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微视频,让语言表达焕发生机
——基于阅读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策略探究
2020-11-25庄欣怡
庄欣怡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小学 福建 厦门 361000)
教学所用的微视频时长一般在5—10分钟之间,最长的一般不超过15分钟。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提升,现阶段利用微视频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将微视频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积累、创新,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善积累,令语言表达言之有物
1.1 随手抓拍,广开材路。针对孩子积累意识缺失的现状,引入“微视频”可以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动手捕捉生活中点点滴滴有意义的瞬间并将其收集记录成辑,这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积累和搜集素材的能力。于是,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手拍录下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幅画面、一段视频等等;紧接着课上将课前搜集的学生拍录下的视频内容进行筛选播放:有的学生记录了放学路上乱闯红灯的一幕,有的同学记录了晚上爸爸妈妈一起整理家务时的温馨对话,有的学生记录了周末科技馆体验的有趣画面,还有学生让父母为其拍摄了早晨赖床的情景,还有小女生记录了自己扎麻花辫的过程,还有的同学与小猫逗趣的场景……内容之丰富、题材之新颖超乎想象!课上,当这些源于生活的熟悉有趣的画面一播放,立刻燃爆“趣点”,大家瞬时你一言我一语地在各自小组中讨论起视频中的情景:有的孩子在想象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有的孩子在想象周围可能会有哪些意外发生,还有孩子将自己的经历与之联系起来并发表自己的想法,更有些孩子表示自己也要学着这么去实践实践……接下来,我让同学们选择其中最有趣的一个微片段,就像给动画片配音一样,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旁白的设计,孩子们欢呼着提笔即写。那一张张稚趣的笑脸和那行云流水的文字早已无需老师多言了。这样的语言表达的素材不仅真实广阔,内容更是跳脱了所谓“谋篇布局”、“文章结构”、“逻辑修辞”等技术层面的要求,孩子们就像放飞的鸟儿,在自己的草原上疾驰翱翔。这样自然地引导学生养成“随手抓拍”生活的习惯,在生活中积累点滴素材,广开“材”路,令学生的语言表达言之有物。
1.2 坚持记录,积累成辑。要提高表达能力,必须注意记录生活。正如福楼拜教导莫泊桑时所说:“要用很长的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记录的特点。为了要描写一堆篝火和平原上的一棵树木,我们要面对着这堆火和这棵树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我们发现了它们和其他树、其他火不相同的特点的时候为止”。虽然已激发了抓拍生活的兴趣,可学生往往只是一时兴起,然后只在短时间对事物进行限时观察,这些观察往往只流于表面,一闪而过,观察内容的破碎、零散决定了记录无法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时,笔者顺势对学生的“随手抓拍”提出更高的要求——“积累成辑”。于是,在上《蟋蟀的住宅》一课后,笔者让孩子们选择一到两种自己最感兴趣的动植物,进行一至两周的持续拍摄,将每天拍录的内容记录下来。习作课前,笔者精心挑选并剪辑班级学生们拍摄到的各种有趣的动植物生长活动的相关视频,搜集成辑并取名为“动植物成长微辑系列”,这里分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系列。课上先进行播放,拍摄者别出心裁的拍摄内容、新颖独特的拍摄角度以及连贯性的完整拍摄方式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也紧紧抓住了大家的眼球,孩子们个个看得津津有味:有的孩子拍摄了小鸟在自家屋檐下如何筑窝,有的孩子记录了种植茶花的过程,有的孩子记录了蚂蚁如何搬家……孩子们沉浸在新奇的动植物世界中无法自拔。最后,让孩子们将观察到的动植物特点以及生活习性与自己的想象相结合后写下来,精彩纷呈的语言自然流泻于笔尖。持续观察,坚持记录,系列化搜集、拍摄,鼓励孩子们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坚持深入探究,激发孩子回归生活,探究生命的本源,也令语言表达更富有真实性和趣味性。
2.善运用,令语言表达言之有序
2.1 定格特写,细节有序。利用微视频定格、放大的特点增强学生细节描写的条理性。比如动作细节的描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的教学,笔者在引导学生连续性动词学习的过程中,播放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视频,将视频定格在“拉”、“扯”、“拽”、“托”、“揪”等一系列动作上,以生动形象的定格画面分解了连续性动作,引导学生将细节放大、延展并加以想象;接着,再将这段摔跤的视频用较慢的速度连贯播放一遍,就这样“动静结合”,学生很容易就能将这看似一闪而过的复杂画面拆解成一个个简单具体的有序画面,很好地引导了学生将动作的发生过程拆解并有序表达。
