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三法”
2020-11-24古浪县永丰滩教育工作站
古浪县永丰滩教育工作站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人的认知来看,学生首先把看得的和听到的各类信息交给大脑,紧接着由大脑反映出自己对这些信息的辨别和认知,最后再用说话、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表现出来,并反映出自己对这些信息的认识。就拿一堂课来讲,学生在预习时,是把课文中的内容进行自我阅读和观察,经过动脑分析、思考后达到初步理解的状态,在课堂上通过倾听、观察、思考再扩大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进行说、读、表演、书写等活动的训练,形成一种综合能力。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基于这一点,教师应抓好这几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授之以渔,提升自主意识
我们常讲,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窃以为,学习的重中之重是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在语文学习中,课前预习就是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对小学生来讲,他们可能不知道怎样去自主学习,也就是说,缺乏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授之以渔”。这些方法是根据课文的内容而定,让学生充分利用学习工具、生活实践对课文进行初步分析与理解,再进行初步的巩固训练,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学生自主的情况下展开的,复习旧知,学习新知,一举两得,提前学习,和将要进行的课堂教学进行“接轨”,这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如,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一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任务,明天这节课学四个声母:b、p、m、f的认识和发音练习。教师让学生在家中自己动手制作(最好是在家长帮助下自己亲自动手制作)这四个声母的卡片各一张。然后在卡片上贴上自己画出的与这个声母读音有关的实物。这些实物可以是自己想象的,也可以是家中有的物品,或者人体动作等等。这个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必须动脑、动口、动手,并且使学生在非常感兴趣的状态下去完成课前预习。
我们先不讲每个学生完成的结果如何,但这种出发点是完全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是完全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的有效学习。因此,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是自主意识的培养,只要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自发去学习、去活动、去创造,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无需家长督促,无需教师严格督查,学生会自发地去学习、去探究。这就是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给予点拨,培养合作意识
学生获得知识不仅来源于课本,更主要的是来源于教师在课堂中的讲、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交流,来自于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的学习氛围和传播手段。其实,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讲”,应概括为一个字:“拨”,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成果、活动过程,进行适当地评价和指导,起到引导的作用。如,一位教师在上《捞铁牛》这一课时,让学生按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遍怎样捞铁牛的过程后,让学生们根据内容,再设计一些问题出来,大家一同解决。于是学生们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找问题。我们不去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对错、是否幼稚,但对于他们来讲,在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的过程达到了学习目的,即想象能力的培养,而且是在集体讨论、商量、集思广益的状态下进行的,从而培养了学生们合作团结的意识。
新课标要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了众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应时刻抓住教材主题,把握教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在课堂上,把学生随时吸引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来。
三、激发兴趣,调动探究意识
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中,其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只局限于学生的写。写课堂训练,写这样那样的习题集,这样只凭做训练、做习题,往往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而失去兴趣后的学习是被动的,也就是说,从中获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忘记的概率却是很大的。因此,在课堂训练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一年级的识字课上,教师可这样指导训练:教师用猜字谜的方式让学生猜字,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还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字编字谜,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就是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是整个人类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源泉。一堂小小的语文课,教师如果能独具匠心的设计,灵活机智的引导,耐心细致的构思,定会开满绚烂的教学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