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2020-11-24施惠玉

读与写 2020年8期
关键词:松果数学计算课堂练习

施惠玉

(福建省平潭北厝镇先建小学 福建 平潭 350400)

计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常用的数学能力,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占据的教学比例也比较大。这个阶段学生对数学计算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的提升,对以后高年级数学的学习以及以后的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数学计算的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传统枯燥的记忆教育,更倾向于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着重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数学计算更加有了活力和生命力,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以接触到的具体的问题,对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现阶段来看,这种教学政策还不能很好地落地,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缺少对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导致这种问题教育的方式浮于表面。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四种有效策略。

1.构筑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参与

数学教育活动要引入一定的解题情境,要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生活经验,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有具体理解的问题转化到抽象的数学教学中去,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再通过问题的解答,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这课时,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帮助。现在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看“熊出没”的动画片,我们就可以引入这个动画片的主题人物:熊大、熊二和光头强,这就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老师发问:“熊大、熊二醒来后发现树光头强砍了,那以后树木会越来越好,同学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植树。”老师再问:“但是我们要植多少棵呢?”学生:“我们要计算一下光头强砍了多少树。”老师这就顺理成章的引入了问题,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最终引导学生学习到12×4=48,初次完成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理解和计算。老师再问:“同学们知道了现在是被砍了48棵树,但是我们原来的4排数太挤了,我们现在需要种三排树,每排16棵,那熊大和熊二完成了任务没有?”学生:“通过计算得到16×3=48,发现两种算法会得到同样的答案。”老师再问:“同学们还有一些不同的植树方法吗?”(引导学生继续发掘24×2=48等计算方法)

通过这种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互动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传授以及掌握。在这种情境的应用过程中,我们老师要仅仅围绕“入”和“出”的问题,“入”指要把数学计算知识融入到问题情境中去,“出”是指情境最终要为知识服务,要将情境最终转化为数学计算教育,回归到数学本质内容。

2.构建数学模型,提升数学领悟

构建一定的情境,将学生的生活、知识经验引用到数学计算学习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是问题教学的重要方法。但是在这种方法中,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在情境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课时,我们首先用问题情境的模式:小松鼠妈妈用三个口袋装总共80只松果,分别给4个小松鼠宝宝,每个松鼠宝宝平均能拿到多少颗松果?这个问题如果写在草稿纸上80÷4,那么很快就能得到答案,但是怎么引导学生通过口算得到答案呢?我们很多老师都告诉学生可以直接把80看成8,8÷4=2,那么80÷4=20也就是顺理成章,这样的数学计算教学就可以告一段落,再让学生进行适量的练习进行巩固就好了。但其实很多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80可以看成8,为什么两种答案可以有延续性,学生仅仅是一种模仿,缺乏对算法的理解,所以我们教师要加强模型的构筑,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领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80和10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80也就是8个10的概念,那么将情境中的80个松果分成8个袋子,每个袋子里10个松果,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这样在引导学生怎么将8个袋子发给四个松鼠宝宝,直接引出8÷4=2的计算,这个学生很容易理解得到,这里的2是指2个松果袋子,而最终知道每个小松鼠得到20个松果,从而理解两种算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3.丰富计算方法,锻炼学生思维

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的过程。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生为本,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发展数学思维,寻求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理解数学的本质。

我们以“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为例,创设一定的情境后,引出的问题是12×4,首先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通过引导,最终可以总结出三种解答方式,第一种是运用加法的原理计算,将12×4的问题转化为12+12+12+12的问题,将乘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来得出48的答案;第二种是进行多维度的简化,比如说将12拆分成10和2,在分别乘以4,可以得到10x4=40,2x4=8,在将两者结果相加,可以得到最终的答案,这种计算方式就是将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解决问题;第三种就是通过数学的竖式计算来进行,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三种不同的过程却取得相同的答案,通过老师的引导,第二种计算方法是第一种的简便运算,第二种其实也是第三种的分步运算。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们可以借用一定数量的彩虹糖,将彩虹糖分为4排,每一排12个,并将每一排的12个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有10个和2个,这样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三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自行感悟,从而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4.创新计算练习,提升数学能力

教学过程是学生数学理念和初步能力形成的过程,但是学生能力的最终提升以及对知识的掌握和固化,这就要借助课堂练习的作用。课堂练习不仅仅就是机械的重复训练,也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赋予课堂练习一定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摆脱以往题海的设计方式,让课堂练习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以《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课堂练习设置首先要保证知识的递进性,而更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实现数学知识的融合和理解。老师可以将课堂来练习内容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习题的练习,老师首先给出一道简单的笔算题,比如说24×3,复习前文提到的三种解题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二题以文字题的形式表述:一个因数是343,另外一个因数2,请问积是多少?学生很多就能得到343×2的计算列式,最终通过计算得到343×2=686,这个时候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到的686这个答案中,两个“6”的含义是不是一样的,如果是不一样,那么他们各自代表的又是多少?第三个问题以一种改错题的形式呈现,如13×2=16,让学生各自表达算错的理由,以及算错的步骤。通过这三个问题,难度一步步提升,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计算原理的认识,提升对计算方法的理解。第二部分是一道思考题,首先列出4道笔算题,分别是2×2、30×2、100×2、200+60+4,通过计算,学生很容易得到2×2=4,30×2=60,100×2=200,200+60+4=264的答案,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四道练习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最终引导学生对132×2=264这个乘法运算的理解,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再次沟通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课堂练习的目的。

小数数学计算也并非只是枯燥的数字计算,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也不只是简单知识的创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们要将教学回归到数学的本质,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关注和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情境,渗透数学思想,进而引导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让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也能精彩纷呈。

猜你喜欢

松果数学计算课堂练习
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试析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计算教学
松果与王冠
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小松果
摘松果
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优化
浅谈小学低年级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