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结合”中加强劳动教育
2020-11-24
毋庸讳言,当前,劳动教育是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的短板和弱项。造成学生教育里“没有了劳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家长的不支持、学校的不重视、学生的不乐意甚至逃避等不无关系。教育不能缺失劳动,加强劳动教育,笔者以为要重视三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劳动情感教育与劳动技能教育的结合。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而劳动技能的形成一定离不开反复的劳动实践。开展劳动教育,不能只注重培训学生的某一劳动技能而淡忘劳动情感的涵养。某种意义上说,培育学生的劳动情感比培训学生的劳动技能更为关键。劳动教育不能出现只劳动不教育、劳动与教育脱节的现象。在劳动实践中,学生会面临脏和累,会面临劳动失误,甚至存在劳动中受伤的可能。这除了需要我们精心组织劳动教育活动外,还需要我们在劳动实践前,要引导学生掌握劳动要点、明确劳动目的、坚定劳动信心;更需要我们在学生劳动实践之中悉心关怀指导,帮助应对困难,在劳动实践之后,展示劳动成果,分享劳动感悟,及时排解学生劳动实践中的挫败感,疏导厌倦心理。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真正做到知情意行合一,才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二是家庭个体劳动和学校集体劳动的结合。学校劳动教育要面向全体,要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劳动机会,当然更要坚持劳动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出现惩罚性劳动或补过式劳动。学校应结合学生的在校生活,多创设具体的劳动任务,当然,学校的日常劳动任务毕竟有限,各式各样的家务劳动才是学生劳动实践的最好选择。问题是,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量也“严重不足”。家庭是学生劳动教育的最有效的课堂之一,因此,加强劳动教育,不能只是学校的“一厢情愿”,必须家校协同,同频共振,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给学生全面完整的劳动生活。
三是学科融合教育和日常劳动教育的结合。劳动教育得以普遍重视,这是教育本质的应有回归。接下来,各级各类学校,一定会在劳动教育方面“大展身手”。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其一,学校劳动教育不能止于应时应景,不能“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教育是一个“慢活儿”,劳动教育更要在“长”和“常”上“深耕细作”,要做好顶层设计,长远计划,抓好劳动日常,形成常态。其二,学校劳动教育不能满足于做“表面文章”,学校劳动教育要因校制宜,要打通课内、课外的“围墙”,将社会实践有机地纳入到劳动课程中来。尤其是要整合学科资源,包括师资人力资源,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各门课程之中,做到教育中自带劳动,而非为劳动而劳动、为劳动教育而劳动教育,这样劳动教育才会生动而不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