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与数据结构”之课堂教学评测分析
2020-11-25赵春芝辽宁教育学院
赵春芝 辽宁教育学院
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确定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必修模块是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全面提升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是学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主要依据;选择性必修模块是根据学生升学和个性发展需要而设计的,其中有三个模块是升学考试类课程,即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课程;选修则是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发展和职业选择而设计的自主选修课程。“数据与数据结构”是选择性必修模块之一,也是等级性考试模块之一。实施该模块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高校培养计算专业人才奠定基础。能否让学生形成数据意识和计算思维,合理运用数据结构对数据进行处理,生成新的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日常教学及课堂教学评测是关键。本文重点探讨在常态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堂教学评测,实现评测导向、甄别价值,有效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 常态教学中容易出现的评测问题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评测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科学合理的评测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学习水平,反之则会流于形式,不能发挥评测的真正价值。在数据与数据结构模块常态教学中,笔者发现课堂评测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缺少对评测内容的深层次思考与设计。主要表现为评测试题停留在概念、知识的识记层面,“表面化”“简单化”“浅层次”特点比较明显。对一线教师来说,在实际教学中,能基于《课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并进行重新组织设计的并不多见。分析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以支撑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二是教“教材”已经成为众多教师的教学习惯、常态。在这种教学状况下,常常是教材上有什么内容,教师就讲什么内容,课堂上讲了什么内容,评测就考什么内容。这种简单的评测设计,由于缺少对“为什么要考”“考什么”“怎样考”的深度思考,所以很难真正评价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评测内容有“高校专业化”倾向。“数据与数据结构”是大学阶段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很多教师受等级性考试的“应试”思想影响,为了追求高等级或高分,于是提高课程难度,过于强调课程内容的专业系统性,走“高校专业课”评测路线,忽视了高中阶段设置本课程的根本目的。
③重知识轻学科核心素养。重知识轻素养培养的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学生知道数组、队列、栈等基本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不知道如何选择数据的组织形式,不知道用何种算法解决问题更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二是课堂评测环节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情况,忽略了高中阶段实施该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是为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 基于课标的课堂教学评测分析
课堂教学评测能否做到科学、合理、有效,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基于《课标》设计出适量、适度的评测内容和客观的评价标准,是否能够基于学生选择恰当的评测方法。
①基本知识测评。首先教师需要深入研究《课标》中的教学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标准,认真梳理数据与数据结构模块的关键知识。关键知识是体现一门课程内在逻辑性、系统性的主要知识节点,应是学生形成和发展能力的基础、前提。针对基本知识的测评,应避免死记硬背层面的测评,强化理解层面的测评。学生只有在理解层次上继续学习,才有可能在等级性考试中显示出自身的学习优势。
②基本能力测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基本能力测评,建议在学生的实践操作环节设计安排。基本能力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模仿完成实践操作的能力,如能完成教师讲解过程中列举的案例;二是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说是简单运用能力,即在模仿操作基础上,具备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③综合运用能力测评。综合运用能力也可以说是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能够达到这一层次的学生,是具备从事计算机专业方面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潜在人才。综合运用能力测评应以测试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综合运用这一特点,同样需要在实践操作环节设计安排。另外,综合运用能力测评不一定是每堂课都必有的内容,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安排。
● 课堂评测基本方法
高中阶段课堂教学时长一般是45分钟,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操作性特点,建议课堂评测采用以下方法。
①基本知识评测以客观题为主,题量控制在2~3题,并合理设置试题难度系数。此外,建议教师在课堂小结前进行基本知识测评,测评方式以使用具有统计学生答题情况的网络平台为佳,如问卷星平台。这样,教师可以及时得到测评结果,进行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堂小结,进一步提升课堂评测和小结环节的价值。
②基本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测评以实践操作为主,体现模仿操作、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水平。一堂课的实践操作时间一般在20~25分钟。
③评价方式以师评为主,自评和小组评价为辅。基于高中阶段学优生和学困生在自评和互评中的表现,笔者建议客观题因其标准具有唯一性,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者网络提交个人答案,自动统计答题情况,然后进行师评。基本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测评,建议采用小组评价的方式,以此强化学生间的交流,促进协作与合作学习行为发生,然后教师针对小组举荐的优秀成果或提出的问题予以导向性评价或解决问题的关键支撑。
选择性必修模块“数据与数据结构”是笔者所在省份在新课标背景下的第一轮教学实践,尚未列入等级性考试科目。以上是笔者基于实际工作,立足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养成与发展进行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