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差异教学,构建实效信息技术课堂
2020-11-25⦿汤雄
⦿汤 雄
在新课改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教师在实际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中,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情况,将学生置于课堂当中的主体位置,从而结合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知效果,进行教学活动的针对性设计,促进学生提升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知效果。而在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差异教学的模式,无疑能够满足这一教学要求。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落实差异教学,逐步提升教学的实效呢?
一、进行差异提问,鼓励学生交流
课堂提问是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讲解活动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教师进行提问的设计,不仅能够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效果,同时可以搭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实现课堂探索情境的创建。而在开展差异教学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认知效果不同,进行层级提问,使得不同层级的学生都可以获得课堂表现的机会,从而建立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信心。
例如,在《初识网络世界》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差异提问的形式,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知道“让学生了解因特网在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等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基于上述内容,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向信息技术素养较弱的学生提出“因特网是什么?”等检验基础认知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因特网相关基础知识的认知。而教师可以向信息技术素养较高的学生,提出“因特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因此就是完全有益的吗?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因特网的存在呢?”等综合性的问题,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显而易见,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讲解中,教师结合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不同问题的设计,可以为不同层级的学生提供相等的课堂表现机会,同时促进不同基础素养的学生都在回答中实现能力的提升,提高认知的质量。
二、开展差异指导,促进学生进步
教师的指导活动是促进教育价值进行落实的途径,但是,不同学生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的差异,在信息技术知识的认知效果上也表现出不同的水平,有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自主学习能力,而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弱,需要教师一对一的指导,所以在开展信息技术知识的讲解工作中,教师也应当结合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信息技术基础素养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促进学生的进步。
比如,在《画方形和圆形》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认识需要,对学生采用差异化的指导形式。在课堂中,教师设定“画方形和圆形”的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地掌握对“画图”软件功能和应用方法的认识。但是,由于有的学生已经对画图软件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具备实践操作的画图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完成绘画活动。而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弱,同时对画图软件不熟悉,所以,为了使学生完成画图任务,教师可以采用对学生“一对一”指导的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步掌握应用画图软件绘制方形和圆形的方法。
不难看出,在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素养差异,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同时减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分配。
三、进行差异评价,激发认知动力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评价活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以往的课堂评价中,教师只针对全体学生认知基础信息技术知识的效果给予评价,忽略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方面,显然这与素质教育理念是相悖的。所以,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后,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差异性的评价,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认知的动力。
以《插入表格》的教学来说,教师就可以采用差异化的评价方式,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给出评价的意见。在教师向学生讲解完“在WPS文字中插入表格的方法”等知识后,对于认知效果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批判式”的评语,如“尽管已经对插入表格的方法有一个熟练的认识,但是可以通过实践的形式,探索进行表格美化的方法”;而对于认知效果不佳的学生,教师可以选用“鼓励式”的评语,如“听课非常的认真,如果将插入表格的方法再进行熟练掌握会更好”等,建立学生进行学习的信心。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差异性的评价,能够激发不同层级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认知的动力,从而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索信息技术知识,逐步提升认知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每个学生都具有无穷的能量,作为学生认知系统信息技术的启蒙者,我们应当发挥好自身的教育职责,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知效果,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使得学生提升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知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