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童话教学,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2020-11-25陆玮娟
⦿陆玮娟
童话是一种运用想象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展现生活、增进儿童成长的文学艺术。在小学语文低年级的课本中收录了不少经典的童话作品。在展开童话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童话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要利用童话教学促使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
一、借助想象夸张,点燃情感
童话的特点是人物形象比较立体,内容风趣幽默,充分利用了夸张等手法。对于小学生来说,童话是一种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具有一定情境性的文体。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童话善于夸张想象的特点,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围绕童话中的某些情节留白处或者是结尾处展开想象,尝试续编童话,并将自己对童话人物的情感融入到编写中。
在鼓励学生阅读二年级下册第22课《小毛虫》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给学生展示和课文有关的插图,让学生想象小毛虫在什么都不会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情感,鼓励学生思考小毛虫在这种情况下为何还没有感到悲观绝望,也不羡慕其他动物,而是用抽丝纺织的方式,给自己搭了茧屋。“大家尝试说说当茧屋编织成功的时候,小毛虫的内心是什么情感呢?”学生认为:“小毛虫一定为自己感到骄傲,它发现自己原来并非一事无成,能做到其他小动物做不到的事情。”此后鼓励学生围绕文章的结尾展开想象:“当小毛虫从茧屋里出来后,发现自己能够飞翔了,你觉得它此时的心情如何呢?你觉得后面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鼓励学生再次展开想象,围绕故事的结尾展开续编活动。有学生便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认为:“小毛虫飞翔在天空中,看到有其他小毛虫,就鼓励它们,希望它们能早日和自己一样获得成功。”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学生也逐步懂得怎样利用自己掌握的语言进行表达,说说自己对童话的认识。在表达中,学生不仅对童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还主动积累、梳理并整合语言,提升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
二、梳理情节脉络,把握内涵
童话故事的情节是童话的骨架,理解其内容,整理童话的脉络对于把握童话的内涵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尝试梳理童话的情节和脉络,鼓励学生用复述童话的方式理清前后顺序。此外还要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围绕事情的因果关系进行思考。这样也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童话的内涵。
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第21课《雪孩子》的时候,鼓励学生一边复述课文的内容,一边尝试用“画一画”的方式整理一下整个童话的情节脉络。学生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看到新出现一个人物,就画上代表它们的符号,然后找出它们和其他童话人物之间的关系。有学生尝试总结:“小兔子和兔妈妈是母子关系,兔妈妈只在故事的开头结尾出现。在整个童话的中间部分,伴随小兔子的是雪孩子。”“那么,雪孩子和小兔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学生逐一补充上了:“小白兔和雪孩子玩耍,小白兔家里着火了,雪孩子救了小白兔,然后自己化成了水。”在学生整理了故事情节后,鼓励学生尝试复述文章的内容,并再一次整理自己的思路。此外再提出一些和文章因果有关系的问题:“雪孩子为何会舍身相救呢?它和小兔子的关系如何?”学生有所感受:“小兔子和雪孩子已经是好朋友了,所以雪孩子希望能保护小兔子。”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若能利用童话故事引导学生整理情节发展的脉络,搞清楚事物发展的逻辑性,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辨析童话的情节,促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三、加强课外延伸,开阔眼界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升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缺乏阅读长篇巨著的能力,所以要引导其从简单的童话故事开始展开课外拓展阅读,让学生逐步养成积极阅读欣赏的好习惯。
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21课《青蛙卖泥塘》后,鼓励学生展开课外拓展活动,阅读更多和青蛙有关的童话故事,在学生阅读后鼓励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说说自己的赏析感受。有学生便阅读了《青蛙王子》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赏析感受,认为:“读了这个故事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不可貌相,小公主看不起丑陋的青蛙,还将它扔到了墙上,但是没有想到这小青蛙竟然变成了一个帅气的王子。”还有学生提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国王的话,任何人帮助过我们,我们都要报答它,哪怕对方只是一只青蛙,也要报答。”在讨论中,学生的赏析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在组织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互动交流,说说自己对童话故事的看法是什么,尝试让学生开阔眼界,提升学生的阅读和赏析能力。若有条件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创作活动,促使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童话趣味性强、情境性强的特点,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有趣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对童话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童话教学能促使学生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获得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