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融合视角下地方高校本科教育的组织治理创新研究
2020-11-25韩永
韩 永
(河北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天津 3004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以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社会对高等教育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认知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即将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时期[1]。组织理论研究发现,遵循现有域逻辑运行的组织必须考虑如何应对制度逻辑的变化,如信念和规范方面的改变。信息时代背景下,本科教学组织的架构以及运行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机制,融合视角下创新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对于大学适应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对地方高校构建一流本科教育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1 本科教育组织模式研究现状
1.1 国内外关于本科教育组织模式的研究
我国高校本科教育的组织模式,一般是高校按照本校专业设置情况制定招生计划,学生一入学便被分到了各个院系,按照设计好的教学计划进行培养。美国大学的本科生教育组织模式与我国高校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入学后可以自由地探索各个学科领域。相比而言,中国高校更注重专业训练,而美国大学更强调通识教育[2]。
近年来,在全球信息化影响下,国内部分著名大学吸纳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效仿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组织管理模式,成立了本科生院。地方高校成立“本科生院”等组织模式却鲜有报道,对地方高校本科生院运行机制的探讨更是空白。
本科生院发端于意大利的大学住宿学院制(如博洛尼亚大学、帕维亚大学),发展于英国的大学学院制(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成熟于美国的综合大学学院(如哈佛学院、耶鲁学院)[3]。这种组织模式是为了适应全球化的挑战,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基本载体。
学者对比了哈佛大学与北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的院系设置,分析了高校院系设置的规模与方式对知识创新和管理效率的影响,建议研究型大学设置本科生院加强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过勇[2]从本科教育组织模式角度研究了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实行的学院制,我国高校不必照搬英美大学的学院制,但是加强通识教育非常重要。他指出,复旦大学在实行本科教育组织模式改革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复旦学院整合的主要是教务系统,未将学生系统整合在内,这两者之间存在很大机制上的冲突,建议学校要加强本科教育的统一管理,加强生师互动,构建通识教育体系、放开转专业等。
1.2 新型的本科生书院制
近年来,新型的本科生书院制改进了学生管理模式,实现了理念创新。书院制建设的内在逻辑是引领社会发展的人才,不仅需要具有学术能力,而且还要具有社会融合能力,书院制改革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是我国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要求,具有推广价值。
我国本科生院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情况:(1)以通识教育为主,实行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进行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然后分类培养。(2)在本科生院内部设立若干职能部门,加强对本科教育的组织与管理,提升本科生教育的地位。目前情况下,我国跨大类招生与院系组织设置存在一定的矛盾,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必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不同类型的高校实际情况不同,因而需要建立适合本校类型的本科生院。
1.3 治理结构角度的教育模式
本科生院的教育组织模式与苏联式专业组织模式相比存在4个方面的优势:促进通识教育、选择专业自由、跨学科专业和专业方向融合、提高大学组织内部效率。本科生院的建设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复杂性理论视角来看,大学在大众化、市场化、数字化、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等外部环境下,组织结构和管理机构均面临重新设计,未来大学组织的重建应该回归复杂性,应围绕专业和课程为最小封闭单位构建。同时,“大数据”和“社会治理”的结合,带来了具有丰富逻辑内涵的“循数治理”,必然会成为高等教育治理的未来发展新要求和新方向。
数据分析在服务于高等教育发展需要、重塑高等教育价值等方面具有无限的潜能,可以通过对高等教育各类业务运作过程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揭示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教学规律,为管理者、学习者、教师、监督者及人才需求方提供精准有效的支持服务。从完善治理结构角度指出,扩大决策主体范围以及提高决策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是提高治理有效性的可行措施。鉴于本科大学治理结构复杂,教学管理部门在内部权力中的重要地位,整合和强化教学管理部门的决策权力成为提升本科层次高校提升治理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对相关文献总结研究发现:首先,本科教育组织改革源于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在信息化背景下由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转化的内在需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探索新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以提升信息化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管理效率”“以融合学情信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制度依托”成为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变革的内在逻辑,建立本科生院成为中国苏联式专业教育组织模式向更现代化的教育组织模式转变的一种现实选择。其次,本科生院在融合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落实学生中心理念、提升大学内部组织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充分肯定,但同时在实践中也存在矛盾。以本科生院和书院为代表的本科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在研究型大学层面的研究较多,对于地方高校本科教学组织模式的改革和实践的研究涉及很少,这也正是文章希望探讨的问题。
