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高中、大学阶段学生身体素质变化研究*
2020-11-25卢延文胡国鸽
卢延文 胡国鸽 霍 亮
(嘉应学院医学院,广东 梅州 514031)
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我国大、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面对这一趋势,对大、中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参与体育运动状况进行科学研究,探寻体质健康水平变化规律和存在的问题,是指导大、中学生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科学制定体育教学大纲的重要依据。通过文献检索暂未发现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体化研究文献,多是以青少年体质测试为研究内容的,其中大部分研究都只针对某一个阶段,未能从初中、高中、大学三个阶段纵向对学生身体素质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为此,本研究从纵向角度来研究初中、高中、大学阶段学生身体素质变化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旨在提高大、中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嘉应学院大一、大二非体育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剔除个别因身体疾病原因无法正常进行锻炼的学生,最终选取学生人数为27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嘉应学院图书馆查阅初中、高中、大学学生身体素质相关的文献和书籍,对学生身体素质类文献着重分析,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研究论文进行深入研究,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的内容为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阶段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和参与体育运动状况,主要包括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时间段、频率、时长、项目类型和地点。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270份,回收260份,回收率约96%;其中有效问卷246份,有效率约95%。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软件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情况
本研究是针对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阶段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变化的分析,现将身体素质水平分为四个维度,分别为非常好、很好、一般、差。通过对每个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三个阶段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变化情况。
2.1.1 初中阶段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初中阶段学生认为自身身体素质水平“非常好”的有34人,占14%;自认为“很好”的有108人,占44%;自认为“一般”的有95人,占39%;仅有9人认为自身身体素质差,占4%。总体来看,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处于中高等水平,整体身体素质基本达标。原因在于初中升高中有体育中考,且体育中考在学业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学校、家庭和学生都比较重视体育中考分值,因此初中阶段学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整体水平较好。
2.1.2 高中阶段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高中阶段学生认为自身身体素质水平“非常好”的有15人,占6%;自认为“很好”的有88人,占36%;自认为“一般”的有130人,占53%;自认为“差”的有11人,占5%。总体来看,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处于中等水平,相比初中阶段有下滑趋势。原因在于高中阶段学生为备战高考,时间基本都花在文化课的学习上。此外,大量研究数据表明,高中体育课经常被主课占用,学生课外及周末能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十分有限,这也是造成高中阶段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下滑的主要原因。
2.1.3 大学阶段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阶段学生认为自身身体素质水平“非常好”的有16人,占7%;自认为“很好”的有72人,占29%;自认为“一般”的有140人,占57%;自认为“差”的有18人,占7%。总体来看,大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处于一般水平,相比高中阶段进一步下滑。与初中阶段相比,自认为身体素质“非常好”的占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自认为“一般”的占比上升了18个百分点,自认为“差”的占比上升了3个百分点。原因在于大学阶段体育课次数少,一周仅有1次,相比初中、高中的体育课次数减少约一半;大学阶段学生忙于学业和社会实践导致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减少。另有研究指出,部分地区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形同虚设,没有客观地、严格地按相关文件进行落实,存在瞒报现象;而学生对体质测试的态度是消极应付,整体体育锻炼量减少。
2.2 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参与体育运动状况
在调查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程度的基础上,分析三个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状况,主要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类型、时间段、频率、时长和地点等方面进行研究。
2.2.1 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
初中阶段学生认为自身参加体育运动“很多”的有33人,占13%;自认为“多”的有88人,占36%;自认为“一般”的有110人,占45%;自认为“少”的有15人,占6%。总体来看,初中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程度为中等偏上,在“多”和“一般”两个维度上占比较大。
