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民族健身操高水平运动队“学训矛盾”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11-25杨乙元康熙张昌爱六盘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灌篮 2020年20期
关键词:运动队体教文化课

杨乙元 康熙 张昌爱 六盘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民族健身操是民族舞蹈与健身操融合之后形成兼具运动性与艺术性的新兴体育项目,具有健身操与民族舞蹈的传统特点。为了进一步落实体教融合战略目标,高校建立民族健身操的高水平运动队,加强对民族健身操专业人员的培养。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由于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及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存在一定的学训矛盾,主要体现为教学与体育训练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优化高校的民族健身操高水平运动队员培养效果,是需要重点思考且解决的问题。

一、体教融合下高校民族健身操高水平运动队的学训关系分析

体教融合更加注重体育与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体育与教育两个体系的优势,探索体育与教育的内在关联,把握二者相互依赖、互相塑造的关系,通过体教融合实现全面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的目标。

体教融合背景之下,如何将体育与教育优化整合,形成全新的育人体系,保证“学与训不分离”,是进一步开展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高校组织开展民族健身操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研究民族健身操专业运动员的体育技能素养与文化素养之间的相关性,积极开展训练与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族健身操运动员的成长过程,初步实现学训融合目标。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仍然存在明显的学训矛盾,影响高素养专业运动员的培养效果。

为了更好的研究体教融合下高校民族健身操高水平运动队的学训关系,本次对高校中民族健身操运动队的学生、运动队教练进行采访调查,具体如下:

1.民族健身操运动队伍中运动员的培养体系包括:自主选择专业课程、非体育专业性质的统一课程、体育专业性质的统一编班,大部分学生会选择“自主选择专业”。这是由于学生对自主性与综合性的培养重视程度较高,能够认识到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综合素养对于体育运动专业发函的重要意义。

2.在优秀民族健身操运动员的学习优惠政策中,发现学校度学生的考察方法主要是“考试加分+减免学分”的政策,这样的政策能够保留运动员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存在的运动员学训矛盾;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民族健身操运动员的课业要求,不利于解决运动员的学训矛盾。

3.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可以看出高校现行的民族健身操运动员培养制度与体制存在一定的疏漏,不能够引导运动员端正对学习的态度,影响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效果。

4.对高校中的民族健身操运动教练进行了解,发现大部分的教练员缺乏对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正确认知,认为“过度重视文化课会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强度”;仅有少部分运动员表示“适当开展文化课,能够满足运动员的学习需求”。这里可以直接看出,民族健身操的学训矛盾,主要是运动训练计划与课业学习计划之间的矛盾,若运动训练占用大量的时间,则会影响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精力;若运动训练的强度制定较低,为文化课训练“挪空间”,则不利于提升运动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二、体教融合下高校民族健身操高水平运动队学训现状及矛盾分析

(一)管理体制分析

从管理体制层面分析,高校民族健身操运动员培养过程中,体育专业训练管理体制与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管理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在对高校民族健身操运动员与教练员的了解之后发现,运动员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完成专业训练与课业学习两项任务,且需要保证能够按照啊计划完成训练目标,需按照规划完成课业学习任务。体教融合之下,加大了对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要求,此时需要进一步调整专业运动员的管理体制内容,平衡管理体制中专业训练与文化课教育之间的关系。现阶段的二者关系是一种“互相冲突”的形式,是互相干扰与影响的,且专业训练中缺乏对文化素养的要求,运动员的文化课中也缺乏民族健身操专业元素的渗透。

(二)就业安置分析

民族健身操运动员的就业安置,与大部分体育运动员一样,其就业出路与院校是否具有体育品牌有关系。一流大学出来的专业运动员更容易找到工作,而在普通高校中,若运动员最终无法走上竞技体育道路,也很难找到待遇较好的工作,这种情况就是由于高水平运动队中的学训矛盾导致的。

(三)学籍管理分析

在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中,专业运动员与普通学生共享一套学籍管理体系,缺乏针对运动员情况的专业化学籍管理模式。一些运动员在完成学业方面感到困难,不能够适应学籍管理中的一些要求,这些运动员要想完成学业就需要延长学制。这种情况之下,不具备体育专业特征的学籍管理模式会打击运动员的学业完成信心,从而影响其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不利于进一步提升运动员的文化素养。

