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乡土地理资源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探索
2020-11-24山丹县第一中学
山丹县第一中学
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抽象难懂,而乡土地理题材内容博大,易于获得,方便调查访问,利于拓展研究,是最广泛、最鲜活的教学素材,适当选用身边案例,比课本上的说教和陌生的实例更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在高中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在教学中融入乡土地理元素,培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直观手段,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在地理学科教育中,人地关系是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在教学中恰当融入乡土地理元素,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积极的响应,提升对家乡的认知和关注,树立正确的人口、资源和环境观,对未来和发展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针对山丹县缺水的实情引导学生思考:我县缺水的原因在哪里?缺水的类型是什么?怎样更有效地去利用现有水资源,怎样开源节流?等等。将这些问题扩大范围并加深领域,便达成了学习目标。正确的人地观是解决问题的航向,在分析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时,要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明白在什么样的地理坏境中,进行什么样的地理活动,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二、联系实际生活,活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1.学以致用,凸显学科价值。如,在学习《人口的空间变化》这节课时,许多同学既无相关背景知识,又无空间移动概念,面对课本的简单描述几乎束手无策,其实,只要了解了山丹县的人口发展简史,对于掌握人口迁移及影响就轻松多了。20世纪50年代域外人口流入,开发了山丹军马场等高寒地区,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今随着退耕还林、土地流转等政策的出台,大批青壮年外出打工,山丹县又成了人口流出区。这样的素材学生比较熟悉,教学中点到即可,便于理解基本理论,学会分析人口变动对流入区、流出区的影响。这种教学操作性极强,实用价值很高,更能凸显地理学科的价值。
2.画龙点睛,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适当激趣,可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的热情。如,在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可利用身边熟悉的某小流域来说明各个河段呈现的特点,分析成因,得出结论,然后扩展到课本理论,并由小及大,由此及彼,全面理解掌握知识,激励更深的探究。
3.乐于接受,提高学习能力。利用乡土地理教学素材开展教学,使教学情景符合学生的实际感受,能改变消极被动接受的状况,形成良好的观察和思考习惯,培养知识技能,逐渐形成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气旋”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以大家常见的“旋风”为例,就可变抽象为形象,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压差”呈现在学生面前,既节时省力,又效果明显。
三、厚植乡土资源,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巧用乡土地理素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将乡土地理知识恰如其分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之与课本理论相结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地理学习的无穷魅力。为此,笔者在讲授我国的旅游资源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将学校周边的旅游资源融入,比如,丹霞地貌、焉支山森林公园、马蹄寺等,让学生体验张掖市自然景观的多姿多彩和河西走廊的乡土风情,充分领略自然之美,启发其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2.唤醒乡土记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把乡土地理素材引入教学,能够唤醒学生的记忆储存,避免纸上谈兵。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观察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学习“气候”时,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和近期感受,观察记录,思考分析,进一步认识本地的气候特点,总结出气候类型,分析原因及影响,由此及彼,掌握其他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
3.结合乡土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在研究“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时,以学生最熟悉的家乡为例,鲜活灵动,更具有说服力。如,结合山丹县的县情:干旱少雨,风沙大,生态十分脆弱,人口激增,贫困、过樵过牧过垦、大水漫灌等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了我们及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针对此背景,应多问问为什么,有些问题当堂就可回答,有些问题则需要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才能得出答案,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得动起来,发挥其主体作用,发扬其探究精神,这样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