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的研究
2020-11-24张建青鄢木秀
文/张建青 鄢木秀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要整合政、产、学、研多方力量,共同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府和高校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发展。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且我国高校“双创”教育起步晚、任务重,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在实际建设和落地执行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在运行机制方面,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有以下三类运行机制:一是“独立式”运行机制,院校成立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如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或创新创业中心,负责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二是“嵌入式”运行机制,依托院校的一个院系来开展创新创业的相关工作;三是“联动式”运行机制,由学校领导负责牵头工作,各部门协同负责落地执行工作。从整体来看,创新创业工作负责部门呈现出日趋专业化的趋势。从高校的创新创业组织形式来看,目前,在大多数学校都成立了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服务组织,但部分学校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多部门协同不力,无法形成合力,工作效率不高。
在课程建设方面,目前各高校开设的课程门类众多,高达几十门。高校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包括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业管理与创业学”“创新管理(与新产品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十几门课程。课程门类虽多,但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缺乏完整的体系设计,教学效果评估单一,专创融合课程缺乏,教材质量参差不齐,调查显示:63% 的学校使用“校本教材”。
在实践指导方面,各高校开展了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举办创新创业论坛、沙龙、讲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成立创新创业社团组织,邀请创业导师、企业高管或校友来校指导创新创业项目等。但效果不理想,仍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且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
师资队伍方面,缺少“三专”教师,一是专职教师,二是专业教师,三是专家导师。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中从事创新创业教学的专职教师比例不到50%,难以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历的要求。
二、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原因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公共课程、专创融合课程、大赛活动、实训实践、创业孵化等多个方面,这涉及学校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没有高效的协同发展,很难形成合力,难以实现良好的效果。
随着创新创业课程的普及,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竞赛的全面开展,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同时也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了送出去培养、引进专家交流等方式,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面对创业实践和竞争市场时,大部分教师还是缺足够的信心,只能和学生一起摸着石头过河。学校也通过引进行业、企业专家来弥补教师在实践指导上的短板。但由于机制体制的原因,无法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完善课程体系,仍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创新创业实践是大学生创业的有效载体,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能有效补齐校内实训基地短板,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落地能起到孵化推动作用。但是,当前的部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停留在签订协议、挂牌、参观、会议阶段,未能深入合作,发挥企业的作用。
三、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对策建议
高校作为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主要阵地,在当前形势下,要依托自身的组织、阵地、资源和载体等优势,积极探索,构建一个集“课程建设、实践指导、培养培训、平台构建、评估评价”等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全面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一)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完善组织体系
1.加大宣传力度
高校要通过学校自身的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体系。通过新媒体平台,加大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利用丰富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平台和载体,宣传创新创业经典案例。
2.建立组织体系和激励机制
高校要发挥自身的组织资源优势,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组织体系,将创新创业工作落实到每个部门和每个人。建立激励机制,针对老师和学生设置多种形式的奖励,提高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工作的积极性,如对参赛和获奖作品的老师给予表彰、奖金、工作量补贴、职称评聘优先形式的奖励,对于参赛和获奖作品的学生予表彰、奖金、学分认定、评优评先等形式的奖励。
(二)加强课程建设,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
1.构建“基础+提升+精英”三层课程体系
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从“大学生、企业、高校”等维度开展调研,了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师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体系等方面的需求和企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需求,建设“基础+提升+精英”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
基础课程以“全员化、筛选性”为原则,以“精神意识、知识结构、技能技巧、能力素养”为主线,在文化学习基础课中增加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同时在专业课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贯穿渗透式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培育并筛选创新创业型人才。
