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对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养成的实践研究
2020-11-25郭应本丹灶镇教育发展中心
郭应本 丹灶镇教育发展中心
意志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已成为目前小学体育课堂发展核心,体育行为习惯是基于特定情景刺激与个体体育活动,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一种内在联系。它是固体化和习惯化的条件反射,也是学生在长期训练之后的一种集中意识。对于目前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内容来看,体育运动能够促使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让其意志品质得以发展。融合目前体育运动教学内容在学生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加以分析,针对后续体育课堂的教学构成状况作出恰当的调整,在后续的体育运动课堂融合过程中作出恰当的调整。围绕后续课堂的教学内容加以分析,实现体育课堂的调整控制,并在反思学生课程学习状态情况之下,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与体育核心素养。
一、体育运动对促进学生行为习惯与意志品质发展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
在课堂上,教师对于课堂纪律的要求大多是较高的。严谨的课堂纪律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面对后续体育课堂的调整内容,对于体育训练而言,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他们容易被周围事物所影响。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备课、选课过程中,要将体育锻炼内容进行有效的衔接,使得学生没有心思去做其它的小动作。而对于那些在课堂上表现过分的学生,要及时对其进行批评,防止学生再犯。通过这样的体育引导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自我实际。在体育课堂的训练激发过程中,实现对于纪律意识的掌握,也在潜移默化教学过程中养成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学内容灵活性较强,教师在教学组织以及环节设置方面也具备其多样性。通过不同组织教学内容的激发,能够帮助学生做好自我认识。结合体育课堂上的差异,按照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恰当的分析。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其后续的体育兴趣爱好也有所差别。按照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做好其良好习惯的养成。使得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也让学生发扬体育课堂上的学习自信。更好地激发自我的能动意识,提高其体育课程学习能力。
(三)增强学生意志力
对于体育课而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借助体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意志力。一系列的体育课程教学将围绕学生后续意志力的激发作出发展,学生不会因为一系列的挫折而放弃,他们会认真反思自身的行为,从而克服困难、不断向前。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做事三分钟热度。所以,在进行体育训练时,也有部分学生出现逃避体育课堂的行为。融合学生意志品质的激发,教师可以把体育课堂教学做好建设,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不再畏惧体育课堂。也通过榜样的作用,给学生带来感染,将体育运动渗透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强化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也形成学生终身体育习惯。
二、体育运动对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意志品质对策研究
(一)趣味游戏,培养习惯
趣味游戏教学能够融合当前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做出一定的分析,对于体育课堂教学而言,融合这些趣味游戏,在体育课程安排过程中,以游戏内容进行引入。有助于学生自我思维的发展,也在后续的课堂调整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去完成相应的体育任务。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识将会变得更加牢固。
例如在教学“篮球”这一课程时,教师在基本功训练方面会让学生对篮球课堂作出认识。围绕着篮球课堂的训练内容展开,由于篮球训练项目较多,包括传球、运球、投球等等项目。教师可按照如下的课程步骤,将课堂进行打造。(1)坚持主体。在篮球课堂上,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通过原地左右拍手、手腕运球、绕圈圈运球等游戏帮助学生进入课堂。这时学生的思维显得十分的活泼,尽管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了困难,但是在教师坚持不懈的呐喊下,学生最终克服困难,成功运球。(2)单人运球游戏。通过单人运球游戏,在单双人交替运球过程中,针对游戏活动做出分析。树立学生新的能动思维,在体育课堂上,强调学生对于运球环节认识。最终,加强其课堂掌控。(3)投篮互动。让学生采用单手投篮动作,通过投篮互动消除学生的枯燥无味之感,在训练过程中,由篮球投篮环节加强体育课堂认识。做好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培养,让其懂得反思自我,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体育学习意识。
(二)因材施教,锻炼意志
教师对于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教学时,要把握好学生的个体特征。在体育课堂的融合过程中,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身心发展不平衡,基于体育课堂上的表现状况,如何对学生采取恰当的教学对策,并帮助学生做好后续的思维激发。由因材施教,让学生对于体育知识进行明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强调学生进行后续的知识学习分析。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状况,在因材施教环节,要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这时,学生的意志能够得以激发,而学生在克服困难中也能够得到新的思维启发。
