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技术在COVID-19疫情中的使用现状

2020-11-25王婉晨韩昱苏王方维武学润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20年6期
关键词:放射科影像学病灶

王婉晨 韩昱苏 王方维 武学润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0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新发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短期内迅速传播的特点[1]。因其极高的传染性及蔓延性,在短期内对人民及国家造成了巨大危害。目前,疫情在我国虽然已处于可防可控状态,但在全球疫情爆发蔓延的背景下,我国仍不能放松警惕,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任重道远。

COVID-19 主要的临床诊断方式包括核酸RTPCR 检测、CT 影像学检测以及实验室常规生化检测[2]。而胸部CT 检查因其检查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不易受层面以外结构干扰、易于推广普及等优势[3],在此次COVID-19 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CT 检查列入了临床诊断的依据[4]。本文通过总结COVID-19 疫情中CT 检查的作用及其应用现状,以期对今后的疫情诊断及防控工作有所参考和借鉴。

1 CT 检查在COVID-2019 疫情中的应用

1.1 CT 检查发展现状

CT 又名计算机体层摄影,是一种可以对人体内部组织器官进行病变检查的仪器,由计算机和内部扫描系统组成。CT 机最早出现在20 世纪70 年代,最初的CT 机作用仅是检测患者头部,随着技术的发展,CT 技术逐渐运用到了人体的各个器官的检查中[5]。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CT 技术获得了质的飞跃,从单层扫描发展到了多层面连续扫描,螺旋CT 从最初的单层到现在最高的256 层,这种质的飞跃大幅提升了CT 检查的清晰度以及检验结果的精准度,而至今大多医院使用的是64 排螺旋CT[6]。

1.2 CT 检查在COVID-19 检测中的优势

作为COVID-19 诊断金标准的核酸检测由于目前临床送检存在假阴性的可能[7],其确诊时间同样较长,需要2~4 天,但较长的确诊时间难以确保诊断的时效性,易造成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发展为重症等不良事件[8]。CT 检查可以直观、快速、准确地显示病灶,使其成为疑似患者诊断首选方法[4]。其对于COVID-19 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地位,且在COVID-19 疫情爆发初期,核酸检测尚未普及,普及率较高的CT 检查同样对于疫情早期的诊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COVID-19 防控的主要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CT检查、胸部超声和胸部X 线摄影。在COVID-19的诊断中,CT 检查对于女性患者的诊断准确性较X 线摄影高,且对于患者阳性预测值高于X 线摄影[9]。胸部超声与CT 检查相比,其对于类似肩胛骨下方等高密度区域难以穿透,有漏诊的可能,此外,胸部超声无法检测到未累及胸膜的病变,对于COVID-19 的诊断有着较强的局限性[10]。以此观之,如不考虑辐射、便捷程度、医院配备等问题,仅考虑诊断准确性,胸部CT 检查无疑是COVID-19 的影像学诊断首选。

1.3 CT 检查下COVID-19 的临床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 检查分期主要分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和缓解期4 期[11]:①早期:病灶多呈双肺散在、肺外周或胸膜下散在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通常不累及整个肺段,可伴有肺支气管束增粗。CT 表现不明显,同时早期患者症状不典型。②进展期:病灶进一步发展,可累及多个肺叶,部分GGO 融合扩大,病灶以GGO 灶为主,同时部分病灶密度增高,部分实变。小叶间隔增厚明显,可见“铺石路”征。临床表现有较明显的发热、咳嗽。③重症期:双肺大片状、弥漫性病变,以实变为主,伴多发纤维索条影,病变严重时呈“白肺”表现。临床表现为气促和呼吸困难,原因为弥漫性肺泡损伤所致大量黏液性物质堵塞肺泡及小呼吸道所致[12],此期患者病死率最高。④缓解期:双肺病变范围、实变病灶明显减小甚至消失,患者临床表现明显好转。