高中阶段学生认为自身参加体育运动“很多”的有15人,占6%;自认为“多”的有69人,占28%;自认为“一般”的有131人,占53%;自认为“少”的有31人,占13%。总体来看,高中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程度为中等。相比初中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有所下降。尤其在“少”的维度上增加了一倍多。
大学阶段学生认为自身参加体育运动“很多”的有22人,占9%;自认为“多”的有77人,占31%;自认为“一般”的有118人,占48%;自认为“少”的有29人,占12%。与高中阶段相比,大学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很多”和“多”的人数有所回升,而在“一般”的维度上有所下降,在“少”的维度上变化较小。
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学生阶段相比较,参与体育运动程度最高的是初中阶段,其次是大学阶段,高中阶段最差。究其原因,初中阶段的体育中考测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高中阶段由于高考压力大、学习任务重,参与体育运动最少;大学阶段能够自主安排的时间较多,且相比高中阶段在管理上宽松很多,故有所回升。
2.2.2 初中阶段参与体育运动状况
2.2.2.1 参与体育运动目的
初中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以体育中考为目的人数最多,有112人,占46%;以运动爱好为目的的有61人,占25%;以增强素质为目的的有56人,占23%;以缓解学习压力为目的有17人,占7%。总体来看,体育中考是初中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体现出体育中考带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所在。
2.2.2.2 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类型
从参与体育运动的项目类型来看,初中阶段学生主要以跑步为主,人数达到141人,占57%;其次为球类项目93人,占38%;游泳、健身、户外等运动项目人数占比较少。原因在于部分地区中考体育将竞赛项目设置为考试项目,因此初中阶段学生参与跑步的人数最多。
2.2.2.3 参与体育运动时间段
从参与体育运动时间段来看,初中阶段学生主要以体育课锻炼为主,有114人,占46%;其次是课外活动,有89人,占36%;再次是周末活动,有29人,占12%;最后是其他时间,有14人,占6%。由于初中阶段有体育中考的压力,体育课每周开设2-3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要求较为严格,对学生的运动量有一定的要求。以大课间为主的课外活动时间也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时间段,这也凸显出课外活动的重要性。
2.2.2.4 每周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
初中阶段学生每周参与体育运动2-3次的人数最多,占55%;其次是每周4-5次的,有80人,占比33%;而每周1次的有31人,占13%。初中阶段学生每周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整体水平较高,基本达到体育运动适宜的锻炼频率。
2.2.2.5 每次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长
从每次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长来看,大部分学生为30-40分钟,占45%;其次为50-60分钟的,有87人,占35%;每次参与体育运动时长为80-90分钟和15分钟及以下的占比相对较少。原因在于初中阶段体育课时长为40分钟,大课间活动时间约30分钟;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是学生主要体育运动时间。由此可见,初中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长与体育课和大课间密切相关。
2.2.2.6 参与体育运动的地点
从参与体育运动的地点来看,初中阶段学生主要以校内为主,有200人,占比高达81%;在校外运动的有39人,占16%;在家里锻炼的,占2%;有1人选择社区;在少年宫的为0。初中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因此学生体育运动基本在校内。另外,校内体育设施相对齐全,同学之间互相组队跑步或参与球类项目的较多。
2.2.3 高中阶段参与体育运动状况
2.2.3.1 参与体育运动目的
高中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集中在增强身体素质、缓解学习压力、运动爱好和体育考试上,分别有80人、72人、50人和43人。其中,以增强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人数占比最高,为33%,原因在于高中阶段学生全力准备高考,在文化课的学习上投入了大量时间,持续高强度学习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因此增强身体素质是学生的主要需求。另外,体育运动可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适宜的体育运动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运动对干预个体压力有积极影响,因此参与体育运动能缓解备战高考带来的高强度心理压力。
2.2.3.2 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类型
高中阶段学生参与的体育运动主要以跑步和球类项目为主。其中,跑步最为简单且实效性较强,并且对场地没有特别要求,适宜大多数学生参与;球类项目有一定的竞技性,赢得比赛能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成就感,且高强度的比赛能提高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令人心情愉悦,所以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
2.2.3.3 参与体育运动时间段
高中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体育课,有125人,占51%;其次为课外活动、周末时间、其他时间。高中学生因备战高考在校时间增多,如晚自习和周六的补课都是为了增加学习时间,体育课就成为高中生的主要体育运动活动时间段。由于体育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必须参与一定量的运动,而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持续高强度的学习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2.2.3.4 每周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
