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地区传统挠羊赛的文化学研究*
2020-11-25李福林
李福林
(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五台山地区位于忻州市东部,紧临代县雁门关,风景秀丽、风俗独特,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当地民风彪悍、崇文尚武,流传至今的体育形式不在少数,有雁门“杨家枪”、定襄“社火”、忻州“挠羊赛”等。挠羊赛于2008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忻州地区也被冠以了“跤乡”的称号[1]。忻州“挠羊赛”文化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一直依靠赶庙会等传统节日传承至今,通过庙会等传统民间文化活动进行群众间的文化交流[2]。挠羊赛有着悠久的历史、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组织竞赛形式,成为当地群众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本文从文化角度对挠羊赛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社会、经济、文化价值进行理论研究,了解、梳理挠羊赛的起源,以及它的发展还有当时的社会环境状况。通过研究挠羊赛及挠羊汉,了解忻州本地的人文特点,风土人情,系统地整理归纳挠羊赛文化,从整体上加以认识,保护及整体性地推广忻州挠羊赛。
1 关于挠羊赛的整体研究现状
在研究体育文化方面,程志理提出当作文化形态来看的体育可称之为体育文化,指的是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研究体育与文化的关系,作为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体育文化现象,特别是体育运动中体育的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以及体育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3]。卢元镇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4]。大部分学者认为体育文化学包括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价值等几个方面。而且文化进化的决定因素是经济。所以说体育文化学的界定不仅仅单指文化方面,还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以经济发展为纽带,梳理它的概念、规章制度、组织形式、精神价值,以及所带来的文化积淀、经济效益等。
在挠羊赛的起源方面,李俊温指出,800多年前,忻定盆地有个大湖,方圆百里四周水草丰盛,牧羊者众。当地放羊的人,经常在草地上举行“跌对”(摔跤)比赛。为了鼓励与奖励优胜者,用一只肥羊作为奖品,获胜者称之为“挠羊”[2]。在挠羊赛的发展方面,曲葆青指出,忻州历史上经历过四次大的民族融合,从秦朝以来,到现在已经有二千多年了,忻州地区一直是一个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的杂居地区,在长时间的生活中,各族人民相互往来,传统的民风乡俗逐渐融为一体。挠羊赛逐渐发展下来,渐渐演变成了以公羊作奖品的有组织的摔跤赛事。即传统的挠羊赛[5]。关于挠羊赛文化研究,兰天提出忻州地区因受其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有地方民族特色,而且民间摔跤活动— “挠羊赛”群众参与性极强,因此忻州地区也被冠以了“跤乡”的这一荣誉称号。忻州“挠羊赛”的比赛规则形成了它的竞技文化,培养当代社会人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6]。我们从以上可以看出,挠羊赛起源于忻州地区,是一种古老传统的摔跤方式,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7]。相传北宋初期杨业统兵镇守雁门关,杨业屯边时实行“军民联防守边关”的斗争策略,不仅强化军队的军事技能训练,而且对边关老百姓进行习武教化,他在训练边民徒手习武过程中,研究出一种既不伤人,又能强身健骨的摔跤招式。相传南宋时期岳飞的手下将士陈效婴返乡后,将军中学到的摔跤技艺传授给秀容(今忻州)的乡邻志士,以便保家自卫。这个举动受到父老乡亲的普遍响应,以至蔚然成风,终成习俗[8]。不论何种传说,都显示忻州挠羊赛的形成与忻州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千百年来,中原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在忻州地区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摔跤文化。摔跤古称角抵,忻州人也把摔跤称之为跌跤、跌对、开跤、摸泥鳅等。现在的挠羊赛一般是与赶庙会、唱大戏的民俗活动同时举办的,其基本形式和方法是:夜戏开场时,庙会的主办方将制作好的两面三角小旗插于戏台两侧,表示散场后有挠羊赛。跤旗上写有八个醒目的大字“英雄跌对,跌死无罪”。现在改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既摔跤宣言或跤场规则,散戏前后先拔一面旗者表示挠羊赛的挑战者,后拔旗者为应战方,双方拔旗者应为较大跤场多次挠过羊的高手才行,然后以山或河为界划定区域各自招兵买马,组成对阵双方,待夜戏散场后,戏台前打开一片宽阔平坦的空地,挠羊比赛就可以进行了。只要是参加比赛的选手,不分年龄大小、不分体重多少,也不用穿着上衣或跤衣,凭自己意愿出场较量,赤背摔跤,一跤见输赢,一方比赛输后可接着派比赛人出场,但失利后的跤手本场比赛不能再次出场,一个跤手只要连胜六人,本场比赛获胜,奖肥羊一只。获胜者披红挂绿,然后将羊挠在肩上或举过头顶绕场数周,向围观的跤迷们炫耀和致意,挠羊赛也因此而得名。获胜者在民间称为“挠羊汉”[9]。
2 挠羊赛的组织形式
2.1 民间组织
