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深度思维的核心问题设计策略
——以“篮球:运球+投篮”单元教学为例

2020-11-25方小燕沈波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小学

灌篮 2020年20期
关键词:运球投篮深度

方小燕 沈波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小学

课堂提问是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思维的发展离不开问题的引导。但当下小学体育课堂上,所提问题往往是“是不是”“对不对”等花较短时间的即时浅层思考问题,问题杂、细、碎,很多老师往往把重点放在提问的技巧性上,提问的功能定位为过渡或牵引,不利于培养学生深度思维习惯和能力。

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需要找准时机根据学生即时表现提出一些具有“精、准、深”特点的核心问题。从核心问题开始,以核心问题为载体,以核心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激发学生深度思维,从而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本文以《篮球:运球+投篮》单元教学对此问题谈一些思考。

一、问题设计“精”:指向要准确,表达需精练,内容择精华

语言表述精练、问题抓住精华、问题指向精确,在课堂核心问题处理上我们要尽量做到“精”。使学生思维能够更加具体、聚焦、明晰,这样学生进行深度思维内容的意义、价值也能尽量最大化。

(一)问题指向要精确,让思维内容更具体

精确即指极准确;非常正确。在备课时我们就要根据课堂内容有目的的设计问题,同时也要对核心问题可能引导孩子思维如何发展做全方位的思维导图,让我们整节课的思维过程都围绕课程的核心展开。这样在精确问题引导下的深度思维目标也更加明晰,所思考的内容指向也会更加准确。

例如,在《运球+投篮练习方法1》一课中,“两人一组一攻一防”环节,老师就提出“防守者如何阻止对方得分”和“进攻者如何想办法得分”两个问题,让学生非常明晰的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并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探索。

(二)问题表述要精练,让思维内容更具体

精练即指句子说话简明扼要。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常常由于教师的赘述而让学生出现对关键点认知的模糊,为了避免提问的零碎和松散,就要求教师精练的对问题进行解释、补充,使核心问题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在“运球换位+传球”环节教师第一次表述是“两个人换位以后传球要一上一下避免碰到”“在一定过程中要观察对方避免相撞”然后在第二次上课时改为“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时候才是移动、传球的最佳时机?”。一个问题可能并没有答案,但是却为孩子们提供了思维的空间。

精练的语言让听者容易找到重点,也更容易执行。从思维发展角度来说,也更愿意由简单到复杂的,具体形象化的事物更加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

(三)问题提出抓精华,让思维价值更聚焦

精华即指事物最精粹、最优秀的部分,在这里即指本次课或者本教材对学生意义最大的部分,在课上我们必须要筛选出最精华的核心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分散中不断聚焦,对核心部分不断深入,使我们思维价值最大化。

例如,在“两人同时运球掏球”环节,提问“怎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球?”在“一对一”环节提问“防守者的目标是什么?”“进攻者的目标是什么?”在“绕标志筒运球+投篮”环节,老师提问“远近不同的投篮点分别采用什么方式更容易得分?”……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发现,教师的提问都是针对课堂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意义最大的点让学生去思考、探索,而学生的整个思维过程也都是聚焦在保护球、进攻得分、防守对方得分、更容易得分等价值非常大的点。

二、问题设计“准”:学情要备准、生成要抓准、不足要找准

课前备准学情教材,课中抓住学生即时表现。核心问题的预设从学科本质属性出发、从思维生长处进行提问。根据学生即时表现,在思维对比、认知冲突、错误暴露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深度思维。课后找准不足,反思改进。

(一)备准学情教材,预设核心问题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的一切教学都要围绕学生进行。在备课时我们首先要备准学情,对孩子已有知识和认知水平都要有全面地了解,同时也要做足教材分析,抓住重难点以及核心部分。预设能够激发学生深度思维的核心问题。

1.把握学科本质,从本质属性提问

体育学科的深度学习体现在运动时的深度参与、知识技能学习时的深入探究、运动过程中的深刻体验、学习情感上的深情投入和健康行为的深层理解等方面。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所以我们在备问题时要紧抓体育学科的学科本质,预设能够促进体育核心素养、激发学生深度思维的核心问题。

例如,在《运球+投篮练习方法2》中,在孩子们练习过运球+投篮和运球+上篮两个方法过后,老师提问“为什么在三分线外很少有三步上篮?”“在快速行进到篮下时为什么大家基本都采用三步上篮?”。

很显然从人体运动原理来说,快速行进急停明显比减速难度要大;从人体力学来分析,原地投篮稳定性肯定要高于行进间投篮。学生根据已有的运动认知和实际运动体验,进行思考就能探索出答案。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本质属性的过程,核心问题的设立应指向学科问题的本质,让学生从学科本质属性思考问题。