从每周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来看,每周2-3次的有144人,占59%;每周4-5次的有62人,占25%;每周1次的有40人,占16%。由此可见,高中阶段学生每周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以2-3次为主,这与每周体育课次数基本相同。这也说明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重,在不影响文化课学习的前提下,只有在规定的体育课上才参与体育运动。
2.2.3.5 每次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长
从每次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长来看,30-40分钟的人数最多,占54%;其次为50-60分钟的,占23%。高中阶段学生体育运动时长集中在30-60分钟范围内,合计占比达到78%;50-60分钟时长的占比有待提高。原因在于高中学业压力大,为增加文化课时长而被动压缩了体育运动时长。
2.2.3.6 参与体育运动的地点
高中阶段学生体育运动主要在校内,有221人,占比高达90%。高中阶段学生每周有6天都在学校,并且大部分为住校生,衣食住行基本都在学校,外出时间很少,因此在校内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人数占比极高。
2.2.4 大学阶段参与体育运动状况
2.2.4.1 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
大学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主要目的是增强身体素质,占比达到38%;其次是运动爱好,占31%;再次是体质测试,占20%;再次是体育考试,占9%;而以缓解学习压力为目的下降至2%。大学阶段相比高中阶段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学阶段学生主要以增强身体素质、运动爱好和体质测试为目的进行体育锻炼。另外,由于大学对体质测试和体育课有相关要求,所以相比高中阶段以体育考试为目的人数有上升趋势。
2.2.4.2 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类型
大学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项目类型也有较大变化,主要以球类项目为主,占55%;其次是跑步,占39%。大学生主要以球类活动方式锻炼身体,球类项目具有竞争性、对抗性和团队性,具有高强度运动量,可以使得身心愉悦,更适合大学年龄段的学生。相对来说,跑步较为枯燥。由此可见,相比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学生在选择运动项目类型上更倾向于兴趣爱好。
2.2.4.3 参与体育运动时间段从参与体育运动时间段来看,大学阶段学生有136人选择课外活动,占55%;选择体育课的占34%;选择周末时间的占9%;选择其他时间的占比较少,仅为2%。与高中阶段相比,大学阶段在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段上发生了较大变化:高中阶段以体育课为主,而大学阶段以课外活动为主。原因在于大学阶段体育课为每周一课,加之课外活动时间较多,因此大部分大学生会选择课外活动时间段进行体育锻炼。
2.2.4.4 每周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
从每周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来看,主要集中在每周2-3次,占52%,每周4-5次的和每周1次的分别为67人(27%)、51人(21%)。相比高中阶段,大部分大学生保持每周2-3次的锻炼频率,但占比有所下降;每周4-5次的锻炼频率的占比也在下降;而每周1次的人数有所增加,上升了5%。这反映出大学阶段有少部分学生锻炼频率在逐渐减少,整体呈下降趋势。
2.2.4.5 每次参与体育运动时长
从每次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长来看,主要集中在30-40分钟,占42%;50-60分钟的,占29%;80-90分钟的,占24%;15分钟及以下的,占4%。说明大学阶段学生体育运动时长基本在30-90分钟范围内,整体运动时长基本达标。原因在于大学阶段学生对学业、社会实践和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计划安排,自主安排时间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2.4.6 参与体育运动地点
大学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校内和校外,其中校内占比为64%,校外占比达到30%。大学阶段学生在体育运动地点上的选择性较多,不再局限于校内。相比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学生在校外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大幅上升,这也反映出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节奏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自主安排时间的增多使体育运动地点不再固定,并且体育运动附带功能更加多样化[2-3]。
3 结论
初中、高中、大学三个阶段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初中>高中>大学。体育中考是促使初中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高中阶段因备战高考,极大地压缩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间;大学阶段因每周仅有1次体育课和大学生体质测试落实不到位,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有所下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与其身体素质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初中阶段参与体育运动程度最高,相对应的,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高于高中、大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对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各基本要素,在初中、高中、大学三个阶段表现各有不同。参与体育运动状况与每个阶段的学业任务密切相关,整体表现为:初中阶段以体育中考为目的跑步项目类型运动参与学生较多,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体育课、大课间,地点主要集中在校内;高中阶段由于备战高考,学业繁重,学生运动时间整体减少,运动地点基本都在校内;大学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和项目类型较初中、高中阶段更具多样性,运动地点由校内向校外转变,运动项目偏向球类,时间段集中在课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