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学在老龄化社会中的主流指导作用
——以日本体育健康科学研究为鉴*
2020-11-25魏燕玲
魏燕玲
(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意味进入发展中期,因为它代表了一个社会的群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科技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支撑着社会整体的进步,比如死亡率的降低、人的平均寿命延长。近些年来,我国出生率不断降低,而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寿命延长不等于后半生的生活质量好,如因病卧床的人,但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延长寿命是人们所期望的。人们越来越关注年老时的生活质量会如何,能否生活自理、身心愉悦地渡过余生。
从全国老龄办召开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新闻发布会得知,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将占我国总人口约三分之,我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老龄化国家。我国在呼吁和保障国民健康方面出台实施了很多相应政策。在2016年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健康领域的中长期规划,把健康中国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提高到优先发展的地位。卫生部门、体育部门等对国民健康的发展动向引起高度重视,对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等采取积极的措施。
在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同时,邻国日本已经进入了超老龄化。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更新的数据,2017年日本男性平均寿命为81.09岁,女性为87.26岁;65岁以上老人有3461万人,占总人口的27.3%。随着平均寿命的增长,平均余命(剩下的生命)也相应延长,同时快速增长地还有高额的国家医疗负担和福利负担。虽然日本在几十年前就已经预见到这些问题,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与对策,但面对老年人带来的医疗负担和看护支出,依然苦不堪言。为了让日本国民自立自强,健康地度过余生,日本政府提倡为了提高日常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和日常行动质量(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日本国民需要积极让自己的身体活动起来,与日本国民健康运动积极配合,在全日本实施各类健康宣传、讲座、培训并普及身体活动,并在各市、县、村、镇建立健全相应的设备设施,体育健康已经成为日本老龄化社会的主要预防科学。日本从1988年开始设立第二次国民健康对策时,就着重指出源于生活习惯的运动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并多次制定计划、调查研究及普及开展生活习惯病(即非传染性疾病)研究。结果表明,预防生活习惯病和良好的运动习惯对老年生活和健康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1-2]。当前,日本国民平均寿命世界第一,健康水平也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这不仅与日本医疗科技发达、生活水平较高有关,还与日本非常重视体育健康学,以及日本国民的体育健康意识较高有极大关联。体育健康学的研究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于老龄化喜忧参半,喜的是人们可以达到人活百岁的目标了,而忧的是随年龄的增加,尤其是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下降,各种疾病不断增多。发病最广泛的是由生活习惯病引发的各种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的疾病,近几年发病率极高的有内脏脂肪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运动系统症候群(locomotive syndrome)、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等。被称作“虚弱群(frailty)”的老年人群已经逐渐认识到人活百岁,健康是最主要的,健康寿命的延长才是最终追求。
健康寿命的概念是WHO在2000年提出的,同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开始将此概念正式编入“健康日本21(第一次)”中,2012年才有了正规的“国民健康寿命现状数据”。健康寿命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行动没有造成健康问题的限制和妨碍的期间[3-4]。进入21世纪,人们的健康观念已经开始从单纯追求长寿向一直能够保持健康转变。因此,人们运动增进健康的意识有了提高,广泛积极地参与各类运动,目的都是为了延年益寿、保持健康。相比盲目依靠保健品维持健康来说,科学、正确的运动方法是老年人维持健康的最大依托。如何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对老年人健康的意义,如何衡量运动带来的健康效果?是当今体育健康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