2.遵循思维规律,从思维生长处提问

在设计核心问题时,需要结合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从何而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何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思维。引导学生从思维的生长点出发经历完整的、有深度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用完整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运球+投篮运用方法》一课中,当进行到半场一对一环节时,防守者经常跟着运球者跑。教师提问“我们防守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从篮球运动本身很容易分析出“出让对方得分”“抢断球”的结论,那么在这样的目的引导下防守者就可以减少很多盲目跟随动作,更有针对性防守。

简单的两个问题“防守的目的是什么”“进攻的问题是什么”,是篮球运动最本质的思考,孩子的思维也是从篮球运动最根本处出发探索。这样的话当进攻者离篮筐很远防守者根本就不需要跟着跑,只需要尽全力限制得分就可以了,对于进攻者来说也可以少掉很多盲目的运球动作,找准时间靠近篮筐得分才是唯一目的。简单两个问题,帮助孩子从篮球项目整体特点出发思考。

(二)抓准即时表现,提出核心问题

学生即时表现是一堂课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信息,同时也是课堂最真实的反馈。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即时反馈,根据备课预设,及时提出学生亟须的、能够引发继续探索或者解决困惑的能够触发深度思维的核心问题。

1.核心问题在思维对比中引发

对比思维指通过对两种相近或是相反事物的对比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在教与学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等都处在不同的水平,所以对于一些内容的理解必然会存在个性化以及差异,对比每个人课堂中对内容不同的理解,经常能引发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探究。

例如,在《篮球:运球+投篮练习方法2》一课,当进行到“2对1比赛”时,有几组同学出现了防守者跟着球跑抢不到球和防一个人不管另外一个人的现象。这时老师及时提出了“我们防守时到底该防球还是防人?”的问题让学生对比,可以看到学生马上就会尝试防球和防人两种方法,尝试过后,老师再问“你觉得防有球人还是无球人?”让学生对比。最后学生给出的结论是“防有球人,但是同时要兼顾球。因为防无球人的话另一人可以运球投篮,而如果不兼顾球又会变成盲目的跑来跑去。”

从课堂呈现的即时现象出发,通过思维对比“防球还是防人”“防有球人还是防无球人”两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尝试,最后在体验、对比中找到相对较合理的方法。从对比思维出发,引出可以触动孩子们深度思维的核心问题。

2.核心问题在认知冲突中生成

认知冲突实质上就是认知协调。它源于学习者在遇到新颖的、变化的、富有挑战的学习情境时所引发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让学习者非常有探索欲望,想要冲破原有的认知平衡到达新的认知平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即时生成能够引导认知冲突的问题,引发学习者深度思维。

例如,在《运球+投篮练习方法2》一课,当进行到“绕标志桶运球+固定点投篮”练习时,大家都采用上步急停+投篮或跨步急停+投篮,这时老师突然提问:“请问同学们,我们可不可以采用到固定点上篮的方式?”瞬间感觉同学们都懵掉了,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马上热闹了起来。后来老师通过调整上篮固定点的位置让学生们去探索,最后得出结论发现当投篮点足够接近篮筐的时候上篮速度更快而且更稳定,但是当距离较远时还是急停+投篮比较稳定。

由于前面课上教学了上步急停+投篮和跨步急停+投篮,所以孩子们一直在多种条件下尝试急停+投篮的练习方法,可当老师突然提出“能不能采用上篮的方式”这个问题时,一下子打乱了孩子们已有的认知平衡,所以这瞬间就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那我们教学中就可以通过核心问题引起孩子们认知冲突进而引发孩子们的深度思维。

3.核心问题在错误暴露中提出

课堂错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下,学生产生的不正确的认识、方法、思考等。叶澜教授说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意见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以此提出引发学生深度思维的核心问题。

例如,在《运球+投篮练习方法3》一课中,第一次课教师首先讲解“一大二小三高跳”的方法,然后孩子们根据地上的标志物进行练习,可是在课中我们很清晰的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出现了“同手同脚”的问题,此时教师就停了下来告诉孩子们应该是异侧手,然后孩子们接着练习。

课堂上孩子的错误其实并不可怕,怕的就是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直接无视甚至简单否定孩子的其他表现,及时发现错误,由错误资源引导出孩子们深度思维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

(三)找准课中不足,反思改进问题

教学反思是课堂进步的动力和源泉,没有百分百完美的课,一堂课上下来总或多或少有遗憾的地方。回顾备课以及上课过程,从预设到问题选择再到提问时机等各方面进行梳理,一定会对这堂课的几个核心问题有新的认识,这样不断地反思改进,一定会有全方位的提升。