元代、明代民间就有了挠羊赛,但没有专门的组织,只是人们自发的生活娱乐方式,后来慢慢发展成有人组织的摔跤活动,建国后一般为各村镇有组织地举办,组织者称为社家,奖品也由羊到家庭农用工具不等。挠羊赛以一跤见胜负,除了摔跤选手的脚底板以外身体其他任意部位碰地就判为输,不进行循环比赛,比赛胜利者继续与新的选手进行比赛,连续摔倒五个人的选手被称之为好汉,摔赢六个人的选手称之为挠羊汉,一般只给于挠羊汉最高的奖励。今天的挠羊赛主力军一般由体校的训练队或专业训练队组成,他们经过专门的训练,技术、身体素质等方面比较好,成为挠羊赛得奖的实力争夺者,他们的参与使得挠羊赛的比赛更加激烈,带动了更多人参与进来。比赛的奖品也由公羊变成了现金或者汽车。比赛场地大部分为农村的空闲场所,找一块平坦的地方就能进行。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挠羊赛的场地也得到更新,一般都使用标准的摔跤垫,安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10]。大部分参赛者为青壮年,不过参赛者男女老少都有,举办时间一般为7、8月份的晚上,从傍晚举行到凌晨,现场的参与者很多,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场面十分热闹,是忻、定、原农村的重要生活娱乐活动。
2.2 官方组织
官方组织的比赛与民间组织的挠羊比赛规则上大体一致。但是参赛者一般为专业的摔跤运动员。2003年9月,忻州举办首届中国-忻州摔跤节,主办单位有中国摔跤协会、山西省体育局、忻州市人民政府。其中活动内容就有全国挠羊大赛、山西省挠羊大赛、忻州市传统挠羊赛等,比赛地点在忻州市跤乡体育馆。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把挠羊赛列为正式的全国摔跤比赛项目,在规则上也有所改变,之前的比赛没有时间限制,而近几年已有时间限制,比赛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10分钟过后推圈决定胜负;在奖品的设置上,之前的奖品为一头公羊,现在慢慢发展为数额大小不等的现金奖励。
3 挠羊赛的文化属性
3.1 文化性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挠羊赛文化。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汲取了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根据忻州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逐渐形成了挠羊赛刚劲激昂、彪悍豪放、坚持不懈、粗犷豪迈的特点[14]。跤场的跤旗写着“英雄跌对,跌死无罪”也足可以证明这一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挠羊赛融入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特征。明清时期的挠羊赛主要体现在军事与娱乐活动中。民国以后,挠羊赛结合当地庙会风俗习惯,从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之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有力地推动了挠羊赛的发展。从动作上看,它的冲怀抱腿技术不仅仅体现了刚劲彪悍的动作特点,也展现了现代摔跤动作的巧劲。挠羊赛充分表现了忻州人坚强的性格、坚定的信念和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文化性质[11]。
3.2 民族性
忻州地理位置特殊,宋朝时,忻州是统治者争夺土地的战场,县境内的烽火台多达上百处,要塞遍布,战火频发。这里是中原地区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地的地方,也是汉族的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的地区。在较长的时间变迁中,不同的民族,其独特的文化的相互交叉汇合,渐渐变成了既有汉民族特点,也具有其他少数民族特点的文化。忻州挠羊赛中的“刚劲”和“牛劲”正是民族独具的个性表现,在历史长河中较好的传下来,成为忻州的一张名片;汉民族具有很多的儒家思想,而少数民族具有狩猎的猛劲,这两种文化交汇,相互汲取,形成的文化具有代表性和浓厚的民族性。
3.3 历史性
由于忻州地理位置特殊,它是每一个朝代兵家必争的地方,其中忻州地区有三大要塞,分别是宁武关、偏头关、雁门关。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挠羊赛的生命在战争和人们日常庙会时不断的发展下来,使得这一区域生活的人民尚武、忠义、坦诚和刚强,这已经成为晋北一带的一种道德准则、一种社会风尚。忻州挠羊赛主要是在民间开展,丰富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1998年,内蒙古和林格尔市出土了北魏时期的文物,其中就有一个叫做童子角抵瓦当,有很多专家认为属于忻州挠羊跤,可以说明挠羊赛产生的历史悠久。
3.4 传统性
我国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悠久,宗教活动、庙会活动较为兴盛。忻州地理位置特殊,交通十分不便利,气候也较恶劣,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经济相比较落后,挠羊赛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逐渐传承发展下来,也融入了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风俗特点。正因为其独特的传统性,与其他的摔跤比赛相比,挠羊赛不管是衣着还是规则方面都有较大的不同。如今,庙会上的挠羊比赛,还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思想习惯和风俗等民俗特点,成为忻州当地人们空闲生活的主要文化娱乐活动。忻州人几乎都会摔跤,连很小的娃娃都知道摔跤挠羊,摔跤已经成为忻州当地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挠羊赛的文化价值
4.1 体育价值
忻州地区的学校开展以学习当地传统体育文化为主题的体育课,把挠羊赛这一传统体育项目融合到体育课中,使学生边锻炼身体的同时又学习了传统体育文化。挠羊赛能锻炼参赛者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中小学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关键期,可以通过摔跤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这比其他的项目更具有优势。学生参加摔跤活动能够增强的体质,使学生从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放松,通过摔跤比赛磨炼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可以接受输赢,可以锻炼他们扛受失败打击的能力。在社会上,人们参加摔跤活动,可以培养团结精神,也可以减轻生活和工作压力。挠羊赛活动的开展,可以推动忻州的农村和社区文化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空余时间慢慢增多,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在农村和社区中开展挠羊比赛,能丰富娱乐生活,锻炼身体,同时也可以把这一传统的体育项目传承下去。
