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整合分析
2020-11-24周原宇
文/周原宇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教育学是在遵循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运用生态学方法对教育进行研究,以生态学的思想和精神推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和就业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探索新的思路和规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一、以人为本,创新思政教育课堂
基于生态位原则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对于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学校应该帮助和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确立自身在大学四年、甚至是未来人生发展中学习、生活、工作的“生态位”。因此,应加强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制定好短期、中期、长期学习和工作计划。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改进理论课教学方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并与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此构建生动活泼的生态育人环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分析
(一)坚持全面培养人才原则
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两者进行整合统一的理论依据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对其的正确把握和要求是以人为本,社会以及经济建设也要以人才全面发展为前提。在现在的社会上,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是现在社会教育的主要方向。在现代社会的思政教育中,教育的主题是“学会做人”和“学会关心”以及“学会生活”,以人为本的味道越来越重。
无论在哪一个方面来看,现代思政教育中的核心都应该是以人为本,我国所制定的有关的法律法规,都是为了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保证,因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人们对其认可[2]。
(二)发挥实践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是比较系统的社会工程,有较强的整体性。在目前形势下,高校中虽然对“全程化”和“全员化”的指导较为重视,但是还是把主要的精力用来解读就业政策,以及搜集就业信息,没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教育中,我国高校所追求的是将就业指导引入到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实现全程化教育教学,在不同时期,就业指导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同,不能以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来代替就业指导,要鼓励大学生创业,建立较为人性化和规范化的就业指导理念,使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两者之间要相互配合,各自互补,实现共同发展,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科技为先,搭建宣传教育平台
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应坚持开放原则,探索有效的宣传方式;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尤其是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引领着社会生活的新潮流。着重指出,要坚持推进教育信息化,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结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整合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充分利用新媒体职能优势,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一体化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宣传工作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育人环境。
四、绩效为主,完善教育考评机制
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系统的生态化发展,需要遵循系统化原则,以全面、科学的标准,建立一套生态指标体系,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系统评价。在指标体系的选择上,首先要注意区分指标的主次和轻重,力求指标设计科学、合理、有效;其次,在指标内容的设计上,要善于运用层次分析法,将主体评价指标体系按逐次分级,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并分别由若干子指标构成;最后,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整合的指标体系,通过教育效果的检验和学生主体的实时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做到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家长评议、量化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就业辅导一体化的系统化、长效发展[3]。
总之,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校要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的生态环境,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增强人文关怀的气息,不断激发系统内各主体因素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开创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实现教育生态系统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