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

2020-11-25范宝仙

读与写 2020年17期
关键词:法制观念法治道德

范宝仙

(辽宁省本溪市实验中学 辽宁 本溪 117000)

前言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同时促进学生道德观念、法治意识、社会责任观念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小主人翁意识。

1.核心素养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相互作用

核心素养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核心素养拓宽了《道德与法治》的深度和广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学习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但是核心素养是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认识,加深对社会、国家的认识,政治上认同和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爱护国家,坚持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建立法治观念体系,遵纪守法,将学生平时个人行为和意识拓宽到国家社会中,培养学生社会关怀意识,小主人翁意识;《道德与法治》为学生核心素养指引方向,思想道德理念为学生建立核心素养指引方向,只有学生内心丰盈,精神饱满,才能更好的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

2.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2.1 提高学生身心发展,提高自我认识。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顾名思义是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的:(1)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即珍爱生命,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引导,让学生重视自己的生命,身体安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进而理解人生价值,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2)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与人交往中,这个所表现出来的人格无时不显现着这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和批判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爱护同学,爱护朋友,爱护学校,爱护集体,爱护家人的“五爱”学生。以后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2.2 规范学生个人行为与思想的道德品质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来说,也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1)学生日常道德行为,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就已经是身处公共领域之中,一言一行都展示学生的道德品质高低,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道德行为标准。比如严格遵守社会秩序,关心友爱集体,助人为乐,诚实勇敢,讲信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2)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道德素养主要包括道德情感,信念,意志力等,一个人的信念往往决定这个人的品质,个人行为举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观念教育,有两点,一是,热爱祖国,积极维护祖国统一主权完整,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民族团结,二是帮助学生建立荣辱观,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哪些事情是正确的,哪些事情是错误的,绝对不能做的,设立底线,坚决不触碰。

2.3 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正是青春期,求关注,求爱护,寻求刺激,追求自由,好奇心强的年龄。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建立法制观念,让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初中生就像一棵年幼的树苗,其设立围栏,让树苗在围栏内笔直向上,茁壮成长。而不是七扭八歪的野蛮生长。教师为其建立法治观念,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行为中是有底线坚决不能触碰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学生可以追求自由,但是绝对不能触及法律。教师要帮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可以从尊重法律,以法律己,对法律产生敬畏;自觉守法,提升学生法治思想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懂法,学会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正当权益。加强学生对法律的地位、作用、性质等相关问题的看法和认识,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

总结

总而言之,通过对核心素养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相互作用的分析,明确初中生应具体建立哪些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身心发展,提高自我认识;从学生日常道德行为和学生道德素养两个方面来规范学生个人行为与思想的道德品质培养;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要求学生尊重法律,以法律己,对法律产生敬畏,自觉守法。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培养好的,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教师和家长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给学生建立榜样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法制观念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努力开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新局面
大学生法治意识调查分析
浅谈废水处理设施的监管新思路
“微时代”对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