2 地方高校本科生院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2.1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育人功能
美国学者帕斯卡雷拉建立的大学影响力模型证明,大学生的就学经验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学生与教师和同辈的互动关系又是影响学生参与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程度与参与程度。本科生院建设是一种组织机构的变革,可以打破学科、专业及部门间的藩篱,提高组织内部效率,通过开展学生学情调查,精准识别学生投入差异,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机构设计之初应突出育人功能,构建“教、学、育”为一体的组织机构。
2.2 融合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在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中,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分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但在工作实际运行中,无论是组织结构、职责分配还是资源配置,都会发生交叉、重叠、脱节等不协调现象,影响工作效率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本科生院不是简单的职能叠加,而是应该围绕本科教育教学环节,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学情信息、统筹本科教育教学资源,重组本科生管理和服务机构,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提升管理效率。
2.3 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为主线,创新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组织是管理的载体,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实现也必然要求相应的组织变革。专业和课程是实施教育教学的最小封闭单位,是实施质量管理的基础,为此,本科生院应该是构建在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基础上的具有教学质量管理特征的组织机构。
3 地方高校本科生院组织改革实践探索
河北工业大学本科生院成立于2015年,由原教务处和学生处合并成立,作为本科生教学与管理机构,担负着全员育人的重要职责,本科生院职能如图1所示。
本科生院建设工作思路:以提高本科教育教学培养质量为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为重点,突出资源配置功能和保障与监管职能,从开展学情调研分析、落实学生中心理念、开展网络化集中考试、强化教学过程记录、提高过程性评价比例,提升教室“智慧”水平、优化教育教学条件、提升教风与学风等多方面进行渐进式改革与深化,建立适合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环境,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主要改革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问题为导向,以数据调研、分析为依据,强化生源质量分析、在校生成长与培养过程分析、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教师教学质量与改进分析,为学校和专业的教育教学定位与改进提供依据。
(2)拓展招生、就业基地数量,扩大招生就业宣传力度,拓展招生和就业职能,以提升招生竞争力、新生适应性、学生学习投入与收获及就业质量为手段,提高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满意度,形成“招生-过程培养-就业”的闭环反馈、改进机制。
(3)以融合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信息为途径,注重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强化系(教研室)职能,多渠道、全方位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人际交流,改善学生与教师、同学、管理者等人员间的关系,促进校园中和谐友爱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4)以改善教学保障条件为出发点,突出课程、师资等教学资源的配置,强化硬件“智慧”水平,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构建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围绕教学与学生管理,建设课堂、实验、实习与毕业设计信息化平台,涵盖业务与管理双流程,明确各监控点,构成有机的目标体系,实现质量目标体系化。同时,以自我报告的形式,构建了在校生、应届毕业生及毕业生中期调查,全方位监测学生学习投入情况及毕业后发展情况,以反馈到教学环节。
成立本科生院是学校实现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实施综合体制改革的重大改革,对落实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优化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建设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首先,本科生院教育模式的出现和兴起是新型组织模式制度化的过程。依据新制度学派的观点,组织的制度化要求组织采纳外界公认的组织形式、做法,否则就会产生“合法性危机”,因此,在推进本科教学组织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在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中充分讨论,形成共识,以得到支持。
其次,制度化组织的结构和其实际运作常常是相分离的,因此在推进本科教学组织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太过急迫,需要教育者对新型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准备,依据实际情况谨慎推进。
最后,地方高校面临多方面的约束,宏大而艰难的改革需要教育者长期的坚持,以避免突击性变革造成反复的可能性。
从教育规律和管理层面判断,本科生院结构性变革有助于整合学校资源,提升管理水平,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地方高校受学校定位、资源条件的约束,其改革举措需有的放矢,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有时候走得慢而不反复、不折腾,比突然快跑却时有反复更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