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11-25侯海燕

体育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侨乡江门价值

侯海燕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广东 江门 529090)

蔡李佛拳是江门五邑侨乡一项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备受邑人欢迎的、广泛开展的大众健身活动。蔡李佛拳发展到现在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是江门五邑地区武术文化的典范。作为江门五邑侨乡一项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蔡李佛拳不仅蕴涵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还具有极其丰富的现实价值。因此,我们对蔡李佛拳的研究可促进其保护、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发挥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健康中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有助于丰富江门“武术之乡”的文化体系,使其更好地推动侨乡武术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对外输出,并助力于国家形象塑造和体育强国建设,让邑人“把根留住”的同时,认同并坚守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1 国家非遗“蔡李佛拳”的流变

蔡李佛拳发源于清道光年间,由广东江门新会崖西京梅乡拱北里的陈享(1806-1875)所创。陈享生来酷好武术,7岁便向同村族叔陈远赴学艺,17岁拜师新会七堡村李家拳始祖李友山,22岁又师从惠州罗浮山白鹤观的蔡福学艺10余年。他悉心研究蔡、李、佛三家拳术并融其所长于一体,创编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功法体系,名曰“蔡李佛拳”。

1936年,陈享在家乡京梅村创办了“蔡李佛洪圣始祖馆”,蔡李佛拳初期因受“天地会”的支持发展迅速,至1854年其开设的拳馆达44所。1856年,陈享因参与太平天国运动而避难香港,后又辗转于东南亚与美洲等地授武行医。1868年陈享回归故里,派遣其传人陈官伯、龙子才、张炎等继续进行武馆授艺。

继陈享之后,蔡李佛拳子弟张炎、阮骇、陈盛、雷灿等于咸丰年间在香港设馆。抗战期间,钱维与刘彬又分别在香港与美国三藩市设馆。20世纪40年代,汤锡、崔章、江安、龙子祥、陈伦、刘锦东、周庆、马恩、李秋等鸿胜馆弟子在香港传授拳术[1]。

新中国成立后至1980年,蔡李佛拳以海外传播为主。1965年与1976年,关文经和陈锦辉分别在新加坡和委内瑞拉设立蔡李佛鸿胜馆;1978年关才在马来西亚设拳馆。据广东省武术协会统计,海外已经有50多个国家与地区设立蔡李佛拳功夫会,习练者达300多万人。[2]

1980年,京梅村蔡李佛洪圣馆重修落成并举行盛大纪念仪式,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多名弟子前来认祖归宗。此后每年都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蔡李佛拳成为江门侨乡的一个文化符号。2007年蔡李佛拳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此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又围绕蔡李佛拳举办各种武术比赛和交流活动。如今,蔡李佛拳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中外联系和友谊的桥梁。[4]

2 国家非遗“蔡李佛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蔡李佛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拳术、器械、医术和狮艺。其中拳术套路有49套,根据难易程度分为初、中、高三级。初级有四平桥、小梅花、截虎拳等[5];中级有平拳、八卦心等;高级有以龙、蛇、虎、豹、鹤、象、马、猴、彪等命名的十套拳,还有龙虎拳、虎豹拳、白毛拳等[5]。器械有刀、枪、棍、剑、戟等62种。蔡李佛拳手法以拳、掌、桥为主;步法和腿法有弓、马、虚、拐、撒、扭步、踢腿、横踩、后钉、单飞脚等,极具快速灵活,柔中带刚,左右开弓,步法多变,勇猛机智的南拳风格[5]。

其特点主要有:首先,它集儒、道、释三家思想于一体,蕴涵浓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一种非常优秀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其次,与其他通过“口传心授”的传统武术不同,蔡李佛拳具有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其三,强调技道并重、内外兼修,具备爱国爱民、开拓创新、兼容并蓄等邑人品质;其四,通过血缘、地缘、族缘、结拜金兰等多种方式形成类似市民社会的宗族意识和形式。

3 国家非遗“蔡李佛拳”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问题

蔡李佛拳已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非遗名录,国家与地方政府通过项目名录和传承制度、“抢救性”“生产性”和“整体性”保护、展览和展演、学术研讨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但我们通过走访和调查发现,蔡李佛拳保护和传承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3.1 对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保护和传承的政策法规需待完善

