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野下加强体力活动与防治慢性病*
2020-11-25肖梅
肖 梅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78)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健康转型时期,社会转型造成慢性病的发生快速增长,慢性病防控面临的挑战,而体力活动不足是慢性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建设“健康中国”等重大任务作了深刻阐述。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1]。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重视体育运动,加强身体锻炼,通过适当体力活动预防慢性病,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 中国的慢性病现状
1.1 社会转型造成慢性病的发生快速增长
快速的工业化、老龄化、城镇化,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慢性病的发生快速增长。2010年中国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表明,超重3.05亿人,肥胖1.2亿人,糖尿病9681万人。《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报道,中国有慢性病患者2.6亿人,占总人口20%[2]。《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报告显示,癌症发病率呈增长趋势。2007-2016年中国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下降、死亡构成比上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3]。
1.2 人口老龄化造成慢性病快速增长
我国早在2005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我国老龄化程度将突破30%。2014年北京疾控中心报告:男性期望寿命80.22岁,健康期望寿命61.40岁;女性期望寿命84.50岁,健康期望寿命62.06岁。可见有20年的时间人处于非健康状态、带病生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延长,而慢性疾病主要是老年人发生的疾病,慢性疾病高发与老龄化有直接关系,主要表现为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癌症等慢性病高发。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智能化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群成为潜在慢性病群体,慢性疾病发病年龄呈低龄化趋势。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019年11月21日,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
1.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给国家造成非常重的负担
在导致死亡的原因中,心脑血管疾病占4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慢阻肺等占43%,其他疾病占14%,慢病导致的死亡占我国总死亡的86.6%[4-5]。2009年,慢性疾病医疗花费占所有疾病的69%。慢性病给国家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这已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更是一个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发展问题。
2 体力活动与慢性病
2.1 慢性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从生物学和医学角度来看,慢性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有遗传易感性、老龄化和不良生活方式(如运动不足、抽烟、喝酒、心理精神状况差等)。我国脑卒中发生率与美国、英国、日本相比高若干倍,脑卒中发病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血压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有效率低。我国心脏病发病率远高于日本。与其他国家,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饮食不健康、缺乏体力活动、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引起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从而引发脑卒中、冠心病,甚至死亡。其中体力活动不足是慢性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2 国内外体力活动不足的现状对比
体力活动不足是21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全球范围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占43%,而不良生活方式是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的根本原因。美国的死亡原因中,吸烟占18%,不良生活方式和缺乏运动占16%,酗酒占3.5%。
我国民众体育活动参与比例处于较低水平。《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常运动比例较高的年龄段是60-69岁,达到18.2%。据《肥胖综述》相关研究显示,常运动人口比例从2002年大城市34%和中小城市的45%,锐减到2012年全国占比18.7%。我国体力活动不足的现状非常严重,这也是造成慢性病高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适宜的体力活动对人体健康有益处,有利于降低血压、改善糖脂代谢、保持适宜体重,对多种慢性病有预防和控制的作用。
3 体力活动防治慢性病
3.1 体力活动降低冠心病风险
冠状动脉疾病的致病因素很多,如高血脂、高血压、肥胖、高血糖等,体力活动对这几方面都有良好的预防和控制作用。经常坚持运动可以降低安静时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可以改善高血脂症状;有规律的体力活动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使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长期坚持运动可以改善糖脂代谢,延缓动脉硬化,减少运动时血压升高的幅度和血压的波动,提高机体的血压调节能力。体力活动具有降低冠状动脉疾病发生风险的作用已经得到多方重视,提高体力活动水平能有效防治冠心病。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针对不同个体予以指导是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3.2 体力活动降低癌症风险
国内外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全球25%的癌症发生与超重及静态生活方式有关,适宜运动可以降低癌症风险,减少50%的乳腺癌死亡率和发病率,减少60%的结肠癌风险[6-7]。体力活动通过多种机制降低癌症风险,包括抗氧化,降低性激素,调控机体神经内分泌机能、糖脂代谢激素,改善身体成分、抗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系统等。腹部肥胖是重要的致癌因素之一,体力活动可以达到减少身体脂肪的目的,降低身体脂肪含量对预防癌症有重要作用。癌症的愈后康复情况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在各种癌症的常规手段中,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法均会不同程度损害患者机体,使其免疫功能降低,对患者的预后康复不利。体力活动作为癌症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进行体力活动可以调控机体抗炎症反应及神经内分泌机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运动对癌症患者是安全的、有效的,高强度间歇运动对提高癌症患者健康体适能和生活质量作用较大[8]。由于体力活动能改善、降低癌症发病风险,逐渐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
