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庐山命题
2020-11-25郭影强
看过一幅漫画,一条大鱼说:今天的水真好。旁边的小鱼问:什么是水?
2020年年初暴发的一场疫情,催生了关于网络学习的无数现实问题。疫情之后回顾那一段经历的经验和反思,正是为了突破如小鱼那样对身处的环境要素不自知的蒙昧状态。
中小学在本次疫情期间开展的突如其来的网络教学,在硬件和网络条件上得到了保证。一方面,放眼全球,能做到迅速开展网络平台下的正常教学,而后在复学条件成熟以后又迅速复学的国家,大概屈指可数;另一方面,就遗憾或缺失而言,许多人指出的多是网络教学如何照搬了线下教学方式,如没有很好地利用数字化资源、没有很好地进行网络互动、学生没有在数字化学习中有明显的学习方式的革新等。在2020年即将过去的当下,对此进行再次回顾,我认为仍有讨论的价值,仍需要进一步地辨析。
首先,发生了什么?很多人提到网络教学是简单地把线下教学照搬到线上,缺乏线上教学自身的应有优势。重新审视现实也许有不同的发现,从网络教学的时长而言,中小学其实大多在半个学期(少数疫情严重的地区此处不讨论)左右。在这样一个时间长度内,缺乏事先的总体规划,缺乏统一的技术工具的操作指南和成熟的教学范例,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最便捷最有效的做法,无疑是把先前的教学直接搬到网络上去。这是一个教学活动工程化实施的问题。因为,既有的学校教学组织,就是40分钟课堂,一天8节课,固定课程安排,固定科目和作业等。这是一套成熟的教学工程系统,是师生都熟悉的流程。部分地区在学期结束时在考试难度上做了调整,但如果考虑中高考的导向,那些疫情期间被暂时调整的难度,终究还会因为考场博弈而反弹。
当然,效果并不如真实的校园教学那样,因为学与教的环境的确发生了巨大改变。我相信,有部分优秀教师迅速调整了网络教学的形式和状态,与学生进行了较好的互动。但这里可能有个因素,一般适应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在传统教学中也同样是适应力和表现力比较强的。如果看教师群体在不同环境下的教学适应表现,起点的差距往往被教师个人在技能和思维方式上的优势平衡。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的认知命题,后来者也有同感,并进而把“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当作高阶境界。教学系统、学校系统、知识系统、社会环境、校园与网络两个不同的环境、教师和学生两大不同的群体等,无异于深入庐山看到美景幽境,既令人目不暇接收获多多,又令人置身其内横看纵看不识庐山真面目。作为一个旅游者,只须享受其中即可。而对一个研究者、实践者,现代旅游地理、人文社会等领域,已经能够提供给人们更深入的关于庐山的认知,但那往往需要专业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
在数字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在数字世界有一个现实世界的孪生世界。只是,就教育教学而言,目前的数字孪生还远远不够,这次的疫情可能是一个见证。因为在中小学的学习系统里,内容可能做到了较好的数字化,而在技术支持系统上,只能勉强。在日常教与学的活动上,并不依托网络系统来展开。在学习过程的记录和学习成果的表达上,并不以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方式进行。这可能是这次大规模网络学习的实践所检验出来的真实状态。
着眼于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活动,着眼于其活动以什么系统为基础,着眼于这样的系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也许是我们回顾并反思2020年必须做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