三、问题设计“深”:在开放中深入、在递进中深入、在螺旋中渗入

核心问题的深度直接决定思维深度。学生的认知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优化课堂核心问题,通过开放性、启发性、问题串等问题逐步深入,同时也要提高核心问题的深度,让学生思维由集中稳定性走向发散性,由被动的低层次思维走向主动的高层次思维。

(一)开放性提问,在思维发散式中走向深入

人的创造力是社会进步的源泉,而创造性思维决定了是否具有创造力。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组成成分,即个体对事物的思维不按照常规思维。在发散性过程中,个体会尝试按照不同的途径向不同的方向探索,最后得到的结论也是创造性、不唯一的。

例如,在《运球+投篮的练习方法3》一课中,当进入到了“原地运球(横跨步)投篮”环节时,因为前面已经复习过原地投篮,这时老师提问“如果前面有防守人(消极防守)怎么办?”学生在实际探索过程中发现“投篮投高一点”“向后退一步投”“向左/右做变向再投”等方法,这时老师再提问“根据防守人跟你的距离(很近-中等-远),你会怎么办?”,这时学生继续探索发现很近的时候采用加速突破更加有效,在远距离时可以直接投篮,就是在中等距离时意见比较大,那么这时老师继续追问“请大家试试看应对防守者放一步防守你最擅长的进攻方式是什么?”,这下孩子们就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观察临场防守者的情况,生成了无限种可能。

学生正处在发散思维的高速发展中,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因势利导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改变已有的固定思维,对于知识纵横联系,在学生思维发散过程中能够跟上学生的思维,导向多方向的深度思维。

(二)启发性追问,在思维递进式中走向深入

学生的思维是循序渐进递进式发展的。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性理论,儿童的认知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从外界的事物概念到逐渐的概念建构,实际上就是儿童对事物的逐渐理解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在特定节点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最大程度促进学生思维逐步深入。

例如,在《运球+投篮技术方法1》中,简单准备活动之后来到了“两人同时运球+抢球”环节。教师提问“怎样才能更好的保护住自己的球?”,练习过后邀请掉球最少的一位同学示范了他的方法,很明显他采用了“护球手抬起”的方法,第二个同学“侧身护球”,此时老师“请大家尝试用一下这两种方法并看看还有没有别的护球办法”,此时发生了一个现象,大家都侧身并有人把护球手抬起了,那么就基本打不掉对方的球,老师马上追问“难道对方侧身你们就没办法了吗?”,可以看到场上马上就改观了,有些同学倚住对方,伺机掏球,有些运用假动作。这时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请问在别人来掏你球时还有没有别的护球方法?”,最后发现重心降低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

一节课下来,在关键环节老师运用了四个问题追问同学,让学生认知步步推进,在练习、对抗、探索中找到了“护球办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变化,在认知变化的关键时期,运用核心问题启发性追问,让学生思维由低层次思维递进式转向高层次思维。

(三)问题串连问,在思维螺旋中深入

在由核心问题提出过程中,很多时候为了导向更深层次学习,问题需要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这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前后思维的流畅性以及问题之间的横向联系,让整个学习过程、思维过程呈螺旋式不断深入。

例如,在《运球+投篮运用方法》一课中,从“半场2对1”到“半场1对1”再到“半场3对3”,在篮球运用环节,场上情况多变,这对培养学生的决断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可以来看一下上课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进行深度思维。

第一场景:“半场2对1”,对于防守者的提示。“你的目标是一直跑还是阻止他们得分?”“他们离篮筐这么远要不要跟着跑?”“重点关注球还是关注人?”“到底站在什么位置对对方干扰最大?”等。

第二场景:在“半场3对3”环节中对于一队进攻队的问题串引导:“你们最终怎样才能赢得比赛?”“怎样才能创造空间得分”“三个人怎样才能产生1+1+1〉3的效果?”等。

好的“问题串”可以让思维像流水一样川流不息,并且指向更广博的远处。教师设计问题串时一定要从孩子的认知水平以及课堂即时表现出发,连贯的引导,让思维不断深入。

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离不开深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用问题引导学生高阶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核心问题的设置上要做到“精练”“精华”“精确”,同时在课前备问题时要备准学情教材,课中要根据学生即时生成,在思维对比、认知冲突、错误暴露中用核心问题将学生导向深度思维,最后在核心问题设置时要根据思维形成发展规律,多用开放性、启发性或者问题串的形式逐渐深入,达到促进学生深度思维能力的效果。

猜你喜欢

运球投篮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看着自己
完形填空一则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幼儿园大班篮球运球活动的实践探索研究
今天你投篮了吗
“双人运球”乐翻天
投篮王和盖帽王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