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现象在英汉互译中的对比分析
——以语篇翻译为例
2020-11-25张梦楚
张梦楚
一、 引言
不论是在英文还是中文中,回指都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篇衔接和连贯的手段。 系统功能语法将照应关系分为内指和外指,而回指则属于内指的一部分,具有在语篇中照应上文的指称作用。 人称代词是回指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中,除了较为熟知的指代和替代作用,代词实际上更具有指称作用,在上下文中承担起回指词的角色。 而在英语中,由于注重语言形合,回指词的使用对读者和译者阅读语篇、推敲内容含义及组织目的语译文具有重要意义。 在英汉互译中,译者既要考虑到源语中代词的重复使用或省略情况,厘清回指词的先行项,也不可忽略目的语中代词的正确、合理使用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回指并不只是在句法层面的简单照应,在更多情况下依赖于语境和语用因素,因此,文章将从回指的分类(即表层回指和深层回指)出发,重点分析深层回指的分类及表现形式,并探讨在英汉互译中,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现象的差异及应用,为广大读者和译者正确处理回指现象并灵活、流畅、准确地进行翻译提供相应的翻译策略。
二、 深层回指
(一)回指
1. 回指
传统语法认为:当某种语言单位与前面提到的单位或意义相对应或对等,就构成了回指。 即回指被认为是在语言表层上的互指关系,受句法规则的影响,因此,回指现象若成立,必须满足所回指的对象在前文中有明确的先行词以及回指词受人称和数等句法规则的支配的条件。
2. 第三人称代词回指
代词回指是回指现象中一种重要的手段。 根据Halliday 和Hasan 的理论:“在所有的人称代词领域中,第三人称代词是唯一可以承担起文内词语相照应功能的语言单位。”即分析第一、二人称代词的所指通常可通过参考文内外语境,并考虑话语双方角色,较容易辨认与理解,而第三人称则主要指代文章中或者前文出现过的人或物,具有衔接与连贯作用,有时并不能在前文找到明确的所指代的先行项,需要译者依靠认知能力根据上下文情景判断所指代的内容。
(二)表层回指和深层回指
根据Sag 和Hankamer 的相关理论,回指可分为“表层回指和深层回指”,其中,表层回指指由句法因素所控制的因素,即回指词与先行词在人称、性、数上保持一致。 在表层回指中,译者可以从语法表层推断出该回指词的所指;而深层回指则表示无法通过句法表层结构推断出回指词的所指,需利用语境、语用因素等因素来分析推理。 如:
例1:Jim actually loved Carol and he was loved in return.
此句中的he 毫无疑问指代的是Jim,表示“吉姆真的爱卡罗尔,而卡罗儿也爱他”,回指词he 与先行词Jim 达到了在人称、性和数上的一致,是一种表层回指现象的体现。 再例如:
例2:Stephen lent Jim ten pence because he was poor.
此句中出现了两个先行词,即两个人物Stephen 和Jim,因此he 具体指代的是哪个人物不是显而易见的了,需要译者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推理判断。 一般情况下,此句可理解为“因为吉姆穷,所以史蒂夫借给吉姆十便士”。 当然也不能排除这种情况:“因为史蒂夫穷,所以他只借给了吉姆十便士。”在代词回指现象受语用因素和上下文语境约束,不能仅仅依靠语法规则进行判断时便是深层回指现象。
由于表层回指较为符合传统语法规则,译者往往可以通过语法知识正确辨别回指词所指,而深层回指更受上下文语境和语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文章旨在研究语篇中深层回指现象,分析探究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现象在英汉互译中的不同运用及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进而指出如何在英汉互译中正确理解和处理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现象,以达到语篇的连贯统一和翻译的灵活巧妙。
(三)深层回指的分类
深层回指从形式上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无明示先行项的回指、歧义回指和零代词回指。 由于这三类回指式都不能同时满足表层回指的两个条件,超出了语法分析的范围,因此需要对其伴随语境进行语用分析。 但若是信息充足,译者仍能从中探索出回指关系的建立。
1. 无明示先行项的回指
无明示先行项的回指是指该回指词的所指在所呈现的话语句法层面不明示,译者无法直接得出该所指的先行项。 如:
例3:“John bled so much that it soaked through his bandage and stained his shirt.”
