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以会宁县的中学为例
2020-11-25会宁县第四中学
○ 会宁县第四中学
近年来,在会宁中学教育阶段比较明显地出现了以“厌学”“早恋”“出走”“打架斗殴”“扰乱课堂秩序”等为特征的“问题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既是中学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的主要对象,也是会宁县中学阶段教育学生管理中的难点,更是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贯彻面向全体,体现以人为本,全面贯彻“立德树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视点。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会宁县中学教育阶段“问题学生”的成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再到质变”,“问题学生”的形成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出现和形成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密切相关。
1.家庭教育失控或不当导致“问题学生”的产生。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更是会宁家庭教育的典型。会宁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十年九旱,庄稼绝收,对于毫无选择的会宁贫苦家庭来说,便将高考读书看作化解一切苦难的唯一解药,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极高,“学习至上,成绩至上”便是家长、学生追求的唯一目标,这样就出现了过分重视分数、盲目陪读、盲目补课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生焦虑、烦躁、恐慌、自卑、自责,从而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对学生过度限制或保护,忽视了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导致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吃苦精神。三是家长过分显示权威,缺少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有的家长过分地显示权威,唯我独尊,要求孩子唯命是从,轻者责骂,重者体罚,与孩子不交流,不给予孩子解释的机会,最终不仅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还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
2.特殊家庭造成“问题学生”的产生。一是单亲家庭滋生“问题学生”。由于缺乏家庭应有的温馨和关爱,使得孩子极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情感反应,最终导致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而出现迟到、早退、旷课、扰乱班级秩序、厌恶学习等行为。二是“留守学生”家庭滋生“问题学生”。会宁县大量农民长期外出务工,孩子教育属于“寄养教育”“隔代教育”,从而导致会宁留守学生层出不穷,这些留守学生长期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学生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最终导致“问题学生”的产生。
3.个别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教育方法滞后导致“问题学生”的产生。一是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不当批评,尤其是对一些品行不端的学生和学业不理想的学生,因批评不当产生厌学、辍学,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离家出走。二是教师对学生处分缺乏慎重考虑,处分后对处分生也没有跟踪教育,使得受处分的学生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从此自暴自弃,最终滑向犯罪的泥潭。
4.社会原因导致“问题学生”的产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欺蒙拐骗有所蔓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有所泛滥,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这些腐朽没落文化和有害信息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时刻腐蚀着学生的心灵。
二、转化策略
1.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宽严结合。一是要以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不嫌弃任何一名学生,不仅要爱“天鹅”,更要爱“丑小鸭”。教师应本着“以爱动其心”的原则去接纳他们,也许一句简短的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友好的拍肩膀都会使他们受到莫大的鼓舞,成为转变的开端。二是要宽中有严,宽严相济。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这说明,真正的教育是爱与严格结合在一起的,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力,严而有恒。
2.班主任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爱心熏陶感化 “问题学生”。日本教育家紫田荣义说过:“教师的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职业”,班主任的示范表率作用在学生的身上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动力。所以,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班主任需要多一份耐心,用爱感化,用人格熏陶,促使其转化。
3.家校合作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育、教学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采取多种方式,如家访、信访、打电话、开家长会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了解他们的家庭教育情况,寻找问题学生“问题”的根源,从而制定有效的教育措施,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