自2012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在法律制度、保护机制和保护方式等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但从现有的非遗法律法规看,从中央到地方的多项法规政策都以行政法规为主,缺乏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执行细则且执行细则模糊、不够明晰等。我们从调查走访中发现: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对传承人进行认定并辅以相应的奖励,2006年至2011年间也从经济方面如出版相关小说、影集、影视作品、交流等对蔡李佛拳进行资助,但却没有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监管机制;未能对其传承群体实行保护;未能对传承群体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也未能在税收、融资和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传承群体相应的优惠政策等。

3.2 重视对单个传承人的保护,忽视对传承群体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6]。其传承人有可能是群体、团体或个人。我们通过调查访谈发现,蔡李佛拳的省级和国家级传承人现在都是单个个体。如蔡李佛拳的省级传承人有陈忠杰、黄镇江、梁伟永、房胜棠。我们还发现,现国家非遗蔡李佛拳除通过省级传承人陈忠杰和其所在的新会蔡李佛拳始祖馆进行传承外,江门市蔡李佛拳协会和学校也成为其传承的主力军。因此,我们对国家非遗蔡李佛拳的保护不仅要重视对其单个传承人的保护,也要重视对其传承群体的保护,应将保护单个传承人与保护传承群体结合起来,进行整体保护。

3.3 重技能习得、轻理论传授

国家非遗蔡李佛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能的习得,更是一种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其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的文化传承。现江门五邑地区已有73所学校入选侨乡武术特色学校(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是五邑地区唯一一所侨乡武术特色学校的高校)来开展“侨乡武术进校园”活动。国家非遗蔡李佛拳作为极具侨乡特色的武术文化,也被纳入其中。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蔡李佛拳的学校传承过程中,存在大多数学校以技能教授为主,而对蔡李佛拳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五邑侨乡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教授缺失。蔡李佛拳的学校传承存在重技能传授而轻视理论教授的情况。另外通过对蔡李佛拳协会和蔡李佛拳青少年传承基地的调查,也出现类似情况。

3.4 产业价值和精神价值相背离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民俗产业的畸形发展,使得民俗文化资源成为市场紧缺“物资”,大量伪民俗和伪民间手工技艺被制造出来,使得真正的民俗文化被冲击甚至湮没,造成民俗知识建构在当代的整体失落。[7]不幸的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当蔡李佛拳被“开发”成现代产业特征即当蔡李佛拳被冠以“文化搭台、政府唱戏”后,人们更多地是关注其带来的产业价值而忽视了其对于社区的精神价值,蔡李佛拳出现产业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背离迹象。国家非遗蔡李佛拳不仅仅是一种传统记忆,它作为五邑侨乡乡土社会中的生活惯性和文化根基所具有的对五邑侨乡社会结构的温润和导引作用决不能被削弱或消解。国家非遗蔡李佛拳的“生产性保护”需坚持产业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

4 国家非遗“蔡李佛拳”传承和发展的路径

蔡李佛拳作为邑人的一种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内含着五邑侨乡民众的集体智慧和文化逻辑,承载着五邑侨乡长期传承的道德观念、精神需求、价值体系等,对于五邑侨乡社会具有潜移默化的约定性,能保证五邑民众的幸福感和五邑侨乡社会的平稳和谐发展。蔡李佛拳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国家主导、地方贯彻和民间实践来实现。

4.1 不断完善非遗保护的政策法规建设

作为政府主导的一种日常工作事务,蔡李佛拳的保护和传承需有法可依才能顺利推进,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进行蔡李佛拳保护的根本前提。对于非遗保护,我国虽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各地相继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也制定了部分非遗保护的办法和意见,然而这些行政法规仍然不能满足非遗保护的实际需要,且部分法规政策存在不够详细或诸多可推敲之处。为使国家非遗蔡李佛拳能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国家需制定更完善的配套制度如相关的督导制度法规、奖惩制度法规等;相关的非遗文化保护的税收、融资和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有关的非遗传承群体的保护与奖励扶助办法;相关传承群体和传承人整体性保护制度等,从而使其保护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4.2 重视蔡李佛拳的文化传承、坚持技能习得和文化传承的统一

我们保护和传承国家非遗蔡李佛拳不仅仅是为了留住历史,而是要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为此,蔡李佛拳应在技能习得的同时,重视其文化传承,坚持技能习得和文化传承的统一。其具体做法是:社会传承应深挖蔡李佛拳的文化内涵,加强蔡李佛拳的文化内涵建设,在传承拳术的过程中加强其文化传承力度;学校传承需对蔡李佛拳的源流等理论知识、技术动作以及对孕育它的侨乡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爱国爱乡、刚柔并济、尊师礼让、重义守信、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等)进行整合并形成包括课程价值、目标、实施、评价等内容在内的“以体育德”课程体系,在进行技能习得的同时进行文化传承并将文化传承贯穿于技能习得的全过程。