依据“先扶后放”的原则,紧接着放手让学生将连续性动词用在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次活动描写上,孩子很自然的能将“一秒钟的事儿写成了四百字”。比如有学生在写百米跑步的瞬间,有条理的将动作依次分解为:准备、助跑、起跑、赛跑、冲刺、惯性跑、停下,再加上想象、联想以及周围环境的描写,点面结合,画面感十足,表达自然也就生动具体了;有的学生写到包水饺的过程,有条理的将动作分解为揉、擀、舀、捏、拉、包几个步骤,加上心理的描写,表达上更富层次感。
2.2 首尾一贯,布局有序。教师指导学生表达时,不仅要关注“细节有序”,更要做到“通篇有序”,即:根据主题要求,把散乱的材料条理化,以求布局得体,层次分明。这样,内容才能表达得自然流畅,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感。这时,微视频的引入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整体表达的条理性。比如:在《桥》一课教学中,笔者先播放了微视频,让学生说说故事的内容。这时,学生说视频先播放了老汉在洪水中不顾自己的安危拼命疏散人群,但却坚决阻止青年走在队伍的前面,最后又将生的希望留给了青年,正当大家对两人关系充满疑惑之时,故事的最后点明了他们的父子关系,令人恍然大悟。接着,我问学生对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感想?这时有学生说了,故事一开头先设置了悬念,吸引他们紧张地往下探寻原因,最后用结尾来解释悬念,故事出乎意料却又合乎情理,这样的文章结构很刺激,避免了平铺直叙,更具曲折性和吸引力。于是,学生学会了“悬念设置”这一谋篇布局的表达方式。紧接着,笔者惊喜地发现,班级许多孩子学会用上了“设悬念”的开篇方法,为表达增色不少。
再如:学生在写游记时往往无法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描写,文章结构凌乱。于是,在《颐和园》一课教学中,我特意将作者游览的顺序打乱,变成了“长廊—昆明湖—万寿山上—万寿山下—十七孔桥”的顺序,待微视频播放后问学生:这样可以吗?学生异口同声说:“当然不行!这样岂不是走到头晕!”见学生已经悟出了有序布局的重要性,教师便开始用有序地播放游览的地点,随着镜头的移动,学生的表达自然也变得有序了。这比教师生硬空洞地强调表达技巧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3.善创作,令语言表达张扬个性
3.1 创意表达,情感真挚。“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明确要求,教育学家朱光潜说:“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一切语言来之于情,情动于衷方能成于文。现在的教学实践中,语言缺乏新意,落于俗套已成为学生表达的最大弊端,最大的原因在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处于被动,不忠于内心,教师也不够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而微视频的介入,有利于改善这一现状。于是,笔者在“创意表达课”上巧借微视频,让学生当了一回“配音员”,尝试着为动画片《疯狂动物城》中的一个小片段进行创意旁白,孩子们一听都乐得手舞足蹈。首先,将视频进行无声播放,孩子们根据播放的画面不仅要配上设计的旁白,还要注明旁白的语气和神情;接下来的创作,不同个性的孩子创编出了不同个性的表达:调皮的孩子将表达设计的俏皮可爱;温柔的孩子将旁白增添了温暖的色彩;内向的孩子少了对话补白,多了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紧接着,让孩子们先在小组内搭档表演,然后小组推荐出最佳创意旁白之作,最后让学生上台亲自进行表演。个性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真挚的表达让每位孩子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3.2 创意构思,放飞想象。培养学生对文章整体的创意构想,笔者也继续进行了探究,即剪切几段不同的微视频片段,然后让学生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把这些孤立的视频片段串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笔者在课上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从《怕老鼠的大花猫》、《猫和老鼠》和《舒克与贝塔》这三部都是关于老鼠和猫的动画片中分别剪切出三个微视频片段,在这三个片段的衔接之处留下空白;接着,让学生在故事的串接中进行补白,这时的学生仿佛化身为动画片里的编剧,个个摩拳擦掌,开始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不一会儿,大家就把这零碎的故事片段串编得跌宕起伏、妙趣横生;最后,让孩子上台讲讲自己串编的故事,上台的孩子眉飞色舞,一边讲一边演,听故事的孩子更是被串编的故事情节逗得前仰后合!下课铃响了大家还舍不得离开教室,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呢!女生创编了“猫生病,老鼠不计前嫌地照顾”、“一起跳舞画画,互相帮助,建立了纯洁的友谊”等温馨的故事环节;男生创编了“一起打电动,建立了游戏情谊”、“老鼠被欺负,猫义气相挺的英雄故事”等等。瞧,这样充满创意的串编,令表达充满了更浓的趣味性,不仅让学生乐于表达,更让他们明白了故事要“一波三折”才会更精彩。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已成必然,“微视频”等“网络新星”将为我们的教学实践引领新的方向,也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更大更闪亮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