3.3 体力活动降低糖尿病风险
运动对糖代谢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以显著缓解胰岛素抵抗,达到降低血糖、防治糖尿病的目的。体力活动可以调节胰岛素水平,中等以上体力活动每增加500Cal可降低6%的糖尿病患病风险,每天体力活动消耗3500Cal可降低42%的患病风险。糖尿病患病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肥胖,可通过体力活动、饮食控制肥胖的发生、发展[9]。对于糖尿病患者,一方面可通过药物来控制血糖,另一方面可通过调整膳食、适当增加体力活动来控制血糖。应该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在进行体力活动时,应注意防范意外风险的发生,应根据病情和用药情况,制订科学的运动方案,包括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间,把控好总运动量,使其在安全的范围内,才能达到防治的作用。这需要患者与医生进行有效沟通,共同来完成。
3.4 体力活动改善心肺耐力
加强体育运动,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过去30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心肺耐力是体质健康标准组成的核心要素,低水平的心肺耐力和较高风险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和多种癌症发生率密切相关。心肺耐力也被称为“心血管机能”或“有氧能力”,是指人体的心脏、肺脏、血管、血液等组织的功能,它负责氧气与营养的输送以及代谢废物的排除。由于心肺耐力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2016年美国心脏协会将心肺耐力作为人体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运动可以提高心肺耐力,进而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但是体育锻炼的最佳模式仍存在争议。中等强度的持续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心肺耐力,提高有氧适能,因此成为一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健身方法。
3.5 体力活动降低死亡风险
提高体力活动水平可以显著降低死亡风险,其中全因死亡风险可降低约40%。适当的体力活动可以防止体重增加,增强心肺和肌肉功能,促进骨骼健康,预防跌倒,减轻抑郁。体力活动可以减少40%的心脏病风险,减少27%的中风风险,减少50%的高血压发病率;适当的体力活动可降低早死、心血管疾病、中风、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结肠癌和乳腺癌等的疾病风险。体力活动既增强体质,又增强心肺功能。体力活动对减肥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要想预防慢性病,就需要进行科学的运动。对不同慢性病以及潜在的亚健康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运动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这项工作需要政策支持和各部门的合作,需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4 科学运动是预防控制慢性疾病的有效策略
4.1 体医融合,防治慢性病
运动防控疾病的目的是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有大量的亚健康人群需要通过加强体力活动来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达到身体功能最大程度的康复,这就需要非医疗手段的健康干预措施,需要体育行业与医疗行业的深度融合,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借鉴国外的先进治疗经验,国内医疗机构开始纷纷建立心血管疾病康复科,通过体力活动对心血管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国外医疗机构实践证明,其康复效果非常好,但国内接受这种服务的人群非常少。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主动宣传有氧运动。医疗机构和医疗从业者是国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极大,应大力倡导科学运动防治慢性病,大力倡导科学健身,大力倡导有氧运动。
4.2 倡导体力活动,防范运动风险
加强非医疗健康干预的风险控制。在体医融合过程中,体育专业人士和医生一起制定运动处方,对实施过程中的健康风险进行控制。此外,应就运动处方会导致哪些健康风险进行有效分级,对运动处方降低慢性病发生的风险因素进行深入广泛地研究。提高医生运动处方的知识水平,鼓励医疗机构推广运动处方。在体育健身行业中,做健康评估的少,关注疾病危险因素的少,关心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更少,所以要改变健身指导员的健身理念,提倡科学健身,有针对性的因人而异的制定运动处方,而不只是简单的健身锻炼。另外,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体医融合产业化发展,丰富非医疗的健康干预手段。
4.3 提倡体力活动,健康端口前移
提倡主动运动、积极运动,将慢性疾病预防端口前移,鼓励人们多参与各种各样有趣的运动,多开展针对亚健康群体的科学健身运动活动,改善亚健康人群体质健康状态。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防治慢性病的媒体宣传,从不同角度大力宣传科学健身的好处。不断收集和更新防治慢性病科学论证,并应用到实践中去。
4.4 国内外体力活动的策略与实践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一要适当运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150-300分钟/周,每次至少10分钟,抗阻练习2-3次/周,柔韧性练习2-3次/周,综合功能练习2-3次/周。二要进行体力活动,如步行、骑车、上楼梯、购物、家务劳动等,减少静坐少动行为。
针对我国现阶段慢性病人群上升、体力活动不足的现状,为实现《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的2020年目标,建议将“运动是良医”“运动处方库建设”写入《全民健身计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5.3亿人。建议大家积极参加各种体育和娱乐活动;通过专门锻炼,保持肌肉和关节功能;日常生活“少静多动”。
5 结论
我国人民群众的体力活动现状不容乐观。体力活动不足导致的各种慢性疾病,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和寿命,还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适宜的体力活动可以促进健康,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加强体力活动可以有效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
社会各方应对预防和控制慢性病予以支持和保障。一是加强体育科研方面研究。体力活动与公众健康作为一个新的科学,融合了多种科学,如流行病学、运动人体科学、行为科学和环境卫生科学。一方面要采取多学科协作,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体力活动与公众健康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在研究中要强调决定因素的研究,深入了解人群的体力活动情况,设计旨在增加体力活动水平的干预研究。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体力活动应该成为促进公众健康的一个单独的重点领域,需要多部门联动合作,包括体育、卫生、教育、交通、城市规划、通讯等部门。三是创造有利于体力活动的环境,增加体力活动场所,鼓励交通性体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