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增删·尝试·运用
——高中古诗词问答题的四个解题步骤
2020-11-24岷县第二中学
岷县第二中学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做好问答题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原因是针对古诗词的内容与思想而设置的问答题,其答案虽然不像客观题那么精准、绝对,但也不意味着漫无边际地杜撰几句就算了事。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指导学生做题时,要按步骤、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训练,掌握各阶段的重点,并注重彼此衔接。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亦步亦趋”的模仿
学生刚开始作答古诗词时,要么断章取义地简单解说几句诗词,要么按照自己的感性认识东拼西凑几行文字,这样的答案一定是不准确的。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的知识积累太少,用语不专业,因而学习模仿专业术语和标准答案显得尤为重要,而模仿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识记大量专业术语。笔者就以古诗词中的情景关系为例细谈一下。“触景生情”一般运用于诗的开篇。正如钱钟书说:“诗家有篇什,故于理会法则以外,触景生情,即事漫兴,有所作必随时有所感。”而“以景结情”则运用于诗词的结尾处。两者决不能张冠李戴。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就是“触景生情”。姜夔《扬州慢》中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起到了以景物描写收束篇章、升华情感的作用,应该概括为“以景结情”。如果混淆了这两个基本术语的使用语境,那错误是很明显的。通过以识记和积累为基础,亦步亦趋地模仿,学生积累了大量古诗词欣赏评价的术语,为进一步准确高效地答题奠定知识基础。
二、“削足适履”的增删
通过亦步亦趋的模仿,学生积累和掌握了较多的专业术语,这时就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巩固积累,并在做题实践中逐步运用。训练时,应先找到一些原题,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专业术语作答,然后拿出标准答案,与自己的答案逐一对照,进行“削足适履”的增删,再进行对比分析,削去的部分为什么不符合要求,而留下的部分为什么就是标准答案。在这样的对比辨别中,学生会有意识地寻找差距,答案也会逐渐靠近正确表述。形象地说,不是答案(履)不合理,而是自己的表述(脚)以前太不标准,未经专业打磨,自然就“足”不适“履”。如阐释诗人仕途困厄的情感时,使用的术语有“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但是,许多学生把它们当作套话使用,一遇到此类诗句,便毫无取舍地用上,好像所有含有“怀才不遇”的诗作都是“报国无门”的作品。其实,思想情感类似的诗词也有细微的意蕴偏重,如鲍照《拟行路难》“怀才不遇”的成分多一些,陆游《书愤》“报国无门”的情感更浓烈一些,而王勃《滕王阁序》兼而有之。
三、“量体裁衣”的尝试
经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掌握古诗词的评价知识也逐渐丰富,审视题目与构思答案之间的心理联系也逐渐搭建起来,这时就要拿自己的知识储备(布料)来权衡问题(身体),再更有效、更精准地组织答案(裁衣)。具体方法是分类对应、灵活调整,即把问题分为“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字词细品”等类,把自己储备的术语也相应分类,先一一对应,即量体(题)裁衣。这样,范围一缩小,目标进一步确定,学生就消除了答题的盲目性。然后做个别微调,如“思乡之情”和“漂泊之感”两个概念的外延虽有交集,但核心毕竟不同。具体对应到题目中,就要在区分的基础之上,通过尝试与筛选,选择出最为准确的答案。另外,在注意用词准确性的同时,也要注重行文的连贯性,就像裁好了衣服的每一部分,还要注意衣服的整体和谐一样。通过这一步的训练,学生会较为灵活地审题和分析题意,并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有层次的作答。
四、“闲庭信步”的运用
在完成以上三个步骤后,学生已对问答题有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储备。这时,熟练运用就成为学生的主要用力点。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使其能一下子抓住问题的关键。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瞬间聚焦到问题的核心上,读诗灵感随之而来,答题思路也随之而至。如黄景仁的诗《绮怀》,如果回答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从“几回花下坐吹箫”中感悟杜牧式的忆昔伤今的幻灭,从“似此星辰非昨夜”和“缠绵思尽抽残茧”中感受李商隐式的缠绵苦涩的痴情,从“杯酒不曾消”中感知李白式的借酒消愁的悲愁。其次要灵活运用联想,在问题与答案要点之间建立自动联系,即一看到问题,答案就会自动从大脑中闪现出来,再稍做条理化,就可以“下笔如有神”。
总之,在高中阶段,要想提高古诗词的做题效率,就应该抓住方法,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亦步亦趋”的模仿、削足适履的增删、“量体裁衣”的尝试、“闲庭信步”的运用等四个步骤,最终把方法转化为学生的答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