“约翰流了很多血,渗透了绷带,上衣也血迹斑斑。”
(Wald, et al. 1991,转引自秦洪武2001:56)
此例句中,it 指代的是blood,而在此句中并没有相对应的先行词,无法根据传统的语法规则进行翻译,而需要译者根据语境判断it 的所指,这种情况即是无明示先行项的回指。
2. 歧义回指
歧义回指是指语言语境中回指词在语篇中可能存在不止一个先行项的情况,因而易对所指的判定产生歧义。 如上文的例2 中,对于he 的所指产生了分歧,不同的语境因素可以产生不同的理解,需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情景才能判断。
3. 零代词回指
如:
例4:我买了5 本书,一共30 元;拿回家一看,都是半旧半新的。
这句是典型的符合汉语行文习惯的语言,根据语法规则,第二个分句中“都是半旧半新的”前缺乏代词用来指代上文出现过的“书”,但是在自然话语中,这句话中的代词可以省略,这样就构成了零代词回指。
英文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例5:Here is some syrup for you. Shake before using.(Ariel,1990)
这句可译为“这是你要的糖浆,服用前请摇匀。”。不难发现,第二句中出现了零回指现象,省略了前文出现的syrup 或者说代词it,因此,对此处零回指的判断需要依靠上文具体的语境和语用因素,译者才能正确理解。
三、 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现象在英汉互译中的对比及运用
(一)理论基础
何兆熊指出:“在英语中,代词回指是正常的无标记形式;而在汉语中,零位回指是正常的无标记形式。”即:在英语中常使用代词回指的手段达到篇章之间的连贯衔接,并且代词常常在具体的语境中担任了一个句法成分,如主语、宾语、同位语等;而在汉语中,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常常出现零回指的现象,只要主题突出,人们便可推断出所回指的先行词。
这种差异源自英汉语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等。 英汉句子层面上的比较研究,需要着重强调形合与意合的关系。 英语属于形合语言,语言本身形式手段,包括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等,对衔接各句子内部成分或各句间成分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依赖于语境因素的程度较低,事物之间的联系常常通过语言本身形式来凸显,各类代词、关系词和连接词在语篇中的广泛使用也很好地证明了这点,并且这些词可指称上下文所提及的内容,使行文更流畅简洁;与英语相反,汉语强调意合,即句中各个成分或各句之间的连接常依赖语义的贯通和理解,少用连接词,所以句法结构不如英语严谨。 汉语较为短小精悍,更多依赖语境和语用因素,代词和关系词的使用不如英语那样频繁,即使省略了某个所指项,译者也可以基于明确的给定语境推测出该回指词所指事物。
(二)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现象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英汉两种语言虽在深层回指应用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鉴于上文提及的英汉语之间句型结构、思维模式、语言特点和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须要注意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以达到翻译符合目的语要求。
1. 增补法
Charles N. Li 和Sandra A. Thompson(转引自胡壮麟,1994)指出,汉语中零回指出现的频率比英语高,因为汉语语言讲究意合而不是形合,讲究内涵而不是形式。 零回指不受语法约束。 在对汉语经典小说的研究中,他们得出结论,零回指是汉语的传统。 因此在汉译英中,译者可采用增补法补上相对应的代词,突出文章主题,以达到符合英语语言表达习惯和语句结构严谨。
例6:“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朱自清《匆匆》)
译文:“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es shed their blossoms, they will flower again. But tell me, you the wise, 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 Perhaps they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 But who could it be and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Perhaps they have just run away by themselves. But where could they be at the present moment?”(张培基译)
此段节选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在原文中,每一句中都运用了零回指手段,省略了代词,语言更加精辟,也凸显了汉语散文中“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而在英语译文中,前三句排比句皆增补了第三人称代词they,具有较强气势。 同时,在第六、七句中,使用了代词it 和he 来指代前句中的someone,即“那个可能偷了我们的日子的人”,they 则指代了“我们一去不复返的日子”,使得译文在结构上更加严谨,避免出现语义歧义和冗杂的问题。 再如下例:
