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风:让田园之歌在指尖流淌

2020-11-25朱琍琍

小学生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农民画艺术创作田园

朱琍琍

在学校校本课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生活教育理念,农村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有广阔的教育场域。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艺术实践。丰富学生生活体验的“采风”研究由此展开。

一、深入田园,寻找采风路径

采风包含写生教学、社会实践和体验生活等多项内容。基于乡土资源的田园采风,绘画创作者通过对农村风土人情进行实地考察和感受,创作出优秀的、富有内涵的绘画作品。经过前期的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我们设计了十二节课例。

一月一次,便于开展。采风教学,更多的实践空间在校外,需要足够的时间保障。一方面作为集体活动,它需要有序的组织和实施,前期的准备和筹划必不可少;另一方面,采风后的素材整理和创作同样需要6课时左右的保障,因此每月一次,相对合理,便于操作。

四大主题,明确方向。根据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民风民俗等因素,我们设计了访民间、忆流年、游水乡、绘家风四个学习主题。

十二课例,贴近生活。迎春闹春的节日记忆,薪火相传的民间传说,桃红柳绿的生活环境、清明踏青的传统习俗、鹂岛农忙的繁忙景象……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样子,它就在身边,当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再次审视它时,生活也变得更加的丰富、丰满。

二、启迪思维,丰富采风形式

在采风的实践中,我们引领孩子感受生活之美,不是单纯的“告诉”,而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改被动的“给”为主动的“寻”,在对比中寻,在体验中寻,在交流中寻,生成与自然对话的思维火花。

(一)巧用取景框,灵活取材提升审美感 首先利用摄影组图理解取景的奥秘。通常取景可以分为全景、中景、特写,实践中学生发现,当移动取景框所呈现其中的景同样发生变化,拉近时进入框中的景物更多,适合全景,反之拉远时进入取景框的景物变得有限,适合特写。

其次巧用取景框寻找眼中美景。取景框的使用,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筛选采风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观察,得出取景的构图要领,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提升取景的能力。

再次明确不同距离取景的写生技巧。取景之后,针对不同距离的景我们既要遵循相同的构图原理,也要有不同的写生技巧。

(二)多形式采风,调动感官捕捉艺术美 采风因具体内容的不同、时节的变化、学习主体的能力等因素,呈现出多样的实施路径,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触摸等多感官参与,丰富采风体验。

1.对景写生

实景写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是最常用的艺术采风方式,在静态自然之景和人文景观的采风过程中我们提倡对景写生。

2.实践体验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使学习成效达到75%以上。采风教学中我们结合小学生乐于动手实践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实践采风的场所。如六月份,我们结合鹂岛农忙主题采风活动,带领学生深入麦田,来了一场实实在在的农事体验,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孩子们忙得热火朝天,从割麦、捆麦到拾麦,全程的体验了收获的忙碌与乐趣。

3.镜头记录

农民画中人物、动物出现较多,快速捕捉动态形象较为困难。因此,我们提倡学生利用电子产品辅助采风,将形象动态造型拍摄下来,再进行后期的写生,有效降低了难度,且提高了采风的效率。

4.口耳相传

采风中不仅有视觉形象的资料收集,神话故事、儿歌等口耳相传的内容也同样活跃在民间,这些素材充满奇幻色彩,对于儿童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同样是农民画表现的常见题材。

(三)变换视角度,同题异构培养观察力 我们鼓励学生在采风过程中能够多角度的观察对象,便于后期的创作。平视便于描绘出物体的整体面貌和细节;仰视突出主体物,以便更好的表达情感和情绪。俯视便于表现更加丰富有趣的全景画面。

三、改变生活,创造艺术世界

采风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田园采风课程不仅仅是行走在采风的路上,还有基于采风的创作内容研究。

(一)对话生活明思路 艺术创作本身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指作者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等“对话”形式,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二)创作加工融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着重阐述过的文论观点。这里的“高”,是将生活中素材加工、提炼、升华为能与观者产生共鸣的“有感情”的艺术作品。创作对于小学生来说最难的部分即是思想情感的艺术化表达,从涂鸦期开始,孩子就会通过画面表达自己的情绪,但这种情绪的表达是直接的,未经深思熟虑的,所以不能称之为艺术创作,而创作是基于一定思想情感之下的有目的性地运用艺术语言展开的活动。因此采风后的艺术创作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农民画特有的艺术表达语言,更应该让学生体会创作中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艺术形式的联系。

在田园美育的过程中,我们势必要思考一个问题,田园生活的美在哪里?它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集中国人对美的认知统一,田园生活之美,美在“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美在“采菊东篱下”的美好生活;美在“汗滴禾下土”的勤劳耕作;美在“成家种善根”的淳朴期盼……当我们意识到美的丰富性,美育也就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在发现美、表现美、创作美的过程中,美德的底色已经形成,不仅是能力的培养,更是心灵的滋养。

猜你喜欢

农民画艺术创作田园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垛田农民画 画苑一“奇葩”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金山农民画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