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32届夏季奥运会延期对运动训练的影响及其对策

2020-11-25陈小平

中国体育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全运会竞技基础

陈小平

2020年3月30日,国际奥委会、东京奥组委、日本政府宣布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影响第32届夏季奥运会(以下简称“东京奥运会”)将推迟至2021年7月23日—8月8日举行。面对奥运史上的第一次“延期”,一时各种看法众说纷纭。奥运会的推迟不仅对主办国的筹备带来诸多变数,而且对各国运动员的训练产生了巨大影响,需要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文将从运动训练的角度,以东京奥运会参赛为聚焦点,分析和探讨奥运延期对我国国家队下阶段备战训练的影响并给出建议。

1 紧扣“负荷”与“比赛”两个关键,科学制定奥运延期训练计划

从训练的角度来看,奥运延期影响最大的是训练规划。因此,首先应清楚了解在奥运训练周期上世界与我国参赛运动员的主要训练特点及其异同。对于以奥运会比赛为目标的竞技训练来说,世界上大部分非职业化项目“业余”性质的奥运参赛运动员均以4年奥运周期进行准备,这涵盖了大部分奥运项目,如田径、游泳、体操、举重和水上项目等。国外奥运参赛运动员4年的训练,基本按照“调整-启动-兴奋-高峰”的年训练模式逐年推进。一般在奥运比赛结束后即开始新一轮奥运会的准备,进入调整年的训练。该年度的训练以身体恢复、伤病康复以及基础体能和新技术学习等内容为主,年训练负荷量和强度处于中低位水平,比赛数量、密度和水平均不高,主要目的是让运动员机体从奥运比赛年的疲劳积累中得到恢复,相当部分国外运动员也利用这个时间进行学习或工作,以弥补奥运会比赛年耽误的学业或工作;第2年国外运动员一般才开始进入奥运的训练,训练负荷和比赛数量、质量稳步提升;第3年很多项目已开始奥运会资格的争夺,训练进入“白热化”阶段,相当数量的奥运运动员开始暂露头角,显露出其“气势”;然后进入奥运比赛年度的训练,训练负荷和比赛质量进一步提升,最后经过赛前训练调整参加奥运角逐。目前,世界大部分奥运参赛运动员正处于奥运会年的“兴奋”中期,如果没有此次疫情,这一阶段应该是训练负荷的积累期,到6、7月则开始进入赛前训练,然后是奥运会的比赛。

我国奥运训练周期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存在差别。尽管在时间上都是4年,但在年训练负荷走势上存在明显不同。由于全运会的存在,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结束后须立即投入来年全运会的训练,即要连续进行2次“高峰”年的训练。“全运会”是我国特有的以各省市和行业协会为单位的全国性比赛,我们对2017年天津全运会游泳项目成绩与2016年里约奥运会成绩的比较结果表明,天津全运会共有27个项目的成绩可以进入2016年奥运会前8名,其中7个项目可进入前3名,有36人(组)的成绩可进入2016年奥运会前8名,其中7人可获得1~3名(陈小平,2017)。这说明,我国全运会的比赛水平和竞争程度很高,参赛运动员都做了充分的训练准备。在全运会竞赛杠杆的拉动下,我国奥运参赛运动员多年来在4年奥运周期中需要进行2次连续的“高峰”年训练,与国外运动员相比缺少了奥运会比赛后的“调整”期训练。这种连续高负荷的训练,加之我国与国外奥运参赛运动员还存在专业与业余训练的差别,造成我国运动员奥运训练周期的训练负荷总体上高于国外,这不仅成为一个影响我国奥运参赛的因素,也是造成我国运动员运动损伤风险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述国内外奥运准备期的“差别”无疑是影响奥运延期的一个值得思考的因素。从4年的节奏上看,2021年国外运动员正逢奥运正常举办后的“调整”年,参赛运动员不仅需要改变多年来已形成的训练节奏,而且还要随之变换已制定的职业规划,这些都将对他们的训练产生不利影响。从4年的整体上看,奥运会的延期会造成2021年奥运会与全运会比赛的冲突,我国优秀运动员将面对1年2次重大比赛的抉择,对竞技能力的长期安排和比赛状态的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参赛运动员训练负荷很可能进一步加大,进而引发更大的机体疲劳和运动损伤风险。

比赛是影响奥运延期训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从现在到2021年奥运会的开幕还有1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各项目会设立一系列的比赛,运动员参赛的数量、时机和目标都将影响到这个期间的训练。据报道,东京奥运会参赛资格仍有43%未定(厉苒苒,2020),如果这些未定的参赛资格仍需要由比赛决出,那么这部分比赛就应成为优先考虑的参赛赛事。对于我国奥运会参赛来说,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是我国国内奥运参赛运动员的选拔问题。在43%的未决奥运席位和部分已获得奥运资格但可以更换参赛运动员的项目上,由于奥运会延期,就仍存在国内参赛运动员,尤其是一些年轻新秀的重新选拔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需制订出明确和科学的选拔办法,激励和促进运动员的竞争。