例7:“其中那位穿黑呢大衣的姑娘真美,一双亮晶晶杏核儿大眼,似湖? 似星? 谁也说不清,只惹得路人不时朝她张望。”(林青《媲美》)
译文:“Among them was a girl in a black wool overcoat. She was a real beauty, her almond shaped eyes like pools of clear water or bright stars in the sky. It was hard to tell which they resembled more, but she herself was certainly eye-catching!”(选自《散文佳作108 篇》)
第一句译文增添了she 作为下句的主语,而在原文中则完全省略,只通过形象优美的短句表达主题。同时,在最后一句中也用they 指代那姑娘“一双亮晶晶杏核儿大眼”。
通过分析比较上两例,可以发现英语语言大多结构完整,受语法规则影响;而汉语则注重语义的表达,语句之间并没有非常严谨的连贯结构,在省略现象中分析语义常常需要依靠上下文的语境因素和认知水平。
2. 删减与省略法
与增补法相对应,在英译汉中,汉语常常使用删减或省略法,以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如:
例8:“A green caterpillar was slowly crawling out from under the lettuce. It was huge,fat, and apparently well-fed. It paused in its travels to survey the scene. Purple with fury, Henry could barely find his voice.”(A Hard Day in the Kitchen, Shannon Hodge)
译文:“一条绿色蠕虫正慢慢地从生菜下面爬出来,很大,很肥,显然吃得很好。 它在旅途中停下来以观察周围的环境,亨利气得脸色发紫,话都差点说不出来。”(何田译)
此例中,原文中都用第三人称代词it 来替代“A green caterpillar”做主语,避免了同一名词在语篇中的频繁出现造成冗杂,这样的表达方式更加简洁自然和流畅,体现了英语语言形合的特征;而在汉语译文中,译者选择省略后两个句子主语的方法,在不会产生歧义的基础上更加简明,符合汉语行文习惯。 再如下例:
例9:As she spoke, she watched the muscles in his forearm flex when he shifted gears.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廊桥遗梦》)
译文:她一边说一边注视着他换挡时前臂弯曲的样子。
此例中,汉语译文省略了his,即省略了“他换挡时他的前臂弯曲的样子”中的“他的”,既让译者抓住了语意,也不失简洁。
3. 替代法
不同于汉语常常出现名词重复的情况,英语中常采用代词替代等手段,如下例:
例10:黛玉嗑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笑。 可巧黛玉的丫鬟雪雁来给黛玉送小火炉。 (曹雪芹《红楼梦》)
译文:Daiyu had been smiling rather cryptically as she cracked melon-seeds. Now her maid Hsueh-yen brought in her little hand-stove. (杨宪益、戴乃迭译)
原文中,“黛玉”一词出现了三次,而译文中后两个都用her 来替代,符合英语中的习惯。
4. 逻辑推理法
在语篇英汉互译过程中,回指词有时存在不止一个可能的先行项的特殊情况,造成歧义回指现象,即涉及对回指词的明确问题,此时需要译者根据上下文语境因素及自己的认知并加以逻辑推理进行合理判断。
例12:On the desk there is a quite strange cat, and near it, there is a glittery book.
此例中对于it 所指代的内容出现了歧义,到底是指代上文的desk 或是cat,从语法范畴上译者并不能获取明确的指示,在此种情况下,可就“近”考虑,即把回指词it 的所指与cat 相联系,而不是离it 较远的the desk。
例13:There was a swimming pool in Harry's house.It was big.
此句中it 前也出现了两个先行词,一个是swimming pool 即游泳池,另一个是house 即哈利的家,那么到底是指这个游泳池大还是指哈利的家大? 对于这种在回指词上文出现两个先行词且都拥有符合事物特征的情况,确定回指词所对应的先行项,关键是要判断哪一个先行词的特征在语篇中更加突显。 通过分析,此句主语是swimming pool,即含有there be 结构的主句想要表述的是有关游泳池的相关信息,而不是地点状语Harry's house 的相关信息。 因此,it 指代的应是swimming pool。
四、 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在第三人称代词的回指运用上存在许多差异,在语篇互译中,若要相对正确地、合适地理解语篇含义,并不是依靠语法知识在句法层面进行有关回指词和回指项的推理,找出“一对一”的对等项,而是更大程度上依赖译者对语篇信息的认知分析和仔细推理。 文章从深层回指角度切入,分析阐述了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在回指现象方面的差异及运用,对英汉互译中做到尊重两种语言的特性,正确处理回指现象并灵活、流畅、准确地进行翻译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