例如,在教学“耐力跑”这一课程时,对于耐力跑教学而言,很多学生虽做了思想准备,但是在耐力跑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害怕赛跑,最终放弃。在练习过程中,对耐力跑训练而言,要从激发学学生的意志力出发,在课堂上对其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跑步特征,对其里程进行一定的控制。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划分必要的里程,这不会让学生产生过多的疲劳感,也能够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耐力以及意志力。首先,教师让学生了解耐力跑的目的,从而提高其练习的自觉性以及积极性,让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锻炼。接着,对于耐力跑课程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实战激发,通过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状况,给予恰当的评价,让学生在耐力跑过程中逐步激发自我竞争思维。通过意志力的激发,实现目前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调整,让其不再畏惧赛跑。
(三)竞赛活动,培养规则意识
竞争观念作为体育品德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仅是运动员应该具备的一种核心素养,对于小学阶段学生发展而言,也起着其重要的作用。在胜负观念的培养过程中,能够让小学生确定一个平等的竞赛观念,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会变得更加的有效。目前,在体育课堂上往往发现学生为了胜利而推搡对手,为了胜利谎报自己的成绩,这实际上是学生常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结合这些问题加以解决,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观念,让学生的规则意识得以激发是目前体育课堂教学的中心。
例如在教学“踢毽子”这一课程时,踢毽子活动是小学生都喜欢的一项活动,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与反应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将其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随后按照各学习小组的学习差异,对其做出分析,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内的比赛。谁踢的毽子最多?谁就能够获得本场比赛的胜利。对于学生的比赛结果,教师要一视同仁。那些表现的好的、踢的较多的,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奖励。而对于那些数量较少的,也不能够过分呵斥。而应该引导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学生踢毽子的动作,帮助学生做好自我分析。在这样的互动环节融合过程中,学生能够走出失败与痛苦。基于体育竞赛环节加强学生对于体育规则与体育意识的认识,在课堂上做到尊敬对手、尊重他人,并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帮助学生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并强化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激发。
(四)设置困难,建立体育自信
学生的意志培养实际上也是学生不断克服困难,提升自身能力的一大过程。在体育课堂的训练过程中,有意识的为学生设定一定的障碍,通过克服困难得到自我意志的磨练,这是培养其意志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通过设置课堂障碍,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能够获得成功,并将这样一种成功感延伸到自己的学习以及生活之中,实现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例如,在教学“长跑”这一课程时,虽说小学生的长跑只有800m,但是一些学生却非常畏惧长跑,他们在长跑课堂上丧失了自信,教师为激励学生的体育学习自信应从如下几步骤做起。(1)建立自信。在课堂上,教师要从长跑的姿势、呼吸方式开始讲解,告诉学生只要坚持下去,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克服此次长跑的困难,也让学生了解到体育学习的意义所在。(2)因材施教。针对每位学生的个体状况,要做好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分析,要为学生设定切实可行的长跑课堂学习目标。在训练过程中,基于学生在课堂上的长跑测试标准做出一定的分类,在因材施教课堂上激活学生的动力,也让学生能够借此感受到成功的喜悦。(3)自我暗示。让学生通过自我暗示、自我评估磨练自身的意志,能够在课堂上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如让学生说“我一定能够成功”“我不害怕”“再坚持一次”等等用语,在长跑课堂上,使得学生能够坚定自身的信念,也完成学生意志力的激发。
三、结语
行为习惯培养的核心将以学生自我能力的激发作为其基础,完成学生在课堂上的逐步发展。面对于后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融合观念,在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教师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应结合其意志力与行为习惯的培养,重新调整体育课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学生学习自信建立的重要性。通过榜样作用的树立,掌握好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帮助学生将精力集中在体育课堂上,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体育项目。利用体育游戏增强学生的品质,激发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让学生的意志力得以发展。总而言之,教师要认真反思自己在体育课堂上的行为,融合体育教学活动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让后续的体育课堂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