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20-11-25潘守挥
潘守挥
(江苏省连云港开发区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 222067)
引 言
21世纪最典型的社会特征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各行业的普遍运用。在此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一门重要学科,走入教育的视野范围。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深知提高本学科教学有效性的价值以及意义,其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自身的学习生活,以便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切实提升学科教学效益及其质量的方式方法,得出如下认识与感悟,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更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广泛关注,从而推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更好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高中学生会将更多的时间与注意力集中在高考科目上,对信息技术这一高考所不考的科目学习热情较低,他们认为“反正高考也不考,学不学习、学得好不好都无所谓”[1]。试想,在此种消极的学习态度下,学生何谈积极融入信息技术学科的相关学习活动中呢?长此以往,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有效教学的目标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内容持有高涨的兴趣,学生才能在不依赖外界力量的情况下,自觉、主动、高效地学习知识。当这一积极的学习状态得以保持,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充分保障。由此延伸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是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有效教学的首要前提。
例如,学习“表格数据的处理”相关内容时,教师并没有急着向学生讲解具体的信息技术知识,而是先向他们提出如下问题:某单位有员工100 人,同一天的不同时间段,每名员工都会完成不同的任务,同时将自己所完成任务的具体信息上传到该单位的任务系统,包括任务分配时间、完成时间、任务难度等级、任务完成量等。已知该单位的任务系统可以下载一份表格,这份表格包括不同员工在不同时间段完成的任务。假设想算出某员工一天内上传的任务量、所有员工一天内上传的总任务量、某员工一天内上传的同一任务标准的任务量等情况,如何找到更加便捷、快速的计算方法。这一问题相当于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疑问情境。在该情境中,他们意识到原来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它同样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对其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2]。该疑问情境的设置,又使得学生迫切想知道上述单位面对复杂的任务时究竟是如何快速计算出想要的结果的。以此为基础,教师只需顺势点明只要学习了“表格数据的处理”这节知识便能轻松解决上述难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便能自然而然地转移到“表格数据的处理”这一节知识的学习上,如此,无须教师过多催促学生“好好听”“好好学”,学生便能集中全部的注意力认真听讲。这种高涨、饱满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将使得他们乐于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奠定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的良好情感基础。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获得信息技术知识
综观当前的教学实践,不难发现课堂教学仍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层面。教师牢牢把控教学节奏,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内容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像容器一样被动接受来自教师所倾倒的知识。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极大的压制,不自觉地产生抵触学习的不良情绪,而且,教师讲授的知识也往往难以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学生理解、记忆、实际运用起来都存在极大的难度,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3]。针对上述情况,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当一改以往“满堂灌”“一言堂”落后的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通过自主努力获得的知识,学生无论是理解还是记忆、运用,都会更为得心应手。这不失为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对此,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学生反馈良好。例如,“信息及其特征”这节内容较简单,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便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针对信息的基本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从身边生活入手,举出各种能证明上述信息基本特征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其正确性。针对信息“载体依附性”这一基本特征,有的学生列举出“十一长假来临,学校要发布关于放假的事宜,这时可以通过论坛、广播、班会等形式发布通知,论坛上的文字、广播中的语言等就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有的学生列举出“在‘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一诗中,‘故乡事’是信息,语言则是传递这一信息的载体”。还有的学生说道:“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例如,同一交通信息可以通过交警的手势向过往的行人传递,也可以通过交通信息号灯传递;不同的信息可以依附于同一载体,不同的信息可以文字的形式向人们传递”……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思维灵感得到极大的碰撞,也能产生诸多新颖的看法。这些显然都使得学生对“信息的基本特征”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效果远远好于教师平铺直叙地灌输知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获得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价值,让其有效性得到充分凸显。
三、设置贴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实践运用信息技术知识
信息技术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照本宣科地将教材上所涉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而应当积极挖掘生活中蕴含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资源,并立足这些资源有意识地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基于此,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既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培养与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对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效性发挥着重要作用[4]。
