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探析
2020-11-25郑羲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郑羲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一、体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下功夫,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体育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体育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内容多样,课程空间大,形式多变,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更为直接、深刻的影响,通过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更加容易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体育活动的开展,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使得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等深入人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思政的问题
(一)缺乏思想认识
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体育课因为开展的场地、形式等各种原因,一直有别于其他学科,单纯的只是以教授学生体育竞技知识,培养学生体育竞技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等与体育健康相关的目的为教学目标,而忽略了体育教育中的思政元素。高校体育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的全面认识,认为教学仅仅是上课本身,学生的思政教育是思政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事,而与自己无关,没有在思想上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体育课程教育中的思政意识较为淡泊。
(二)缺乏思政教育专业知识与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大多是体育院校或综合大学体育专业背景,掌握与体育课程密切相关的体育教育训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知识,普遍缺乏对于开展课程思政的政治学、社会学等思政专业知识,因此在进行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时,由于能力上的不足,很难找到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导致融合生硬、效果欠佳的现象。
(三)缺乏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当前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师更多的关心个人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唯结果论、唯成绩论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忽略课程育人的作用,因此建立健全相关评价激励机制,才能激发体育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作用。
三、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充分挖掘高校体育教育中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立德成才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课程教学目标的首位,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2]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而是要充分发挥其中思政教育的作用,从专业课中提取出思政教育的元素,使其成为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载体,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实现思政政治教育、思想价值引领。
1.通过体育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从1932年只派一名运动员只身前往洛杉矶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运动员许海峰夺得第一名奥运会金牌,再到 2008 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我们早已经迈向体育强国。通过开展中国体育发展史、体育外交史等体育历史发展的体育课程,让学生了解体育发展在国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不懈奋斗的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体育教育中。
2.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
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为党培养可用之人,为国培育可造之才,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体育学科的教育对于这一功能是其他学科都难以比拟的。体育道德规范是每个参与体育活动、竞赛的人都必须要严格遵守的组织规则,纪律规范。从运动竞技场上的公平公正竞争,对比赛规则的严格服从,到对裁判、对手、观众的尊重,再到面对压力表现出的不屈不服不放弃的表现,都可以通过体育教育的方式,以更加鲜活的材料和事迹以及自身的参与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
3.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意识
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我国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的今天,仍然有很多国家和地区没有摆脱新冠病毒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受影响。而我们之所以能取得抗击新冠病毒初步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能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办好事,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无疑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而体育活动是群体性特征较为明显强烈的活动,通过体育教育开展体育活动,使得体育教育成为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特别是一些集体性的体育项目,目标性很强,参与人数众多,对每个学生都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通过项目的开展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4.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心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3]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由于缺乏抗压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不断增多,而参加体育锻炼和互动能明显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通过体育锻炼能让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和释放,通过竞争、比赛等方式让学生的情绪得到宣泄,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实现途径
高校体育教育主要依托于体育课程的开展,体育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指实践教学,包括个人项目、集体项目、表演类项目、课外体育活动等。可以充分发挥不同体育课程的特点,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
1.个人单项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单人体育项目主要有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小球类竞技项目。通过这些个人体育项目的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思想品质,提升勇于挑战自我、严于律己的心理品质,提高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道德品质,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思政教育。
2.集体项目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集体项目主要有篮球、足球、排球等大球类竞技项目。每一名参与到集体项目中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比赛的过程中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不论是赛场上的加油鼓劲,还是一起进攻时的相互配合,抑或是胜利后的相互拥抱的喜极而泣,就如同“女排精神”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一样,集体项目都能很好的发挥其优势,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协作意识,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3.表演类项目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表演类项目主要有健美操、体育舞蹈、太极拳等项目。这些体育项目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气质、形象、提升个人人文素养等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之一,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体育竞技技能的习得,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
4.课外体育活动融入思政教育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体育课程的延伸。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有早操、体育社团活动、运动队训练以及各类体育竞赛等。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影,而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高校精神文件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深入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将理论知识与体育活动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全面提升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发挥体育教育的思政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学生体质、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也是思政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通过体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可以对传统思政课程理论教育进行有效补充,让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的升华和提高,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