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成因及克服方法
2020-11-25蒋军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实验小学
蒋军 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实验小学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会涉及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这也使得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产生了心理阴影,在正式开展体育教学时,如果教师忽略这一点,往往会使学生的恐惧心理加剧,从而使得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明显下降,进而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进度。因此,今后应该注意对小学生体育恐惧心理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明确相应的克服方法。
一、小学生体育恐惧心理的一般表现
从当前小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参与情况来看,恐惧心理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情况下,恐惧心理的表现主要是指学生担心受到某种伤害(可能是人格上、心理上或者身体上的伤害)而产生的一种现实反应。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存在恐惧心理时,会表现出失误率高、焦虑、畏缩等状态,并且自身活动能力也会明显下降。具体来说,小学生的体育恐惧心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自己弱项的时候,往往缺乏学习以及训练的热情,一旦遇到此类项目便会找出种种借口逃避或者请假;其次,当学生存在体育恐惧心理时,在进行相应的体育活动练习过程中会表现的缺乏主动性,由于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状态的支配,再加上当前小学生的情感以及情绪表达较为直接,喜欢什么、厌恶什么都会通过较为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很少会对其进行演示[1]。当小学生对一项体育运动存在恐惧心理时,在学习以及练习这一运动项目时,会不由自主的向后退缩,害怕教师点到自己名字;最后,对于那些对某一项体育项目存在恐惧心理的学生来说,在完成这一项目的时候会表现出一些规律性、重复性的动作,但是这些动作大多是在被动状态下完成的。
二、小学生体育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形成的体育恐惧心理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这一时期的学生由于自身基因、锻炼情况、体育兴趣等等诸多层面的差异性,使得其在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一部分学生并不具备练习高强度、高危险性动作的条件。当学生自身身体条件无法满足自己对于安全的心理需求时,便会导致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明显下降,甚至会刻意逃避一些自己没有把握的体育项目[2]。例如,一部分学生身体弱小、笨重肥胖、协调能力差等等,也正是因为上述情况的存在,使得学生在面对体育项目时,心里较为恐惧,担心动作完成不好而产生危险,这也使得学生不由自主的产生了胆怯、畏缩的念头[3]。
(二)学生自身意志较为薄弱
对于小学生来说,对其进行体育教学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提升其心理素质。从现阶段来看,一部分小学生的意志不够坚定,在进行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对自我能力没有清晰认知,并且在对待体育运动项目时,并没有表现出自身实际能力,归根结底,这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知自我,总认为自身能力较弱、体能较差、运动技术水平低,但是加上很多学生不自信的表现,在面对困难时没有选择迎难而上,这也使得小问题逐渐演变成了大问题[4]。长期以往,意志较为薄弱的学生在面对自己没有把握的体育项目时,会表现出一定恐惧心理,无法说服自己对这一项目产生兴趣。
(三)体育项目危险性较高,器械使用难度较高
在对小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部分学校以及教师对当前小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的认知较为有限,这也使得一些危险性较高、难度较高的体育项目经常出现在体育课程中,例如跳马、引体向上等等。还有一些学校所应用的体育教学器械、运动场地存在混乱、老旧的现象,这也势必会对小学生的日常化体育锻炼产生一定不良影响,同时也可能会致使小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事故。因此,当体育运动项目的危险性或者难度过高时,会导致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处于戒备状态,精神较为紧绷,这也使得学生的心理负担明显增加[5]。同时,学生在开展体育活动时,自身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受到了多重考验,这就需要学生在具备相应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应该有相应的自信,但是很多学生无法克服对于高危险性以及高难度项目的心理障碍,这也使得其在体育项目训练过程中会产生胆怯、恐惧的心理。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克服方法分析
(一)注意强化学生当前身体素质,提升学生运动能力
今后学校教师在为学生制定相应的体育课程时,应该逐一确定增强学生当前身体素质的方案,这就需要合理设定体育课程内容,着重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以及运动技巧。教师对当前的小学生应该有足够的耐心,运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制定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体育课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6]。毫无疑问,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与学生的个人运动习惯养成以及饮食习惯养成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设定体育课程各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时,应该加深学生对当前体育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使得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运动习惯,这也是帮助学生克服体育学习恐惧的关键途径[7]。
(二)改善现有教学环境,转变教学模式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保证,学校以及教师方面必须对现有的教学环境进行优化,可以看出,体育课堂教学氛围不佳已经成了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调整自我心态,营造相对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通过这种方式来减轻学生体育学习的心理压力[8]。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从而培养其合作意识,这样可以在体育课堂上营造团结友爱的课堂教学以及学习氛围,这样更加有利于提升小学生体育课程自主参与意识。教师还应该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积极转变,要根据当前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来确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标准动作有具体认知,并且可以高水平的完成规定体育动作,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体育学习自信心,同时也消除了学生的体育项目恐惧心理。
(三)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这就需要教师以兴趣作为入手点,推动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体育项目的良好习惯,当学生在主观意识上对体育课程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更为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进而不会感觉体育学习是一种负担。同时,教师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努力挖掘课程中的新颖性以及趣味性元素,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吸引能力,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体育课程教学,从而唤起学生体育项目学习以及参与的热情。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排球动作要点时,应该亲自为学生展示重点动作,并且引导学生2人一组对动作进行演示,当确定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规定动作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之间的竞争练习,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更为灵活的运用要点动作,从而不断提升自身排球动作掌控能力[9]。
(四)重视学生人身安全,合理设置项目难度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体育项目教学时,想要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更为理想,需要教师始终将学生的人身安全作为基础前提,教师应该合理设定体育项目难度,通过难易结合的方式来促使学生可以自主投入到体育课程学习中。因此,教师应该定期对体育器材进行检查,及时更换老旧的体育器械,降低体育锻炼过程中因为器械原因而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并且,教师在对体育项目进行设定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前小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身体素质,正确对待教学难点,处理体育项目设定难易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和理性。例如在进行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较强的体育项目教学时,教师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重点动作进行分解,并且亲自示范各个动作要点,使得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项目练习时可以获得手把手的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生理上以及心理上更有安全感,在提升了学生体育锻炼安全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克服了恐惧心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当前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小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恐惧心理,这也使得小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受到了较大阻力,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教师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因此,今后教师在开展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时,应该对当前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以及心理状态有具体了解,从而设定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环节以及内容,这样更加有利于激发当前小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兴趣。并且,教师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克服当前体育学习恐惧心理,使得学生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体育课程,始终保持良好的体育学习以及锻炼心态,这也是促使教师体育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的关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