(四)训练学习分析

训练与学习之间的问题是当下体教融合视域之下,高校学训矛盾的核心所在。根据对运动员与教练员的了解可以看出,高校中还没有形成一套符合运动员专业成长需求、文化学习需求的学风制度,且运动员参与训练与参与学习的资源投入难以调和。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健身操专业训练与文化教育互相渗透力度,在专业训练中融入“文化元素”,要求运动员在练习各民族健身操时能够理解不同动作的来源与内在文化价值;要在文化课体系中增设“民族健身操”的理论课程与发展课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逐渐落实体教融合目标。

(五)培养模式分析

培养模式角度分析学训矛盾,根据高水平运动队与高校共建模式实际情况,专业运动员通过保留学籍的方法完成学业任务,但是日常生活仍以体育训练为主,大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运动员的学业任务都存在形式化的情况,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无法得到提升,即使最后拿到了文凭仍然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对于运动员个人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三、体教融合下高校民族健身操高水平运动队学训解决对策

(一)招生根源

体教融合之下要想解决学训矛盾,就要加强对运动员生源的管理,通过提升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质量,从根本上缓解运动员难以适应高校文化课教育要求的情况。在实际过程中,高校可以适当拓展招生范围,提出民族健身操高水平运动队的人员引入标准,加强对特长生的成绩要求,分别提出:民族健身操专业的地方队伍直升渠道、高考特长生渠道。还可以加强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的合作,从小学阶段培养专业人员,保证运动员从小达到一直接受文化教育,奠定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基础。

(二)师资培养

体教融合之下要想解决学训矛盾,要加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升健身操专业教练员的水平营造良好的运动队文化氛围。一方面,可以针对在职教练员开展继续教育、定期培训,积极组织教练员参与学历考核与专业资质考察,不断提升教练员的文化水平,引导教练员形成正确的文化课学习观念,促使其能认识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提升民族健身操教练的准入门槛,加强对教练的聘用考核,通过聘请具有一定学历与文化素养的教练,助力实现高校体教融合发展,解决学讯矛盾。

(三)学训融合

体教融合之下要想解决学训矛盾,就要加强学训融合力度,建立兼顾健身操训练与文化课教育的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明确运动员的在校学习要求与训练要求,优化编制运动员的文化课课程体系,开设符合民族健身操运动员专业成长的课程,将更多的专业元素渗透到文化课体系中,强化文化教育的实际价值。另外,还需在民族健身操的专业训练中加入大量的文化元素,比如:将更多的传统舞蹈作为健身操编创的元素,让运动员接触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健身操,引起运动员对相应文化理念、文化现象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其文化课学习兴趣,进一步实现学训融合。

(四)可持续发展

体教融合之下要想解决学训矛盾,要加强对民族健身操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实际过程中,要转变原本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生运动员”“运动员学生”的局限性,通过文化教育、专业训练实现运动员在两个方面的发展。这一环节,高校要高度重视民族健身操运动员的学业完成情况,提出“必须完成课业任务之后才允许毕业”的要求,提升运动员成长的文化标准;还要鼓励运动员进行文化学习探索,支持运动员在完成基础课业任务之后进一步参与下一阶段的学习,让运动员参与连贯、全面的文化素养教育,更好的接受高校素质教育;促使运动员在今后发展中能够运用所学专业技能与文化知识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训矛盾是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员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矛盾问题,这主要是学生成长规律与体育运动训练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于高校民族健身操高水平运动培养中的管理体制、就业安置、学籍管理、训练模式及培养方法等方面。当下要做的就是—协调这一矛盾,在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保障。在今后的民族健身操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训练中,要加强学生资源、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兼顾生源与训练质量。还需要加强学训融合,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探索运动员与学生双重身份的融合点,更好的为学生提供运动员培训与高等教育服务,不断提升民族健身操运动员的文化素养,为拓展一条可持续的体育事业发展之路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运动队体教文化课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高职院校运动队建设问题与对策探究
合理确定文化课成绩最低要求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过招
合理安排训练 树立学习榜样
艺考生如何“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