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对应点运动针法治疗急性大腿肌肉拉伤83例疗效观察
2020-11-25潘秀媚
潘秀媚
(广西体育运动学校医务科研所,广西 南宁 530012)
肌肉拉伤是指肌肉主动强烈收缩或被动过度拉长所造成的肌肉细微损伤或部分撕裂,常发生于大腿后群肌、股四头肌、大腿内收肌、腓肠肌及腰背肌[1]。肌肉拉伤在体育运动中很常见,在田径、体操、球类及武术等项目的运动损伤中,肌肉拉伤均排在前两位,而腿部是最易发生肌肉拉伤及韧带拉伤的部位[2]。目前,肌肉拉伤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针灸、中药外敷、推拿、理疗等。笔者运用交叉对应点运动针法治疗急性大腿肌肉拉伤,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我校急性大腿肌肉拉伤学生83例,所有患者均因训练或训练结束后出现大腿部位的疼痛、功能受限或不能进行正常运动训练而就诊。年龄10-19岁,平均年龄13.46+1.8岁,病程数小时至1周。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有急性运动损伤史;②局部疼痛、压痛,肿胀,肌肉紧张;③抗阻活动痛;④膝、髋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排除标准:①伴有骨折、脱臼者;②肌腱撕脱伤、肌肉断裂,损伤局部肿胀明显,有明显皮下出血或血肿,拉伤部位有凹陷者;③极度怕针或有晕针病史者;④不适合针刺治疗的其他情况。
1.3 研究方法
1.3.1 交叉对应点取穴法
在患处对侧上臂的对应位置寻找1-2个压痛敏感点,敏感点多分布在循行于受伤部位经络的同名经循行部位。比如:左大腿前肌群拉伤(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循行)者,在右侧上臂前面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循行的部位找压痛敏感点;右大腿内侧肌群拉伤(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循行)者,在左侧上臂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循行的部位找压痛敏感点。多处拉伤者根据疼痛程度依次寻找压痛点,压痛点多位于上臂中上段。
1.3.2 针刺方法
根据损伤部位取坐位或站立位,取1.5寸一次性毫针,选压痛最敏感的点常规皮肤消毒后,嘱患者大声咳嗽并主动活动患处,幅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度。医者在患者咳嗽的同时快速进针至肌肉层,进针后施以中等强度的提插捻转手法,同时嘱患者活动患肢,以不出现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为度。疼痛缓解则慢慢加大活动幅度,行针2-3分钟后,留针5-10分钟。留针期间,嘱患者用伤处同侧的手轻轻揉捏伤处,并尝试向各个方向活动患肢,如症状完全消失则5-10分钟后拔针,结束治疗;如还有疼痛或活动障碍则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再次如前行针2-3分钟,或增加另一个压痛敏感点针刺。每次治疗最多重复行针、留针3次,如症状未完全消失则第二天继续治疗,每天治疗1次,最多治疗5天后统计疗效。
嘱患者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一周内适当降低训练强度,缓慢增加运动量。加强训练前热身和训练后放松运动,防止再次拉伤。
2 疗效评定
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膝、髋关节各方向活动自如,无牵扯感等不适,不影响正常训练。
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行走自如,日常活动无不适感,仅髋关节向某个特定方向较大幅度活动时有轻微疼痛或牵扯感,可进行恢复性训练。
好转:症状减轻,行走基本正常,不能进行专项技术的训练。
无效:经治疗症状无改善。
3 结果
83例患者中,痊愈56例(67.47%),显效18例(21.69%),好转7例(8.43%),无效2例(2.41%)。总有效率97.59%。多数患者治疗1-3次,其中,治疗1次的23例,治疗2次的29例,治疗3次的18例,治疗4次的8例,治疗5次的5例。
4 讨论
肌肉拉伤在运动员中的发病率很高,极大影响运动员的生活和运动功能,治疗不当或反复拉伤还会导致瘢痕形成、运动能力下降,影响运动员正常训练和运动成绩,因此损伤后能得到及时、高效的治疗对运动员来说尤为重要。
运动针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在实施手法的同时,指导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部位,以激发经气的一种针刺方法。凡是针刺期间配合运动的治疗方法,皆属于该范畴[3]。近年来运动针法被广泛运用于软组织损伤、疼痛类疾病的治疗,且疗效显著。行针、留针期间配合肢体运动,能使痉挛紧张的筋肉得到舒展,增强弛缓肌肉的张力,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加速水肿、瘀血的吸收和消散[4]。运动属祖国医学“导引”的范畴,以动为用,通过运动疏通全身经络、宣通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疼痛缓解,功能障碍随之得到改善。医者指导患者运动,关注患者的活动和疼痛缓解情况,而患者将运动注意力集中在病变部位,达到调治“医者之神”和“患者之神”的目的。[5]
肌肉拉伤后治疗的目的是减轻渗出、缓解症状、恢复功能。在损伤早期,尤其是48小时内,在损伤局部上的不当刺激有可能会使局部渗出增多,从而加重症状,而在远离损伤部位的操作可以避免这一弊端。自古以来,众多医家治疗经脉阻滞、气血不通引起的肢体疼痛和活动障碍等病症,多选远离痛处的部位施术。《灵枢·官针》云:“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缪刺论篇》载“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针灸大成》亦载:“巨刺者,刺经脉也,痛在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左痛刺右,右痛刺左,刺经脉也。”郑慧敏等人临床研究表明,巨刺针法缓解疼痛的作用和即刻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6]。有实验证实,巨刺能加速骨骼肌管的终末期分化、促进肌管成熟和骨骼肌功能的重建,加快成肌分化和成熟肌管的形成,从而促进损伤骨骼肌的修复[7]。
综上所述,选取对侧上臂的痛点针刺治疗大腿肌肉拉伤,综合运用了远道刺、巨刺、缪刺,避免对局部的刺激,且方便暴露施针部位,便于活动患肢,结合运动针法从而提高针刺疗效,具有取穴少、方法简便、痛苦少、易于被接受、疗效显著等优点,而且在损伤早期即可开展治疗,不受治疗场所限制,在运动场、比赛间隙亦可施治,符合运动员损伤后对治疗的高要求,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