1 从体育健康学角度研究人类健康的意义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体力医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学进行整合,提出用于流行病学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对体育健康学领域,如竞技体育技能的提高、运动以及生活习惯与健康的关系等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体育流行病学的概念,并于2013年正式成立了日本体力医学会、日本公共卫生学会下属的“日本运动流行病学会”。流行病学是对人类身体机制中难以阐明的难题暂时推后解答,找到改善课题和解决方法的实践性学科。流行病学对药物效果评价的研究手法一样,采用这一研究方法首先不去追究内在机制问题,而是在得到比较结果后再带着疑问去接近问题和展开调查。和流行病学研究一样,这也是体育流行病学的主旨[5]。体育流行病学的任务不仅是延续运动医学领域有关竞技体育的课题,而且更加关注一般人群的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以及生活习惯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实际上,体育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已成为现代体育科学的主流研究法,在当今社会少子化、老龄化背景下,以体育和健康的视角,为预防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成为人类健康发展的坚强后盾。
由于日益凸显的全球老龄化问题,近几年在全球范围兴起了老年健康研究热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战略与行动计划》中指出,鼓励在一系列和老龄化与健康相关的具体领域开展研究,因此需要在重要的概念及其衡量方法上达成一致。应鼓励实施覆盖多国、多学科、群体的多样性的研究,比如研究健康老龄化的决定因素和老年人所处的独特环境[6];从医学、神经学、康复医学及体育科学等交叉科学领域来研究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运动方式、跌倒问题及运动安全等[7];探讨老年人体育运动的社会现状等[8]。体育健康学本来就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除了上述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外,还有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生物学、社会人文学科等的研究方法,更多视角地研究人类健康,监控和评价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当前,对于老年人中多发的“肌肉减少症”,已从医学、病理学等方面研究得出发病机制,主要原因是老龄化造成蛋白质合成与分解、神经肌肉的功能、激素代谢调节等能力下降,运动量减少,营养不良等。肌肉减少症和老年人跌倒等危险性行为紧密关联,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质量好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并对社会福祉及国民医疗保险等方面造成不小的负担。但在当前的研究中,除了以运动疗法为首的结合药物治疗的方法之外,还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治疗方法[9-11]。由此可见,体育健康学在老龄化疾病预防和治疗领域的作用日益重要。
体育健康学对现代人类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理论方面来讲,它的研究成果丰富多彩,比如从骨骼肌肉的收缩原理、呼吸和循环系统工作机制、运动疲劳和恢复机制等运动系统的研究,到运动特性与激素、核糖、氨基酸、蛋白质等物质的生物生化关联及运动的遗传基因分析等。从实践方面来讲,体育健康指导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加深了人们对健康的认知,逐渐引领人们运动起来去追求健康快乐的人生。
在全民健康指导思想的号召下,我国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体育活动和竞技运动,如广场舞、太极拳、徒步及各项群众性球类运动等,众多老年人积极参与其中。实际上,对我国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体育的相关讨论,在很多年前就已开始,有很多研究客观分析了我国老龄化形成的过程,并且提出健康老龄化和重视老年体育的发展问题[12],但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健康学研究还是凤毛麟角。当各种现代生活疾病无法利用医疗手段完全治愈时,才发现身体活动和体育运动是可以预防甚至治疗一部分这样的疾病的,体育健康学的重要性逐渐被发掘,并且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最终应用于实际。因此,体育健康学不仅要从实践上引导和指导老年人的身体活动,更要以体育流行病学为基础,建立有科学依据的研究成果,形成理论与实践良好配合的动态平衡。
2 老年人身体运动与维持健康的意义