2 CT 检查在COVID-19 中的隔离防控

2.1 规范COVID-19 检测操作流程

在COVID-19 的CT 检查中,放射科技师会间接或直接的接触到患者[13],而感染控制一直是放射科的薄弱环节,未受过隔离防护规范化培训的工作人员感控意识较差[14],规范操作流程成为重中之重。放射科技术人员进行CT 检查操作时,应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原则[15]。同时,应加强科室所有人员的标准预防基本知识、医疗隔离技术以及COVID-19 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有关佩戴口罩、穿脱隔离衣、防护服等操作的培训、演练和考核。规范穿戴、脱卸防护用品可有效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和医院感染[16]。根据目前研究成果,COVID-19 主要经飞沫传播及接触传播[17],在放射科技师接触患者时应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空气隔离的防护措施[18]。

2.2 CT 检测COVID-19 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CT 检查相关消毒事项可参照《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19],合理使用消毒剂,从而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流行[20]。消毒方面各个放射科室采取措施略有不同,大致分为如下4 项:①物表消毒:物体表面、地面可使用有效氯消毒液进行消毒,不耐腐蚀的物品消毒可使用70%~80%的乙醇进行消毒。乙醇有易燃、易挥发的特性,故不适合大面积消毒使用。如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可先以一次性吸水材料清除污染物,再以50~100mg/L 二氧化氯浸泡后的抹布覆盖30min再擦拭消毒[18]。②设备消毒:实践证明,0.05%含氯消毒剂、75%乙醇和双链季铵盐消毒湿巾3 种院内常见擦拭消毒方式中,含氯消毒制剂是我国常用的消毒方法,医院常备,获取方便且成本较低[21]。但因此类消毒制剂对于金属有较强的的腐蚀性,CT 机架或检查床等多为金属外壳,频繁的擦拭易造成腐蚀而导致磨损、老化,使其使用寿命降低。此外,由于其不易挥发且有刺激性气味,在较为密封的CT 机房使用含氯消毒剂,容易大幅降低患者就诊舒适性。与之相比,75%乙醇操作更加便捷,且腐蚀性和刺激性都更弱[22],不过由于其较易挥发,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难以保证持久有效的消毒效果。季铵盐消毒湿巾消毒效果最为稳定,其为广谱非氧化杀菌剂,同时有着较强的水溶性,能减弱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硬水等不利因素影响。季铵盐消毒制剂对金属腐蚀性较弱,适用于医疗仪器的长期消毒[23]。使用84 消毒液消毒时需加以注意,因其会在CT 机表面形成膜而出现扫描中断的情况[18]。③空气消毒:日常情况加强通风,消毒时先关闭中央空调,后采取空气消毒机内加入50~100mg/L二氧化氯消毒液消毒或紫外线消毒机进行消毒[24]。④终末消毒:每一例疑似病例检查结束后应及时进行终末消毒。

2.3 CT 检测COVID-19 的其他防控措施

对于放射科室的疫情防控还可设置COVID-19应对处置组,以明确科室人员分工,由参与过一线抗击非典等传染病经历的医务人员担任组长,其负责科室成员的感控培训、督导个人防护、落实消毒等等;也可对科室结构进行区域划分,执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5],设立“两通道和三区”,分别是医务人员通道、患者通道、检查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18];对于CT 检查诊断COVID-19 虽然本身自动化程度已经较高,但放射科技师仍需要近距离接触受检者以矫正姿态,无疑大幅增加了医患之间交叉感染的风险。目前有研究者正在研发无人CT智能姿态识别,以智能算法努力避免医患之间的接触以达到防控的目的[26]。有关放射科COVID-19 防控措施还涉及较多方面,限于篇幅,本文难以在此一一叙述。