4.3 重视蔡李佛拳的精神价值,实现其产业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融合

“生产性保护”集中反映当代产业群体的强烈诉求并在当下现实生活中愈演愈烈。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由于有意或无意对保护对象过于狭义的理解,激活了非遗经济利益的“再生产”,从而造成与之相关的精神生活少人问津。不幸的是,蔡李佛拳也出现产业价值和精神价值相背离的迹象。国家非遗蔡李佛拳在抢救性和整体性保护后,如何在“生产性保护”中即能发掘其产业价值又保护其精神价值,关乎到蔡李佛拳在后非遗时代是否能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为使国家非遗蔡李佛拳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我们应重视其精神价值,实现其产业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融合发展。为此,国家非遗蔡李佛拳应在“生产性保护”的过程中,牢固树立产业价值和精神价值相统一的发展理念,在实现其产业价值的同时关注其自身文化的创新性,尤其要关注其在当下中国现实语境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凸显其精神价值,实现其精神价值和产业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其力赓续五邑侨乡文化传统、落地城乡社区、优化五邑文化生态,为筑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价值体系增力。

4.4 以对蔡李佛拳的正确认知和有效应用为抓手,政府学界密切合作

文化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国家非遗蔡李佛拳不只是一种拳术,更是一种文化。因此,国家非遗蔡李佛拳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习得,更是对五邑民众情感与精神的孕育和培养,是五邑侨乡文化血脉的传承与延续。尽管蔡李佛拳在当代全球化社会中会发生嬗变,但这不一定是对其社会“母体”的背离或消解。作为一种人文内涵深厚的区域传统,蔡李佛拳体现了五邑民众面对现实环境天然具有的生态适应性,通过蔡李佛拳,人与人通过在现实境遇中主动建构自身生活世界找到共同的价值指向。为此,学界和政府应以对蔡李佛拳的正确认知和有效应用为抓手进行合作。其做法是:国家积极吸纳学界已有的成果,而学界应有社会担当意识,并在建言献策、学术研讨、参与社区建设等方面使研究成果得以充分利用;学者们应放眼当下,将国家政府的时政方针和蔡李佛拳等区域民俗文化贯通起来,进一步树立和深挖蔡李佛拳和所有的民俗体育的文化内蕴,并赋予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主流价值相一致的文化内涵,以使其在当下发扬光大并转化为中华民族的话语优势和现实智慧。

4.5 拓展传承渠道,完善传承机制,将弘扬传统文化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民间社会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厚载体,民间传承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活态传承形态,中国文化的存在形态与传承发展离不开民众生活实践。蔡李佛拳是江门五邑侨乡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现主要通过家传、师徒传承和学校传承为主。为使蔡李佛拳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需进一步拓宽其传承渠道如通过社会组织活动教育、记事、作品、影视等,完善其传承机制,将弘扬侨乡文化与服务侨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将中国文化精神融入到五邑民众的生活中去,使侨乡武术文化成为凝聚人心、提升发展能力、建立和谐社会关系、提升生活质量、安顿“乡愁”、重建邑人精神家园的文化力量。

5 结语

蔡李佛拳是广东江门五邑侨乡一项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加之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浪潮的叠加,蕴涵浓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蔡李佛拳濒临灭绝边缘。国家和地方政府已致力于蔡李佛拳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但也存在政策法规不够完善、重视对传承人保护而忽视对传承群体保护、重其技能传授而轻其文化传承、其产业价值和精神价值出现背离等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通过加强非遗保护的政策法规建设;重视其文化传承、坚持技能习得和文化传承的统一;重视其精神价值传承;实现其精神价值和产业价值的融合;政府学界密切合作;拓展其民间传承渠道,完善传承机制,将弘扬文化传统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发挥其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为提升民众幸福指数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侨乡江门价值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江门之心”——东甲立交方案设计
广东江门“多证合一”再开全国先河
一粒米的价值
明溪是怎么打好侨乡牌的
“给”的价值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走近江门福彩公益
“走基层·侨乡行”中央媒体江苏行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