政策与制度是汇率风险管理的核心和灵魂。企业在进行汇率风险管理时,应首先制定相关管理政策与制度,在制度中明确管理目标、管理原则以及管理工具等内容。
企业应树立以“保值”而非“增值”为核心的汇率风险管理目标。“保值”更多强调的是降低风险敞口、降低波动性、锁定成本,通过降低不确定性进而降低风险。“增值”强调的是追求正收益,通常不可避免地会增大风险敞口以及波动性,进而增大不确定性和企业面临的风险。只有将“保值”树立为汇率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才能为汇率风险管理体系的搭建打好基础。
汇率风险管理应当遵循套期保值、自然对冲优先、前中后台分离的原则。套期保值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保值业务操作时,做到交易方向相反、商品种类相同、商品数量相等、月份相同或相近四点。严守套期保值原则,可以让企业在日常汇率风险管理业务的实操中避免投机行为。实践中,过于灵活的套期保值操作往往带有投机倾向,企业应时常按套期保值原则审视自身业务执行情况,及时“纠偏”,让套期保值回归正轨。自然对冲优先原则,可以避免过度保值,降低保值成本。但自然对冲也不是万能的,在实践中因为存在收入与支出期限不匹配的情况,有时只能自然对冲部分风险,有时甚至不存在明显的对冲关系,需要运用保值工具来对冲其风险。前中后台分离原则,对于日常操作的风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前中后台不能有效分离,在汇率风险对冲中往往会产生人为操作风险。
选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应以简单适用为原则,避免选择过于复杂的外汇保值工具。在规定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的可选范围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应严格禁止使用裸卖空以及收益与风险极不对称的组合产品;二是应衡量企业自身保值交易团队的业务能力,超出企业自身运用能力的保值工具应予以排除,以免因保值工具运用不当导致更大风险。
专岗专责 搭建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汇率风险管理的组织包括组织架构设定和部门职责分工两部分。组织架构设定既要考虑到科学性、严谨性、合理性,也要兼顾一定的灵活性、效率性。一般而言,企业可以考虑建立“企业汇率套保决策委员会”(下称“决策委员会”)和“企业汇率套保工作小组”(下称“工作小组”)两个机构,分别作为汇率风险管理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以此来保障决策合理严谨、执行专业高效。
决策委员会作为汇率风险管理的决策机构,负责审议工作小组提交的保值策略和方案,并监督执行;负责批复和处理业务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并指导工作小组改正;定期向企业高层汇报汇率风险管理情况。委员会可设置主任及若干委员,主任可由企业分管风控的副总或者集团层面的财务总监担任,委员可以包括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和研究机构的负责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工作小组作为汇率风险管理的执行机构,负责对敞口进行收集和计量,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负责制订外汇保值策略和方案;负责向交易对手银行询/报价并与其进行交易;负责组织召开决策委员会及工作小组参加的汇率风险管理例会等工作。工作小组一般设置一个主管及若干成员,主管可以是财务部门相关业务条线的负责人或者专业交易部门负责人,成员应由具备一定业务操作经验及理论基础的专业人员担任。
通常决策委员会及工作小组成员都是由已有部门人员兼任,因此应依据其各自专业特性,进行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比如,公司研究部门负责研究金融市场趋势和政策解读,定期向决策委员会成员汇报。法律部负责审查涉及汇率风险管理的各项合同、协议和内外部授权文件。审计部负责建立集团金融衍生业务审计监督体系,负责对集团外汇风控体系建设运行评价等内容。
重在执行 抓好风险管理体系运行
汇率风险管理体系的日常运行包括三部分,分别是风险辨识、保值策略制定与执行、汇率风险监管与报告。对应的职责包括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监管与反馈,由此形成汇率风险管理的有效闭环运行。
风险辨识是对企业日常运营中存在的汇率风险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确定风险等级,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实践中,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团队需要充分了解各类业务特点,在初期搭建汇率风险管理体系时尽量先进行内部调研,以便充分了解公司的风险敞口情况。
保值策略制定与执行是套期保值操作的重要部分。保值策略应定期由工作小组依照敞口发生数据,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制定。经决策委员会审议后,依照通过审定的方案执行相应的保值操作。风险对冲遵循自然对冲优先的原则,优先通过经营安排、结算方式、贸易条款等策略和方案降低外汇敞口。对未能实现自然对冲的外汇风险,企业应选用保值工具进行主动的风险管理。企业初期制定套期保值方案,鉴于经验不足,应设定简单易行的“固定保值”策略,即按一定百分比的数量,对风险敞口进行保值,比如50%套保比例;在企业有了一定经验后,可以选择“动态保值”,比如30%—60%的套保比例。在执行套保方案时,应严格在规定的套保比例内进行保值操作,并向多家银行询价,以争取最优协议价格。
汇率风险报告与监督分为报告与监督两部分。报告由工作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出具,交决策委员会审议。其中定期报告,包括月度、季报和年报;不定期报告。在发生对市场影响较大的重大风险事件,或者内部操作出现事故时出具,内容包括保值比例覆盖情况、保证金或授信额度占用、交易损益以及超权限事项汇报等内容。监督通常由企业内部稽核审计部门按风险管理政策与制度设定的流程及要求进行。