3 CT 检查在 COVID-19 疫情中的问题及进展

3.1 COVID-19 疫情中CT 检查的智能化

在COVID-19 爆发时期,疑似病例数量急速增多且需短期内确诊,这种情况下难以完全依靠核酸检测,这时需要CT 检查以协助尽快确诊,而众多的病患以及大量的影像判别对于人数有限的影像科医师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于CT 复查,病灶的实性范围改变或病灶范围的变化均代表着病情的转变,对于影像学诊断以及病变的了解较为重要[27]。目前对于COVID-19 的影像学诊断多以影像学医师手动测量或肉眼观察为主,其中的误差无疑影响诊断评估的准确性。随着计算机、大数据等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技术帮助医师提高工作的效率以及精准率[28]。有研究指出[29],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对于COVID-19 病灶的范围判断和诊断已可和肉眼观察有较高的一致性,对于病灶总体积、内部磨玻璃影、实变体积相关数据均能进行准确的量化评分,对于影像学医师的效率以及诊断的准确性都有较大的提升。

3.2 COVID-19 中多次CT 检查的辐射问题

CT 检查作为COVID-19 重要的检查手段,患者在治疗或诊断过程中可能会进行多次的CT 扫描,高频次使用常规剂量的CT 检查可能会因辐射剂量的增加而使患者受到潜在的风险而诱发其他问题[30]。降低CT 检查的辐射量成为专家学者们一直讨论的问题。此类问题最早可追溯到1990 年Naidich 等人[31]初次提出低剂量CT 的可行性。如今,有研究成功地完成了低剂量多层螺旋CT 成人胸部扫描,在降低了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了图像质量[32]。而在COVID-19 疫情中同样有研究基于西门子16 层螺旋CT 扫描机,证实了采用80kV 管电压成像是可行的,初步验证了在COVID-19 的诊断中同时保证低辐射量以及图像质量的可能[33]。

3.3 CT 检查应用于COVID-19 的复查

在COVID-19 疫情中,少部分患者在出院以后,由于停止治疗或某些原因导致病毒有着重新复发的可能[34]。如以肺结核病的治疗为例,患者在进行抗结核治疗后,在1 个月内病情即可得到有效控制,难以检测出结核杆菌,但其并未根除,仍需6~12个月的持续用药方可彻底痊愈[35]。而COVID-19 患者在肺部影像学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吸收好转之后,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继续接受治疗。因此,可以考虑进行血清学和PCR 双重检测,同时检测核酸和抗体以确定COVID-19 患者进入恢复期[34]。

4 总结及讨论

COVID-19 作为β 属的新型冠状病毒,具很强的对人感染能力[36],疫情的防控成为了重中之重。而如今作为COVID-19 诊断金标准的核酸检测由于有一定的假阴性的可能以及难以确保时效性,故直观而迅速的影像学检查对于COVID-19 的诊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CT 影像学表现对于每例患者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37]。对比其他影像学检查对于COVID-19 的诊断,CT 检查有着低漏诊率、高分辨率等优点,使其成为了COVID-19 的影像学检查最重要的一环。但在如今的CT 检查中,放射科技师不可避免地会与患者有着近距离接触,因此,应严格实施COVID-19的防控相关方案,以医师“零感染”为目标。

在疫情期间,有诸多研究指出了当前CT 检查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如:正常CT 检查的电离辐射危害较大[38],且诊疗过程中无法避免多次CT 检查,应以低剂量CT 扫描为主要发展方向;放射科医师肉眼观看CT 检查结果精准度及效率较低,无人CT 智能姿态识别算法成为发展目标,从一开始KE 等[39]的AlexNet 模型,到近年更精准的OpenPose 模型[40],已然可以运用于康复情景交互[41]。CT 检查无人化、智能化将会逐渐变为现实。

疫情虽然不断升级,但人们对于各种疫情相关诊断措施研究的脚步从未停下。期待着伴随人类诊断COVID-19 手段的不断发展,COVID-19 被人类克服的那一天能早日到来。

猜你喜欢

放射科影像学病灶
放射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我国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放射科专业基地入科教育的实践探讨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PSMA-靶向18F-DCFPyL PET/CT在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病灶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术中超声在颅内占位病灶切除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