从东京奥运会延期决定宣布的时间上看,几乎所有项目的参赛运动员基本都处于冬训刚刚结束开始进入比赛期的时段,尚未进入赛前训练阶段,表面上没有对参赛运动员的训练安排造成明显的干扰。但我们要认识到,在负荷的整体安排上奥运会年最后一个冬训期的训练还是不同于以往,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均高于非奥运年。因此,在设计奥运会延期计划时,需要将以今年东京奥运为目标的已经发生的训练负荷与下一阶段的训练统筹计划有序衔接,需要迅速改变和调整训练负荷的走向,甚至不排除拿出一定时间进行调整和恢复,这一点对于体能类项目尤为重要。

2 利用延期契机力补“短板”

运动能力的提升需要时间的铺垫。从某种意义上说,奥运会延期给予了我们补“短板”的时间,这对于那些近期已发现“短板”的项目和运动员尤其应引起高度重视。从整体上看,基础体能不足是我国奥运会备战训练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长期的重视不足和当下训练理念和方法的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顾宁,2020)。然而,能力,尤其是基础能力的训练需要一定时间,力量、耐力等重要素质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系统训练才能出现显著变化。因此,应将基础体能纳入即将开始的“延期”训练计划,争取在还有1年多的奥运准备时间内得到较大幅度地提升,把基础夯实做牢,减小基础体能与专项体能之间的“剪刀差”,促进专项成绩的提升和运动损伤风险的降低。

在基础体能的训练上,应重视建立两个“关系”。一是基础体能与专项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训练的角度看,基础体能与专项能力应该是“水涨船高”的关系,基础体能决定了运动员的“动力”,而专项能力则是在这一基础上,参与运动的各器官、系统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的运动综合表现,二者间应该存在某种对应关系。由于这种关系的建立不仅涉及多方面因素和运动员不同的个体条件,而且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所以在奥运会延期的基础体能训练过程中,应将基础体能与专项能力放在一个层面上统筹考虑。建立运动员,尤其是奥运参赛运动员两种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作为激励运动员和教练员更加重视基础体能和不断调整、修订训练负荷的客观依据。二是建立国家队基础体能测试标准与体能训练之间的关系。体能测试是引导和激励运动员训练的手段,该标准应该随着训练深入和运动员体能的变化而进行动态修正,奥运会延期显然为基础体能测试标准的与时俱进提供了可能。各运动项目应认真统计和分析体能测试成绩与训练之间的关系,从训练负荷的投入和训练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分析体能测试成绩的变化,建立项目总体和运动员个体的测试与训练之间的关系,用数据指导训练。

各项目还存在各自不同的“短板”,尤其对于一些已经发现,但在奥运会正常召开的情况下已没有时间解决的问题,应抓住这次延期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短板的弥补需要抱以科学的态度,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筛选出对奥运比赛成绩具有重大影响的短板,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科研人员要和教练员、运动员紧密配合协作,形成既具有研究共性又解决具体问题的研究课题并配以相应的研究团队。这种以解决奥运参赛重大问题为导向,既有理论基础研究又有实践具体应用,并将其紧密结合的研究,应成为延期训练补短板的重要模式。

3 继续加强和推进科技助力训练

“科技助力”是我国这一届奥运备战训练的重要抓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增进奥运训练质量,进而提升参赛成绩已成为中国竞技运动训练界的共识(陈小平,2018a)。因此,在奥运延期的训练中,仍应将“科技助力”继续作为备战训练的指导思想,将自本奥运周期开始就推动的一系列科技助力项目,“训练-科研-保障”一体化的训练模式、“精准营养平台”的构建、训练负荷的剂量投入和精准控制以及若干专项科学化训练的研究,继续作为下阶段奥运备战训练的重点。

要认识到,奥运延期对于全世界奥运参赛国和运动员是公平的,在有限的延期训练时间内,运动员训练效率的高低和运动能力提升的幅度取决于训练的质量,取决于训练科学化的水平。从多年竞技运动训练的发展看,科技是我国竞技体育与世界体育强国之间的明显短板,这不仅表现在那些落后和潜优势项目上,而且也存在于我们长期引以为傲的优势项目中。近年来,我国三大球的持续低迷,游泳、田径等部分潜优势项目的整体实力单薄,射击、体操、蹦床、羽毛球等优势项目国际竞争力的下滑,都可以追溯到科学化训练的问题,缺乏科技支撑,单纯依靠陈旧的经验式的训练显然难以为继(陈小平,2018b)。人体运动能力的提升,尤其是以冲击人类极限为目标的运动员的训练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他们不仅需要各种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还需要有生物学基础方面的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支撑。当代运动训练已不是一个教练员就能完全胜任的工作,而是一项多学科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

因此,科技助力训练不应该是一个短期的应急措施,而应该成为我国竞技体育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当然也要成为奥运会延期训练紧抓不放的主线。

4 结语

奥运史上的首次延期是一个不以人意志而改变的现实,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奈之举,这无疑给东京奥运会的办赛、参赛和观赛造成了诸多困扰。此刻,肩负参赛重任的我国竞技体育界应以积极的态度,坚持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充分发挥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优势,沉着、稳健、主动应对。

猜你喜欢

全运会竞技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竞技精神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风采
完美闭幕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