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驱动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0-11-25蔺国松
蔺国松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古城镇九年制学校,甘肃武威 733011)
引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均应进行相应转变,尤其是对于抽象性较强的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更应如此。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学生直观化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1]。
一、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牵引下,学生才能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从而真正吸收和掌握知识。然而,不同于语文、历史等科目,物理学科故事性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借助物理现象嫁接故事,借助物理思维的抽象性设计不同的趣味问题,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特性”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关于声音,其实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只是不被大家关注。大家仔细想一想声音都有哪些有意思的现象呢?”学生:“回声。”教师:“对,回声就属于一种特有的声音现象,还有吗?”学生:“通过说话声音辨别是谁。”教师:“对,除了说话风格之外,我们说话的语调也会出卖我们,待会我们会说到这个问题。还有吗?”学生:“我们倒水的时候,随着暖壶内水量的增加,声音也有变化。”教师:“是的,还有吗?”学生:“狗的耳朵比人的耳朵灵敏。”教师:“嗯,这个也对,这个和听力区间相关。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关于声音的现象都很有意思,也很常见,但是你们知道原因吗?”学生:“不知道。”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会知道,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结合实际设计教学问题
知识源于生活,知识是对生活规律的总结,但是经过总结而提炼出来的知识特别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将抽象的知识进行直观展示,从而使学生理解知识,并加深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认识[2]。
例如,在教学“物态变化”时,虽然物态的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理论内容能够被学生理解,但是对于这些知识的应用学生却存在明显的差异。对此,教师可以先问一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感觉物态变化这一章节的内容好学吗?”学生:“好学。”教师:“物态的六种变化大家都能分辨清楚吗?”学生:“能,从固态到液态是熔化,从液态到固态是凝固,很简单。”教师:“好,既然同学们都觉得简单,老师就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考一考大家,看看大家的应用能力。冬天湖面结冰,是什么物态变化?”学生:“凝固。”教师:“烧水时看到的‘白气’呢?”学生:“汽化。”教师:“自来水管‘出汗’呢?”学生:“液化。”教师:“深秋晚间下霜呢?”学生:“凝华。”教师:“还不错,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挺熟练,老师小瞧你们了。咱们接着来。电灯泡用久了会变黑,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有的学生说凝华,有的学生说升华。教师:“到底是哪种呢?”学生:“先升华后凝华。”教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其中包括几种物态变化,都是什么?”学生:“‘千里冰封’是由水变成冰,这是物态变化中的凝固现象。”教师:“还有吗?”学生:“树枝上的雾凇等现象属于凝华变化。”教师:“说得好,这道题还是有点难度,有同学能够想到很不错。听下面一题,将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来,温度计的示数会怎么变化?”有的学生说升高,有的学生说降低,有的学生说先升高后降低,还有的学生说先降低后升高。教师:“大家分别说一说自己判断的依据?”学生不能准确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教师:“取出温度计后,温度计上的酒精会发生什么反应?”学生:“汽化反应。”教师:“汽化会怎么样?”学生:“吸热。”教师:“那温度计的示数会怎么变化?”学生:“降低。”教师:“但是酒精蒸发完了呢?”学生:“温度回升。”教师:“对了,所以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学生:“先降低后升高。”
三、借助问题,展开物理实验
物理知识的得来离不开实验,而物质知识的学习同样离不开实验[3]。学生从课本角度理解物理知识和从实验角度理解物理知识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学生的亲眼所见胜过教师的万语千言。因此,物理教师应当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物理实验,让学生从中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
例如,在教学“光现象”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对光现象进行简单的说明,让学生对光现象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根据教材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现象并了解光原理。之后,教师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实验设备拿出来,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将水槽、水、激光笔、牛奶等素材发给学生,将实验的过程由学生自己掌握,但是最终要让学生说明并证明自己的实验结果。即便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也要始终在学生旁边进行观察和引导。在看到学生已经摸索出其中的规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停止实验,说一说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学生的实验结果不够准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继续实验。比如,从上面实验中学生得出“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这时,教师不能给予学生通过,而是要求学生重新进行实验,直到学生得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时才可以通过。上述实验还可以证明光的折射现象,这一点虽然并不难发现,但是在学生提出光的折射现象之后,教师要抛出问题,如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比较、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度变化等,以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在学生得出应有的实验结论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拿出光的反射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光反射定律的相关实验。在学生证明光的反射定律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对光的定律进行汇总。
四、纠正问题,促进学生反思
初中物理知识的教学除通过课堂的正向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借助学生的错题进行反向教学[4]。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以学生的错题为例,根据学生的出错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无论学生能否思考明白,教师都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解题的思路或答案,而要引导学生突破自己的思维障碍,探索出答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掌握。
例题: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公式v=s/t可知( )。
A.v与s成正比
B.v与t成反比
1995年,口腔科与心内科共同开设心电监护拔牙联合门诊,成为最早开设的多学科门诊。中山医院医务处处长孙湛说,那应该是一个整合门诊的概念。1999年开设泌尿外科与放射科两科联合门诊,胸外科、呼吸科与放射科三科联合门诊等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
C.s与t成正比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学生在选择时A、B、C、D 都有选的,但是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教师:“对于这道题,同学们选哪个的都有。现在我们就进行一场讨论,选A 选项的同学,请说一说理由。”
学生:“根据公式就可以判断。”
教师:“那B、C 选项根据公式不能得出吗?”
教师:“听上去还是挺有道理的。但是,正如你所说,s和v、t成正比,那么A 选项是不是也是表述不全面呢?”
学生:“应该是。”
教师:“你们再考虑一下。现在请选B 选项的同学说一说理由。”
学生2:“由公式可知,A、B、C 三个选项都是正确的,但是正如刚才所说,A、C 两项都正确,但是它们分别表述不完整,所以选B。”
教师:“如你所说,A、C 选项表述不完整,但是这并不表示A、C 的错误性,对不对?”
学生:“是的。”
教师:“以这个思路排除A、C 选项,理由不够充分。再考虑一下。请选C 选项的同学说一下理由。”
学生3:“题目中说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s与t的比值是定值,所以s与t成正比。”
教师:“说得很好,选A、B、D 选项的同学,你们能想清楚吗?”
学生:“明白了,v和s、t均不构成任何正反比关系。”
教师:“是的,同学们要注意审题,其次要注意在选择答案时要有明确的依据,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要为出题者所迷惑。”
结 语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及时抛出问题,让学生不断产生新问题,然后去探究和挖掘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促使学生不断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吸收知识、理解知识,进而灵活运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