深耕细作 持续优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确立全面培训机制。一些企业在进行培训时,只注重汇率风险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培训,而忽视了对相关业务领导和业务人员的培训,导致企业内部无法形成统一的认识,给汇率风险管理团队的工作开展带来较大阻力。比如:有的企业相关领导不能正确理解套保的本质,虽然认可套保理念,但对衍生工具出现损失还是不易接受;有的企业的风险稽核、审计人员,在进行单位内部审计时,不能从期限结合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而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团队合规的正常套期保值业务片面定性为高风险业务。以上情况对企业正常汇率风险管理以及团队士气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鉴此,应当在企业建立全面培训机制,加大对不同部门相关业务领导及业务人员的培训,统一企业内部各部门与业务人员对汇率风险控制理念的认知。
二是建立有效的风险监督机制。在搭建汇率风险管理体系时,很多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比如,让企业内部风险稽核审计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相关业务进行监督管理。但随着业务开展、业务量增大,企业衍生品运用日趋多样化,也要求风险监督机制与之相匹配。对此,建议企业设置三个层级的风险监督管理机制,即日常监控、定期监控与外部监控。日常监控需要在进行每笔保值交易时,有风险管理人员对保值业务进行审查核对,在日常业务开展的同时进行风险监控;定期监控由企业的内部风险稽核审计单位进行,对一定时期内的保值操作进行审查与风险监控;外部监控是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定期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运作进行监督核查。引入外部专业机构对自身风险管理成果进行评价,是对企业内部监督的有益补充。
三是合理设定套保比例。套保比例设定取决于企业的风险偏好,企业风险偏好越低,则套保比例设定越高。套保比例设定也要考虑成本因素,套保比例越高可能付出的成本也越高。据此,有观点认为:50%的固定套保比例正好,无论汇率上涨还是下跌,其收益或损失都是一半,且保值成本也适中,可以视为风险中性;虽然固定套保比例这种方法比较僵化,但可避免过度人为判断对保值效果的影响。但也有观点认为,浮动套保比例更具灵活性,比如20%—80%的套保比例,可以依据风险敞口期限、波动率及保值成本的不同,同时结合对未来市场走势的判断,来决定具体每笔业务的具体保值比例。此种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同时会受到人为判断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固定和浮动套保比例各有优劣势,并没有单纯的好坏之分。结合实践经验,企业可以考虑使用固浮混合套保比例,比如将50%设定为基准套保比例,波动区间设置在40%—60%,即上下10%的小幅波动由汇率套保团队灵活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有三:其一,仍以固定套保比例为评价基准,评价标准明确清晰,有利于日后对风险管理结果进行评价与考核。其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汇率风险管理团队在日常风险管理中可借助一定的灵活度,及时对市场突发情况做出反应。其三,波动区间设置较窄,避免人为主观判断因素对保值效果产生过多的影响。
四是设定科学的风险管理评价和绩效考核标准。科学的风险管理评价标准应该遵循期现结合的原则,即将风险敞口的损益与衍生工具的损益加总,对加总后的结果再进行评价。一般认为,保值后的综合损益越接近零,则保值效果越好,绩效评价也越高;而离零越远则绩效评价越差。但在实践中,传统的绩效标准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绩效标准有上限,但无下限。保值效果最好时综合损益为零,但保值效果最差时其理论值可以为正负无穷。在这种情况下,绩效指标很容易做成“负激励”模式。二是要想保值后综合损益接近零,最简单、保险的方法是在每次汇率风险敞口发生时,按制度要求的套保比例,及时锁定远期汇价。这样在理论上,除去升贴水的价值后,相应套保比例部分的综合损益将为零。这一做法的结果是,保值团队无需关注市场波动,也不必对汇市有自己的观点,只要机械地按既定比例进行保值操作,即可获得“最佳”结果;而任何对这一机械保值操作的改变,都将带来绩效惩罚。汇率风险管理因此达到的是伪“帕累托最优”状态:看似使汇率管理变得更为简单,但实际上汇率管理变得更为保守僵化。
结合实践经验来看,为改良绩效评价的标准,企业可以考虑使用固浮混合套保比例,并设定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方式。假设企业采用50%基准套保比例,允许的波动区间设置为40%—60%,基础资产为亏损,衍生工具为盈利。在传统模式下,不论企业保值团队保值比例选择40%还是60%,均会偏离50%的套保基准,都要扣除10%对应的绩效部分,只有50%的套保比例才是绩效最高的;而在改良模式下,40%的套保比例对应的是10%未对冲的风险敞口出现的损失,60%的套保比例对应的是10%的衍生品工具出现的收益,绩效考核标准是50%对应的部分。这对保值团队绩效标准设定较为合理,业绩能“上”能“下”。改良模式的好处在于,在遵守套保原则的基础上(仍以固定比例为基准,允许小范围波动),给予了保值团队一定的灵活性,在发生重大事件时可以在权限范围内及时调整保值比例;同时,也改善了绩效标准的设定和激励效果,有利于鼓励保值团队业务人员关注市场变化并深入思考,通过匹配合适的保值工具降低保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