提升课程以“实操式、转化性”为原则,以“机制先导、教学主导、专训辅导、实践引导”为路径,以“创新创业积分转化学分”为方法,以“校园文化品牌+社团活动”“培训+考证”“技能+比赛”等为载体,培育种子项目,丰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业素养。
精英课程开设“创业战略分析”“创业项目选择与实施”“中小企业创业的管理”等创新创业实战课程,提供实战及项目孵化的“一站式、全方位”服务,推动项目孵化落地。
2.采用多元教学方法
由于创新创业课程的特殊性,高校要根据本校实际,通过调查和总结,为创新创业课程提供多样化的方法指导。如第一类“以直接感知为主”,包括参观法、演示法;第二类“以实际训练为主”,包括线上线下练习法、情景模拟法、实习作业法;第三类“以欣赏活动为主”,如陶冶法、视频赏析法;第四类“以引导探究为主”,包括讨论法、探究法。
(三)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实践实训体系
1.“校园+孵化园+产业园”三园融合
高校应挖掘自身的组织资源和校友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实施“校园+孵化园+产业园”三园融合,打造“产教育人”新方向。一是立足校园,开展创新创业普适教育,打造“理论型+实践型+创新型”师资队伍;二是立足孵化园,建设校内众创空间对普适教育筛选出的人才进行提升层孵化指导,将创新创业实训实操搬进课堂,开展项目化、团队化的创新创业活动;三是立足产业园,依托区域产业特色开展创新创业实战,开展产业特色研究,孵化落地项目,促进产业新发展。通过与科技园、产业园和企业等的合作,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孵化基地等,对创新创业卓越的学生进行精英层孵化指导,促进项目成果的落地转化。
2.“校域+区域”双域联动
充分发挥“校域”人才优势,挖掘区域“地缘”优势,结合产业资源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域”与“区域”双域联动。一方面,依托“区域”资源优势,为“校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结合专业专长、区域产业特色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另一方面,依托“校域”人才优势,为筑巢引才提供新机遇、新平台。优秀项目落地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设置项目孵化、扶持奖励基金等专项经费,吸引优秀的创业人才和项目成果落地,解决“区域”人才短缺问题。
(四)加强培训组织,搭建有效培训体系
1.组织多样化的学生培训
一是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文化阵地的优势,整合学校创新创业类教育资源,举办创新创业类论坛、讲座、培训班、活动周等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二是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学院,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不同需求,分层分类开设创业教育培训班,如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开设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估培训;针对项目比较成熟,正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开设创业计划书和创业融资培训;针对有意向参加大赛的同学,开设大赛指导培训等。三是充分利用和开发网络资源,开展线上培训,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和碎片化的培训需求。四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不同类型的校外人士来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如邀请已毕业的创业校友来校座谈或开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业心路历程和经验教训;邀请企业高管担任学校创业导师到校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引导大学生了解全面社会形势和专业前沿发展情况、学会准确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聘请法律顾问、企业高管担任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如何维护自身权益,防范各类商业风险。
2.实施分层分类的师资队伍培训
从事创新创业工作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创业实战经验。因此,首先,高校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利用业务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学科素养和积累实战经验。其次,高校要联合“校校、校企、校研”力量,打通“培训+项目+转化”导向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提升创新创业教师指导水平。打通培训通道,通过参加培训班、结对帮扶、专项职业能力认证等多种方式对教师对进行全面培训,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指导能力;打通项目协作通道,通过协作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融合,形成教育合力;打通转化通道,通过提供平台、提供资金、提供人才、提供合作模式参考,帮助教师以多种形式转化科研成果,提高教师转化指导能力。
(五)完善扶持体系,构建立体评价体系
1.建设创新创业资金帮扶体系
高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建立分层分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扶持体系,帮助解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过程中面临的资金问题。一是高校要创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对有较大发展潜力且经过评估的项目给予启动资金支持。二是高校应积极争取与企业和媒体的支持,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技术和宣传帮扶。三是高校还可以联系银行、基金会等金融组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贷款优惠等扶持。
2.加强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建设
一是通过学校的各类媒体、网站、微信平台、微博咨询等方式发布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信息;二是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平台,供大学生分享创业经验;三是建立创新创业咨询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四是建立各学院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协同机制,利用不同的专业技能为创业项目提供更好的服务。
3.创建立体化创新创业人才素质评价体系
(1)建构创新创业人才素质评价体系。高校要引进各种社会资源协同制定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并根据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多维视角建立创新型人才素质评价体系。并以此评价体系为指导,结合各院系的专业实际,制订科学系统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2)注重过程性评价,制定创新创业积分认证方法。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明晰过程性评价流程,制定创新创业积分认证方法。一是明晰过程性评价的要求,注重通过多种要素采集过程性评价因子;二是明确积分认定范围,创新积分的认定范围包括科研积分、技能积分、实践积分,创业积分的认定范围包括项目类、竞赛类、培训类、实践类、实操类。三是确认每个项目的积分数,明确积分转化为学分的方法和流程。