笔者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结合具体内容为学生布置贴合其生活实际的学习任务,效果颇佳。例如,学习了“搜索引擎与技巧”相关知识后,笔者便为学生布置了如下与其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练习任务:《国家宝藏》是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节目一经播出便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收视率也节节攀升。学生观看过节目后,请2~4 人组成小组,找出有关《国家宝藏》的相关信息:《国家宝藏》两季节目都有哪些博物院、博物馆参与?呈现出哪些具有丰富人文价值的国家宝藏?《国家宝藏》这一节目的宗旨与特色分别是什么?网友对《国家宝藏》这一栏目各自持有什么看法?这一课后任务形式新颖,且与高中生课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完成这一任务的积极性格外强烈。他们积极利用自己所学的搜索引擎知识查找上述信息,如此便很自然地转化成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他们建构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对搜索引擎的相关知识也有了最大限度的活学活用,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布置贴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可有效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效果。
四、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都能获得信息技术知识
受家庭环境、个人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其实际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鉴于此,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能搞所谓的“一刀切”工作,即不管不顾地针对所有学生采取完全统一的教学方式,讲解相同的教学内容,这样只能给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造成极大的学习压力,也难以满足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产生适得其反的不良教学后果。如此,有效教学无疑是纸上谈兵,难以有效达成。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生亦然,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为此,教师必须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区别性的层次化教学方式,这样才能真正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的目标落到实处,确保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与达成[5]。
笔者将上述理念积极贯彻到自身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例如,教学“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相关内容时,便针对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针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知道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语言的使用、文字的创造、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与普及应用”。这些内容教材上都有,学生只需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认真梳理教材内容即可。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这些浅显的内容很难满足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为此,笔者特意加大教学难度,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代信息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使其能对不同时代的信息技术形成足够深刻的认识,知道其不是简单的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这一抽象的思维需要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联想与想象,对于学生的要求也较高,学习基础较扎实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能进一步端正。如此,面向不同的学生群体,就有了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此为前提,在教学中笔者便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带领他们一点点学习;针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查询资料,得出不同阶段信息技术的优劣势并进行对比。这也能极大锻炼与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此一来,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都能获得信息技术知识,切实做到面向不同的学生,促进全体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进步与发展。
五、挖掘德育资源,让学生科学运用信息技术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会将教学过多地局限于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上,而对学生能否从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一般不会过多关注,这样就会陷入只教知识的尴尬状况。其实,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所担负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职责。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在传授给学生相关知识的同时,做到积极挖掘本学科所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还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此学生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教学才能称得上有效、高质。
笔者在教学中会有意识地挖掘相关知识中的德育资源,从而让学生形成运用信息技术的科学态度。例如,“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这节内容涉及信息技术应用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其中积极影响包括对社会发展、对科技进步、对人们生活和学习的影响;消极影响则包括信息泄露、信息“毒品”、信息犯罪、对身心健康的损害等。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除向学生讲解理论性的知识外,还列举了学生身边常见的恰当利用以及不恰当利用信息技术的真实案例。
例如,手机是现代人用来社会交际的必要通信工具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有不少学生利用手机的便捷性在考场上作弊,形成非常恶劣的影响。通过电视,人们能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知道更多的自然人文,但也使得不少人沉迷其中。有的青少年学生沉湎于毫无营养的电视剧中,不仅视力受到影响,其学习成绩也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使人们生活各个方面更加便利,但不少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自我监督能力,沉湎于网络,在电脑前不管不顾玩几十个小时最终死亡的情况屡见报端……通过正反对比,学生的内心得以树立起正确的信息意识,了解到信息分为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及有害信息,对此做到积极利用有用信息,拒绝无用信息,抵制有害信息。如此,学生良好的信息情感态度与信息道德价值观便得以有效树立起来,这恰恰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所在[6]。因此,挖掘德育资源,让学生科学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是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必要补充。
结 语
在课堂上,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能获取有效率、有质量的良好教学效果,这是广大基层教师致力于实现的教学目标与方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自然也不例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益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不仅仅是上述所提到的,尚存在其他众多既符合实际又便于操作、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为此,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认真反思与总结,力争摸索出更多能显著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方式与方法,在确保该学科教学活动正常组织、高效开展的同时,也让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所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