4.2 教育价值
新时代下,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传承发扬。我们通过开展学校教育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挠羊赛的起源与发展,了解忻州地理环境为什么会出现挠羊赛,认知和学习挠羊赛中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精神,感受古代人民为了保家卫国而努力强身健体的意志。人们开展具有教育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使人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观点,对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忻州从2018年开始,加大力度发展秀容古城的文化旅游,作为跤乡的忻州,与挠羊赛有关的博物馆或者景点不少,游客可以通过观看文物以及影像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地处于边塞的忻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比赛,从挠羊赛以及挠羊汉上学习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从而对古代忻州有进一步的认识。
4.3 商业价值
忻州传统挠羊赛在民间都是赶庙会(唱戏)的时期举行,吸引了众多的参赛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吸引了很多媒体关注,近几年快手直播、抖音直播等一些直播平台的兴起,使更多的人看到传统挠羊赛,引来广告商和投资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例如,跤乡体育馆举行了很多次大型比赛,其中“晋商银行杯”晋蒙大赛,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及众多媒体,也吸引了很多广告商及经销商。跤乡的名气在社会上得到传播,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忻州投资发展,以摔跤文化为动力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体系经济的发展。忻州代县雁门关景区及定襄凤凰山景区开展独具特色的摔跤旅游文化来吸引游客,提高游客量,带动了景区各项产业的发展。定襄凤凰山景区还定期举办传统挠羊比赛,比赛分为周赛月赛和年总冠军赛,吸引了众多的参赛者以及游客,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突出了景区的文化特色,带动了景区经济。近几年来,参加挠羊赛后获得冠军的挠羊汉,知名度有一定的提高,而他们从事的产业也因此得到发展。例如:定襄有一家饭店名为“跤王”饭馆,因其“跤王”的称号生意更加兴隆。
5 挠羊赛的传承与发展
5.1 传承
挠羊赛有800多年的历史,经过忻州人祖祖辈辈的传承流传至今。当代人应发扬传承传统文化,学习挠羊赛精神。传承人不仅仅通过家传,还应去外面进行教学,把优秀体育文化传承下去。现如今,忻州市体校的学生经常跟随挠羊赛传承人进行学习以及参加挠羊比赛。学校也通过校本课程进行挠羊赛的传承。传承人张顺良老师认为传承挠羊赛还需要政府增加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人民的体育娱乐生活水平还要加强,建一些体育最基本的设施。政府要加大对挠羊赛的管理程度,出台相应文件,合理规范的组织管理挠羊赛。为以后更合理地举办挠羊赛,推动挠羊赛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依据;要利用忻州众多的旅游资源带动挠羊赛的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挠羊赛。
5.2 发展
传统体育文化受新时代冲击很大,仅仅依靠传统的方式方法很难发展下去,这就要求创新改革。首先,政府要有专项经费来扶持民间传承人对挠羊赛的技术创新,使他们能够投入到挠羊赛的培训中,推动挠羊赛的健康、有序发展。其次,不管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我们应该定时举办挠羊赛,例如传统庙会的时候举办挠羊赛,唱大戏的时候举办挠羊赛,体育馆在传统节日的时候举办挠羊赛,把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发展下去。我们还要在学校开展校本课程,把挠羊赛编入进去,以便让下一代更好地了解发展家乡的传统体育项目。我们要通过新闻媒体让更多的人了解知道挠羊赛,让人们知道作为跤乡的忻州,知道忻州的传统挠羊赛。最后,我们要通过旅游业带动忻州传统挠羊赛的发展。定襄的凤凰山景区就做的比较好,现在已经发展为以温泉、挠羊赛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景区,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传统挠羊赛的发展。
6 结语
忻州有三大关口,分别是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挠羊赛的产生与发展与忻州处于边关要塞的位置有很大联系。在大力倡导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背景下,政府和社会应对挠羊赛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一是应加强社会的宣传管理,增强对学校教育、农村和社区文化活动、节日庙会活动以及传统体育比赛中的宣传和管理;二是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建立相关的组织部门,方便对传统体育的管理;三要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增加他们的工资补贴等;四要重视运动员的培养和保障,对运动员进行伙食住宿补贴,后续工作安排要有相关的奖金政策配套;五要加大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忻州作为古城,古代的边塞要地,佛教圣地,开发旅游业应把挠羊赛这一特色的文化展现出来,让游客体会古代摔跤的乐趣,感受彪悍的民风,体会边塞民族人人习武,人人摔跤的生活,感受那种保家卫国,同仇敌忾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