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形态和机能都会发生变化,无论是从构造上还是生理学上都会退化,而其中50%的变化原因是不活动造成的。年龄增加和运动量减少是一个恶性循环,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活动是“为了健康地老去”而使用的比医学和其他科学领域更有力的论证方法之一[13]。因此,在普及适合老年人运动系统特征的正确身体活动(包含日常身体活动,运动和体育活动项目)的同时,对运动损伤的预防至关重要。
2.1 中老年运动系统特点
(1)随着人体的老化,骨量减少,易患骨质疏松症。此时如果身体活动量减少,会加剧恶化,易出现日常生活中易摔倒、体育活动中易骨折等情况。
(2)不少老年人骨关节软骨变性,易发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结合的变形性关节炎(如膝关节、股关节、肩关节、肘关节和手指关节等)。老年人在已患有病症的情况下,如果持续体育运动,会有恶化的可能。有潜在病症的老年人随着老龄化而活动减少,会使关节可动范围变小,在进行大幅度体育运动时容易受伤。
(3)对于肌肉力量,众所周知随着年龄的增加肌力会下降,女性肌力下降比男性显著,尤其是下肢力量下降迅速。如果老年人不活动,肌力下降更快。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加,肌肉组织的柔软性会降低,在运动时容易引起肌肉拉伤。
(4)老年人缺少活动,肌腱的弹性会下降,运动时容易发生肌腱断裂。从身体整体机能来讲,生理能力降低,疲劳恢复的能力也会减弱。
(5)患有或潜在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缺血性心脏病等的老年人,在运动过程中突发安全事故的风险变大。
2.2 老年人身体运动有效预防建议
2.2.1 提高对身体机能的认识
人到老年,由于生活习惯的影响,特别是饮食、身体活动等,体型、体力变得和年轻时完全不同,如体重增加,腰围变粗,运动和感觉机能变弱,腰腿疼痛情况增多。因此,需要掌握自己的身体特征及弱点,必要时与医生商谈,进行临床检查治疗。
2.2.2 逐步提高身体活动强度
老年人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某一项体育运动是非常好的现象。但是对于平常几乎没有任何活动的老年人来说,突然间开始体育运动会对运动系统造成损伤,甚至引起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应从日常生活开始,积极提高身体活动的量,活动强度逐渐提高是较好的方法。
2.2.3 做好拉伸练习
人到40岁之后,肌肉、肌腱、关节等的柔软性顿时下降,不仅会产生腰痛、肩痛等,也易于产生运动损伤。建议老年人在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把拉伸练习作为良好的习惯时常进行。俗话说“筋长一寸,寿长十年”并不无道理。因为经常做拉伸练习,会刺激肌肉和肌腱中的运动本体感受器,提高人体对运动活动的感知能力,从而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
2.2.4 养成正确的行走姿势习惯
老年人由于肌肉力量的下降,会造成步态的失衡和步幅的不协调。如果长期进行不良姿势行走,会引起单侧肌肉疼痛,运动机能和感觉机能下降,导致易摔倒。正确的行走姿势是挺胸收腹,两眼平视前方,以适当的步幅,脚尖用力蹬地向前迈步,脚跟着地。
2.2.5 不做激烈的竞技性体育运动
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不仅可以防止运动损伤,还能体验体育运动精神和乐趣。有的老年人无视自己的身体状况,做难度较大、强度过量的运动而发生运动损伤,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2.2.6 了解运动项目常见运动损伤
对于某一项体育运动来说,引起特定的运动损伤的概率是很大的。如网球选手易患网球肘,高尔夫球选手易患高尔夫肘,登山选手膝关节痛等。老年人要提前了解所参与的运动可能发生的运动损伤,并学会预防方法和应对措施[14]。
2.2.7 了解运动对潜在性疾病的影响
运动会加速某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等,或变形性颈椎病、腰椎管狭窄、慢性类风湿关节炎等外科疾病的恶化,老年人必须了解运动对这些病情的影响。
3 建议
(1)在国家重视全民健康的前提下,根据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分地区、分等级、分运动类型、分健身效果等,实行医疗机构和体育研究部门协作的体育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体育研究机构或高校体育研究要拓展眼界,利用专业知识侧重于运动系统与中老年人的活动关系的研究。
(3)结合医疗保险制度,对老年人实行定期体检,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分类,层层分发至社区。设置以社区为单位的体育指导中心(中心工作人员需经过体育或康复专业培训),根据体检结果对老年人进行集体或个别指导。
(4)以社区为中心配置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器械,有条件的还可配置康复设备。根据体检结果或个人状态做好运动处方的下达和调整。
(5)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讲座,以及中老年人运动健康理论宣讲。
(6)督促生活习惯病较严重的老年人身体活动的施行并随访。
(7)将老年人运动和健康数据进行完整的记录和保存,并设置个人档案,以便进行理论分析和纵向、横向研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