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态律动的小学音乐教学
2020-11-25刘晓庆
⦿刘晓庆
小学音乐,是一门培养孩子们审美能力和提高音乐感受能力的学科。音乐有利于智力的开发,音乐有利于灵感的启迪。但是如何开展有效的音乐教育,却一直是小学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而死板,其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而将体态律动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缺点。本文通过对体态律动教学模式的分析,能使体态律动更好的融入音乐教学,以此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导入中的体态律动
在小学音乐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导入体态律动来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热情,构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小学生天性爱动,孩子们更容易把关注点集中在一些动态的事物上。而体态律动的教学模式则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吸引孩子们注意力,帮助他们音乐知识方面的学习。课堂上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法,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赏析能力。体态律动模式下的音乐教学可以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为实体,孩子们在律动的同时也能体会歌曲的魅力所在,孩子们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的同时,其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能更上一层楼。
二、节奏表现中的体态律动
音乐节奏是音乐的灵魂部分。每一段音乐表达的情感不同,音乐的节奏也互不相同。只有通过音乐曲调和节拍的双重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歌曲的内涵。因此,引入体态律动来进行节拍方面的了解和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体态律动这一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突显出音乐的节奏,从而让孩子们更直观的抓住音乐节拍的打击感。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不同节拍所对应的动作不同,来向孩子们完成歌曲动作的展示。音乐节奏较弱的时候,动作幅度也较弱;音乐节奏较强的时候,动作幅度也较强。通过这种直观的视觉体验,孩子们能够对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更为理解,可以构建思想深层次曲调反应,提高孩子们音乐方面的学习和运用能力。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设计情况对课程进行设计,强化学生掌握节奏的能力。
三、歌曲学习中的体态律动
老师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动作来诠释音乐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营造好的教学氛围,又可以帮助孩子们加深对歌曲含义的理解。例如在对《蜗牛》这一歌曲进行学习的时候,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之下,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对蜗牛的行为动作进行模仿。体态律动与歌曲学习的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通过自身的模仿,切身体会歌曲中蜗牛一步一步往上爬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音乐内容的理解程度,提高孩子们音乐方面的感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四、音调把握中的体态律动
音乐是人类生存发展时间长河中一种重要的交流表达形式。通过体态律动和音乐教学方式的有机融合,可以将音乐教材中抽象的小学音乐知识化为具体的动作来帮助孩子们进行理解。音调和节奏是作曲者思想情感的主要反映形式,将体态律动与音调学习相结合,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音调掌握方式,能够让孩子们更直观的感受歌曲中音调的魅力。例如,老师可以制定规则,强拍的时候举左手,弱拍的时候举右手,来帮助孩子们对不同的音调做出对比。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应该让自己和学生的肢体动作和歌曲中的音调保持一致性,加深孩子们的印象点,防止因为动作、音调不一致给孩子们带来学习上的误解。
五、情绪表现中的体态律动
孩子们的年龄较小,对音乐的接触也少。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于音乐处于一个学习与探索的过程。在歌曲的学习过程中,老师有着义不容辞的引导作用。将体态律动融入孩子的情绪之中,能够让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更为独立深刻。利用这种体态律动的教学模式,孩子们赏析歌曲内容的能力得到质的提升。教师可以准备多种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孩子们进行试听,然后,结合他们对歌曲试听后的感受,让他们自己进行自我情感的剖析。对于较为困难的节奏点,教师可以恰当的进行引导,使学生们能够正确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类型。要切记将学生作为教学模式的主体,所有的授课内容都依托于学生的学习而展开。
体态律动教学在各方面的应用,使得孩子们能更好的对音乐知识进行学习,从而在音乐造诣上有更高的成就。在课堂上与老师这种积极互动的氛围,通常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对于音乐学习的热情,从而对音乐的节拍及音调都有了更深的理解。结合自我的动作来对音乐进行品读,会使孩子们对于歌曲内容的感悟更为深刻。相关教学人员应该不断摸索体态律动和音乐学习之间更恰当的融合模式,以便孩子们有更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