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0-11-24王娟
王 娟
(四川省南部县柳驿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四川 南部 637300)
数学学科性质比较特殊,其本身是属于一门兼具逻辑性与数理性的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正是打好基础的好时段,同时也是关键性的阶段,对于学生思维思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作为小学数学一线教师,要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实施相关的培养策略,锻炼和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意义
独立思考能力,顾名思义,指的是教师在不帮助学生的情况下,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通过学生自身不断的探索与实验,并不断地改正错误,最终得出具有自身独特见解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学生主动思考的,最终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独立思考是让学生在教学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主要途径,从更大的程度上来说学生也是思考的主人,重点是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悟性”。
然而,根据小学数学教师的实践经验,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他们之中很多学生在性格上比较内向,惧怕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者是怕别的同学笑话,这些客观因素造成了学生不敢提问;另外,多年来延续下来的填鸭式教学,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听讲地位,习惯于教师给出数学解题思路与答案,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存在不利影响。随着现代教育不断地实行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中将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强化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以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为前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重要意义。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
2.1 重新定位学生的地位,帮助学生树立勇敢质疑的信心。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将课堂还给学生,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具有理论依据的。倘若教师一味地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提实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标。教师要将学生当作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去自主梳理所学的数学知识,对于数学知识能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从而更加全面地去掌握数学的详细知识点。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逐渐转变课堂角色,在适宜的时候成为课堂的传授者,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帮助学生树立勇敢质疑的信心。同时这种方法还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感受多种风格的教学方式,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2.2 从多方位角度,引导学生辨析问题。众所周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具备独立辨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多方位角度去思考问题,学会举一反三地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节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形状的转换,从其他的角度旁敲侧击地去引导学生辨析面积计算的相关问题。教师可以使用相关的教学用具,将长方形逐渐拉伸,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之后给学生做出提问:长方形在被拉伸形状变化以后,其面积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如何变化的?让学生自行去计算二者的面积。之后学生会引发深层次的疑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具有怎样密切的关系?面积与周长的是否都因为这个关系发生了变化?如此,就可以从一个单纯的面积计算问题,引申出其他系列相关的问题思考,从多方位角度去指引学生主动进行深层次的探讨。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需要理解的知识,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3 创设开放课堂,放飞学生的思维,启发思考能力。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也应该不断地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创设开放式的课堂,启迪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上放飞思维。在开放性课堂下,教师首先依据一些直观性的话题,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答案进行讨论性的争辩,让学生感觉到说话是无拘束的。即使学生的思路是错误的,教师也要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当学生感觉到自己被肯定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具备更加开放的数学思维。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师生的多向沟通与交流,不断地启发与补充,循序渐进,完成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强化,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总结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实行与推动,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学科知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要探究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这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来说,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提供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